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2023-01-04 03:02周天弘
南方农机 2022年7期
关键词:城乡生产农业

郭 婷,周天弘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和深化,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吸引了广大乡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土地荒芜、农业发展迟缓、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后等现象,农村的凋敝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粮食产量低下、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社会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焦点。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地区和谐繁荣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1-2]。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从实际出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具体实施方法,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的内涵

众多学者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指出,新时代党中央“三农”工作的新战略部署及发展要求即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以战略为核心、振兴为关键、乡村为靶向的战略部署[3]。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需明确掌握其本质、要求、目标及内容。纵观城镇化发展进程可发现,城镇的形成主要由于在市场的调节之下,劳动力、生产资本、劳动报酬等生产要素及市场主体、公共设施等在地理位置上流动和聚集。

通过劳动力等要素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流动,使城乡人员的收入、教育及各项保障等逐步实现协调融合。当生产要素、市场主体等的流动达到饱和,市场就会发挥调节作用,实行阻断机制,此时的城镇化最为合理。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发展性迁移才是真正地推动社会发展。应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口在城乡间合理自由流动;促进各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突破二元壁垒,将城镇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普及到农村发展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使农村居民也享有均等化的设施与服务;树立城乡发展并重的思想,在促进第一产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鼓励引导城市资本、市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乡村、贡献乡村,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

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利用资源,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协调的前提下追求可持续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生产生活环境的创造,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推动人民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深层问题

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城镇经济的指标。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城市偏好与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事实证明,在过去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走城乡分治、二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不可掩盖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购买力逐渐远低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发展相较于城市而言也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发展。

2.1 配套机制不完善,“空心化”现象突出,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统一且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是农村地区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合理的政策统筹与市场引导,致使广大农村地区未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和优势产业;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在社会发展中未得到有效提升。

农村发展的支撑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首先,因户籍制度的限制,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真正成为城镇市民,无法享有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出现了“既回不去农村,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的现象,幸福指数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其次,农村人才发展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空心化”现象。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教育条件、公共设施和创业平台,多数中青年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更好的生活[4];大量农民由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农业人才,农业生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日益减缓;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荒废的现象大大加剧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再次,由于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缺乏足够的劳动能力及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生产生活效益低。因此,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真正技能的实用人才,以有效缓解老龄化现象。

2.2 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城乡发展不协调

起初,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总产量不足,现在已变成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农业生产结构普遍存在点好面差、调整进程缓慢的问题。人们对低端产品需求小但供给多,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大,但供给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不断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国内农民的农业生产安全和产业发展。因此,应加大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和研究,找寻真正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新路子。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极大地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要素急剧减少,农业生产落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乡融合发展不协调,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5]。

2.3 农村衰败现象严重,农村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均衡

纵观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建设经验可发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村庄的减少,但减少并不意味消除或完全停滞。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呈现出生产要素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资源与设施等明显不足,农村留守人口以老弱妇孺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不足、技术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等特点。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极大地加深了农村的衰败化程度,阻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6]。

此外,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由于户籍限制,农民的身份无法改变,因此无法真正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福利,基本权益得不到真正保障,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

2.4 农村生态环境污损严重,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不足

在广大农村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依旧是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7]。

长期以来,相比于城市,农村的环保重视程度较低。农村地区面临三大生态挑战。首先是废物污染。农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为做饭取暖而烧柴烧煤等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空气污染;规模化程度低的养殖场排泄物排放等不仅污染环境,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其次是生活垃圾污染。由于环保设施不健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因此随意乱丢垃圾的现象突出;日常生活中的洗涤废水直接排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和土壤,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农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大气、水资源和土壤,也致使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较多,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农产品的信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加深。煤烟、雾霾、氟利昂严重污染大气,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等都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压力。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环境保护问题亟待提上日程,应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短板,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有序、健康的人居环境。

3 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措施和先进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补短板、解难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3.1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农业生产和分配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衔接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具有真实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干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工作队伍[8]。

建设宜居乡村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通过新农村建设的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网络,吸引中青年人回归乡村参与建设,为建设美丽宜居的文明乡村注入新鲜活力。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采取一系列水利保障措施,解决过去农业生产必须“看天吃饭”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人员配备条件,建立专门的卫生服务中心,避免诊所与医生居住区相结合;提高乡镇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与卫生意识,例如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讲座、开设健康宣传栏等。

乡村振兴建设应以普及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服务为重点。全面覆盖偏远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让农民子女就近有平台上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设立专门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兼具专业技术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农业发展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基础。

3.2 完善产业强化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实事求是谋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且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繁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市企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立足农村特色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创新农业产业联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农村农产品产销结合[9]。

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可行途径。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系统化、组织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及优势,建设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康养中心等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加工销售基地,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同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以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打造美丽乡村。

3.3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和乡镇基层要积极加快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积极向农村居民落实环保理念;加强对工厂废水、生活废水等严重污染水资源和大气资源的污水排放的治理。积极把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污染监管,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生产,采用合理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重视农村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真正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自强”求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物质满足,更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可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选拔并表彰文明家庭,引导农村居民增强诚信、责任和集体意识;乡镇基层组织应制定具体的村规民约,抵制和摒弃落后的陈规陋习;加快教育、医疗、保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提升人民精神文明素质[10]。

3.4 推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生态、文明、生活的发展。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4 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生产要素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可能。然后城乡发展不均衡致使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进行积极引导;优化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城乡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