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百年历程,留下了一大批承载革命精神的经典红色资源,是广大党员干部感悟初心使命、接受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契机,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地处青藏高原精神高地的柴达木盆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红色人文基因十分厚重,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全面正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挖掘海西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价值,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中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资源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初心与使命、苦难与辉煌、奋进与担当最深刻的见证和铭记。我们党历来重视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20年9月,他在湖南考察时专程前往位于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参观,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翻开“开发大西北、开发柴达木”的壮阔历程,在海西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热土上,广泛分布着大量各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红色遗迹,流传着众多红色经典故事和神奇传说,比较典型的有:海西州第一个省级红色旅游景区——格尔木将军楼公园,展现了历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精神传承,是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传承与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限生存条件下,抛家舍业,用生命和青春谱写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乌兰县莫河骆驼场和德令哈市农垦文化博物馆,是2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主题鲜明,集中体现了柴达木农垦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在荒山野岭、瀚海戈壁,用自身的意志和作风形成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严格组织纪律、崇高奉献精神、坚强意志品格的柴达木农垦红色基因。[1]还有德令哈的钱学森纪念馆,大柴旦的元帅楼、南八仙,冷湖的地中四井遗址,都兰的“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红色资源充分反映了柴达木地区光荣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特别是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前人留下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海西红色旅游发展中,以红色故事为载体,通过深入挖掘革命遗迹、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内涵,激励人们继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征程中建功立业,做出新贡献。通过唱响海西红色品牌,让全国各地游客更多了解聚宝盆柴达木,吸引更多游客来海西接受红色精神教育。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让红色精神传承深入人心,也可以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在极大丰富游客日常生活的同时向游客传递不朽的革命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对于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党的历史上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寻找差距、狠抓落实,着力将红色资源承载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融入血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时的殷殷嘱托,持续培育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党建品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极为重要。
虽然,近年来海西州红色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由于精神内涵挖掘不够、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发展基础整体薄弱,加之受从业人员素质、地理区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限制,红色旅游发展也存在短板,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加以改进,以此推动红色旅游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海西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但是真正在全国范围有影响、旅游规格较高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较少。如何将革命纪念地转化为具备一定吸引力的红色旅游地是海西州红色旅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海西州已建成的红色旅游设施也都以陈列展出的形式为主,由于缺乏对地方红色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缺乏地域品牌和特色,也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参与感和体验感不强,未能很好地激发游客对红色精神和文化信仰的崇敬之情,大多数旅行者很少愿意再次故地重游。红色旅游的形式在旅游,内容在“红色”,如何在众多红色旅游品牌中凸显自己的特色,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是海西州红色旅游开发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海西州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是由于其规模较小,知名度低,导致公众对其缺乏了解和认知,使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无法转换为宣传优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海西红色文化研究不够,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和提炼,地域文化定位不够鲜明,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不凸显。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各相关单位加大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缮,但对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业态、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存在宣传思想不强、资金缺乏、宣传人才紧缺等问题。二是宣传营销层次低,区域旅游形象没有树立,营销投入不足,州、县、企联动营销机制尚未建立,营销手段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不够,产品上不连线,时间上不连贯。三是宣传内容缺乏亮点,主题特色不鲜明。红色旅游资源在宣传内容上不能体现当地资源精品,在宣传思想上缺乏创新,红色品牌塑造需要提升。
红色旅游景点小而分散,缺少在全国、全省立得住、叫得响的龙头景区和精品线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游客驻留时间短,日均消费低,属于典型的“路过型”“目的地型”旅游方式。比如,格尔木将军楼景区。除了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旧居、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将“两路”精神与格尔木城市建设发展历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旅游体验项目,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规划计划。同时,各地红色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产业要素不齐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游客消费额较低。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海西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重大契机,更为海西州红色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对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发展整体思路,紧扣红色旅游文化基因与红色内核,统筹州域范围内丰富的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生态资源等,实施优化组合和多功能纵深开发,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模式,加快形成全面系统、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结构和规模效益,引领和推动全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柴达木不仅是祖国的聚宝盆,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形成了一大批时代精神,成为生生不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期,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就这一总体思路而言,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按照“开放柴达木”的定位,持续打造“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旅游品牌,从生态、绿色、创新、数字、共享等方面,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态,科学制定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纲要,强调品牌建设,激发内在活力,创新红色旅游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旅游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海西红色旅游发展建设成为青海省红色旅游的“窗口”。
红色旅游景区展览形式和展陈方式存在趋同性特征,大都以红色遗产、遗址、遗迹等为展陈内容,红色旅游景区内部之间存在竞争和攀比,重复建设和低质量建设的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各地要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统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区域合作的有效性和景区建设的协调性,促进跨区域红色旅游发展。[2]一是整合红色旅游区域资源,通过引导企业共同开发、互补开发,产生联动效应,整合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整体促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二是优化和完善交通体系,构建“省州—县市—乡镇—村庄”四个等级的交通和轨道网络,实现红色旅游景区之间快速联动。三是合理分工,促进要素顺畅流动,制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规划蓝图,建立“一体化红色旅游协作区”,[3]在政府主导下以“共享共赢”理念实现各部门联动与协作。
海西州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并存,具有极强的可挖掘性。因此,要统筹做好文化脉络的整理、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文旅资源的融合,让特色文化资源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触手可及的体验,真正让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转为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比如,全国特色小镇——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挖掘自身特色,建设出柴达木盆地开发缩影的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积极构建“旅游+”发展模式,在发挥德令哈市“农副产品供给保障基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种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实现文化兴镇、产业兴镇的目标,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游客在参观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提升游客农垦文化旅游体验,更要遵循旅游产业的基本原则,激活产品研发,开发创造红色旅游衍生品。
通过建设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初步实现数据采集、汇总,对文旅产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为文旅产业发展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支撑,为公众出游提供精准服务,以此推广“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提升海西州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以“红色旅游+”品牌培育为核心,制定并出台扶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推动红色旅游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民俗游、文化游等节庆活动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凸显历史文脉、区域地脉和人文血脉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提炼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红色影视精品,重点培育开发系列红色旅游产品。推进云游柴达木平台建设,采用目的地分级数字文化旅游服务系统,搭建“1+7”模式,即一个州级平台、七个县市平台,各平台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内容涵盖海西全域范围内大部分景区景点、特色街区、文体场馆及乡村旅游点等,全面实现“一机游”,为游客提供便捷智能行程推介服务,进一步提升海西州优质旅游资源知名度。
注释:
[1]海西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Z].海西州人民政府网,2020,07。
[2]林宝民,林德荣.“三新”引领下的红色旅游发展思路[J].旅游学刊,2021,06。
[3]赵斌,俞梅芳.浙江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