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者按】2021 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主题,于2021 年12 月28 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在此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之一。2016 年、2018 年、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论断,为使长江永葆生机活力、为在长江经济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部署,首先需要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国内战略地位和国际战略地位。在国内战略地位方面,长江经济带包含了9 个国家中心城市的4 个(上海、武汉、重庆、成都),20 个大城市中的10 个,拥有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三大国家级增长极。同时,长江经济带坐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成渝城市圈,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在国际战略地位方面,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特提斯和太平洋叠加的大地构造域,地质过程复杂多样,成为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叠合、交汇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国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利用好优越的战略地位,前提是生态优先,关键是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履行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职责使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对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被列为“十四五”重点专项工作的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观念重塑、价值重估、产业重构及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19 年,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占全国43%的人口、46%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长江经济带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非常重大。
为了能够使长江经济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长江永葆生机活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生态长江建设”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从内涵、所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来理解生态长江。
首先就内涵而言,生态长江有三点主要内涵:一是生态廊道,二是生态经济区,三是生态长江治理模式。生态廊道指的是“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水清”就是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水量充沛的优美水环境,“地绿”就是水土保持效果明显、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地域,“天蓝”就是空气质量优良的大气环境。除此之外,生态廊道还要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经济区,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居”就是人民居住环境优良;“宜业”就是循环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与生态安全格局协调、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宜游”就是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发达。而生态长江治理模式就是要实现由政府—市场二元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长江治理模式。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为了实现生态廊道、生态经济区和生态长江治理模式三重目标,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建设生态长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能刻意回避矛盾,需要实事求是地找出当前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当前,长江流域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第一,涉危企业集中,布局性环境污染风险突出,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于长江经济带。第二,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多,沿江各地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与各类危、重污染源生产储运集中区交替配置,水运航道穿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较多,沿江饮用水水源地和排污口交错分布。第三,部分支流和湖库污染严重,总磷超标问题突出。第四,区域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频繁,局部区域大气污染严重。第五,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第六,流域河湖关系发生改变,部分区域生态问题突出。上游地区生态退化严重;湿地生态出现逆向演替、水质型缺水、水污染加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长江口及杭州湾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导致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两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方面:一是区域发展模式的问题,二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首先是区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业的同质化和趋同化问题非常突出。沿江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等。同时,大量重化工企业沿长江高密度布局,城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会因占用生态空间而带来突出的生态问题。其次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部分区域生态退化,在长江上游,尤其是靠近三江源地区,大规模开发水资源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第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用水比较粗放等;第三,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路径依赖显著,碳锁定效应明显,碳源、碳汇分布错位。
面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寻求破解之道:第一,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先机;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支撑绿色崛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良性互馈、高效循环的创新机制体系;第三,坚持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构建全流域共治、全社会参与的生态长江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