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强抓梯田建设 夯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3-01-04 02:57梁智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5期
关键词:梯田水土保持建设

梁智峰

(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站,甘肃 平凉 744000 )

1 基本情况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陕、甘、宁三省交会处,属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 930 km2,水土流失面积1 436.2 km2。西南部高山峻岭,沟壑纵横;北部三条黄土残塬和大小河谷交错。年平均降水量511 mm,径流模数6.3万m3/(km2·a),土壤侵蚀模数5 800 t/(km2·a)。区内农业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区)之一。

2 崆峒区梯田建设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崆峒人民穷则思变、困则谋通,凭着敢于战天斗地的勇气和毅力,全力开展了坡耕地治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近20年来,崆峒区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以梯田建设为主要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治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区农民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2.1 旧式台地的改造(1963年之前)

全区通过近代技术开展坡耕地改造始见于1945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崆峒区开展的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基本是对旧式台地的改造和提高。每年春夏雨后农闲,农民都自发开展补壑壑、帮埝口等农田建设,后来又增加了集流槽内修水簸箕、开排水口等措施。由于以上措施保持水土增产效果明显,当地流传有“一亩地三道埝,该打八斗打一石”“锅盔吃边边,种地种滩滩”的民谚。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土地入社统一经营,劳力统一调配,以自发修地边埂为主的水土保持田间工程也逐渐变得规模化,每年改造旧式台地5万亩(15亩=1 hm2,下同)以上。

2.2 水平梯田建设(1963—1969年)

1963年秋,农业学大寨被列入议事日程。在“学大寨人,修水平梯田,一次革命,一次成功”的号召下,从小面积试修水平梯田到组织千人大会战,尝试把梯田建设技术与集中劳力大会战结合起来,仅1965年原平凉县委、县政府在柳湖乡组织的千人大会战,就动员劳力4.7万人,历时40余天建成水平梯田1.02万亩。至1969年,全区梯条田面积达到7.6万亩,人均0.4亩。

2.3 修“大寨田”(1970—1979年)

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的大背景下,建设“大寨田”成为农村中心工作,原平凉县委、县政府把人均达到1亩旱涝保收田作为70年代的政治任务。在此阶段,全民参与梯田建设成为共识,梯田建设也由原来的临时性、季节性变为常年干、集中干,涌现了柳湖公社土坝大队、新李大队和安国公社、索罗公社等一批先进典型。截至1979年,全县梯条田面积达36.7万亩,人均1.4亩。

2.4 农村改革与梯田建设(1980—1989年)

在这个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施,国家开始对新修梯田给与补助,当时县委、县政府也将回销粮、救济款的发放与梯田建设挂钩,提高了梯田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水保建设实行管理责任制,鼓励参与梯田建设效益好的科研项目落地,开始推广机修梯田建设,并逐步走上科学化、合理化道路。截至1989年,全县梯条田面积达46.6万亩,人均1.7亩。

2.5 水土保持法颁布后的梯田建设(1990—1998年)

针对山区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坡耕地“越种越多,越种越薄,越种越低产,越低产越开荒”的情况,平凉市政府决定在人少地多的山区,实行“基本农田制”,搞精耕细作,以求高产稳产。1991年2月,平凉市林业局下属的水保站升格为水保局,同年6月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梯田建设的国家补助标准也逐渐提升到20~30元/亩。政策的推动,使这一时期的梯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前进了一大步。

2.6 项目建设推动梯田建设(1999—2008年)

1999—2005年,崆峒区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总投资6 59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61 km2,其中梯田建设5.67万亩。该项目是崆峒区历史上首次利用外资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大型工程项目,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梯田建设也从村、组、户零碎建设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修筑的发展阶段。2000—2004年实施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涉及海子沟、大芦沟、泾河南山、赵湾梁、柳沟五条小流域,完成投资957.35万元,新增梯田3.57万亩。2004—2008年实施的英国赠款中国小流域治理项目投资300万元,其中建设梯田1 583亩。这些大型项目的实施,在引进外部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成功地引进了世行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潜移默化中推进了全区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进程,为后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梯田建设提供了新的治理模式。

2.7 全省统一部署开展梯田建设(2009年至今)

2009年以来,甘肃省实施了第一轮500万亩和第二轮75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崆峒区抢抓这一难得机遇,相继实施了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本口粮田、重点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累计投资2.4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亿元,建成梯田26.7万亩,使全区梯条田面积累计达到75.5万亩,人均2亩以上。

3 近年来梯田建设成效与措施

3.1 以构建大格局为抓手,聚集力量办大事

近年来,崆峒区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坚持人力、财力、物力“三集中”的工作思路,聚合各职能部门力量,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动员、上下联动、高效建设、整体推进,把国土土地整理复垦、国家投资重点项目,以及财政农发、水保农发和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等项目全部整合在同一区域,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综合效应,形成了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抓建、群众参与、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综合治理的梯田建设大格局,彰显了合力攻坚、强农富民、共谋发展的聚集优势。

3.2 以规模化改造为方向,集中连片快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合理划分重点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坚持“三集中、四统一”(集中时间、集中机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的工作思路,打破乡界、村界和地界,着力围绕一面山、一道沟、一架梁,整村改造、整乡治理、整流域推进,大规模、连片带建设,促进规模化治理。近年来,崆峒区实施的梯田建设工程均在千亩以上,其中:2013年在西阳乡大路河、小路河小流域建设的一处梯田工程规模达4万亩;2014年万亩以上规模梯田工程4处;2015年整合坡耕地、基本口粮田项目,在西阳乡大路河、小路河小流域寨河上滩、姬山、鄢堡等村连片建设万亩以上规模梯田工程3处,整流域全覆盖,一次性彻底改善农业立地条件的目标基本实现。

3.3 以标准化建设为关键,精细管理提质量

在项目建设上,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等6项制度,大力推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在具体施工中,严格按照“块大、田平、埂实、路通”的建设标准,明确提出“面积实、质量高、工程优、资料精”的基本要求,采取“责任包干、技术跟进、村社监督、定期督查”的具体措施。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到梯田建设一线,督促检查,协调解决梯田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质保量完成梯田建设任务。

3.4 以综合治理为重点,统筹兼顾强配套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抓点与扩面相结合、梯田建设与措施配套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全力实施涝池、水窖、行道树、水保林等重点配套措施,通村道路、梯田主干路、田间路网格配套和不同部门项目整装配套,紧紧围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构建六大体系,加大治山、治坡、治沟、新农村建设整治力度,全方位提升梯田建设的治理成果。2014年配套开通高标准田间道路106条212.4 km,修建涝池16座,栽植行道树10.6万株,造林11.3 km2;2015年在做好梯田建设的同时,拓宽、新修田间道路180 km、砂路21 km、排水渠24 km,修建涝池6座,栽植行道树18 km,营造水保林18 km2。各类综合治理配套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梯田建设的保障支撑功能,为治理区今后实施机械化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5 以产业化开发为目标,示范引路增效益

坚持将梯田建设与富民产业培育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梯田后续产业开发的模式和途径,将水土保持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示范,典型引领,滚动发展,抓点、连线、带面,梯田建设的经济效益连年提升。工程建成后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而且节约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区域内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修梯田蓄水保土保肥,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了梯田稳定增产;同时在促进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方面也产生了明显成效,建成了西阳—大秦万亩“梯田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培育形成了花所镇苏陈村4 000亩“梯田建设+土地流转+苹果定植”、柳湖乡永红村5 000亩“梯田+苹果+药材”等6个产业开发典型,促进了当地牛、果、菜、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稳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梯田在强农富民中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凸显。

4 下一步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多年来,经过崆峒人民不懈奋斗,全区“块大、田平、埂实、路通”的现代化梯田体系已初步建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受投资标准不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气象气候条件影响,梯田建设质量还不够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仅为初步治理,与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生态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崆峒区应立足区情,精心谋划,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契机,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高标准农田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三大区域防治体系,即以西南部山丘区为主体的水源涵养体系、以中部川区或川谷区为主的水保生态修复体系、以北部山塬沟壑区或北部山丘区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梯田保护与高效利用力度,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梯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加大塬面保护和沟头治理力度,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有条件地区修建淤地坝工程,实施滞洪、拦泥,淤地、蓄水等措施,达到减沙、清水、富田的目的,使崆峒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安定、人民更加富裕、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建设健康美丽新崆峒。

猜你喜欢
梯田水土保持建设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