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赵倡文
据记载,白居易(772—846)自小体弱多病,青年时代又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虽29 岁考中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以至于年仅40 岁时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先天条件不太好的人,却活到了74 周岁,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谓长寿。
白居易为何能长寿?从他的诗作《狂言示诸侄》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诗的开头,白居易写道:“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这两句诗其实是白居易在回顾自己的过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怀旧。
老年人爱怀旧是人之常情,可如何怀旧却是有讲究的,有的老年人怀旧,或忆的是年轻时的不如意事,或想到的是工作期间遇到的冤家对头,或拿过去的风华正茂和现在的老态龙钟相比,结果是越怀旧越生气,越怀旧越感到生活没意思,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自己的衰老。
而白居易的怀旧却正好相反,他总是想着自己比别人强,别人不识字,我却能成为大文豪;别人是平头百姓,我却身居官位。
这样想着,就越想越知足,越想越幸福,生活就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无形中心宽体胖,自然就长寿。
诗句“旧语相传聊自慰,世间七十老人稀”(《感秋咏意》),就是白居易讲自己是如何怀旧的——要以怀旧来自慰,而不是用怀旧来抱怨。
怀过旧,白居易紧接着在诗中写起了老年人如何面对疾病。“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读完这句诗,你也许会说白居易老了老了,身体比年轻时还好了,连一点病苦也没有。
其实,白居易写这句诗不是因为没有病,毕竟上了岁数肯定有一系列老年病,他曾写道:“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览镜喜老》)。那为什么还说“我今幸无疾”呢?原来白居易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人不要为病所累,人上了年纪哪有不得病的?病了吃药就是了,没有必要整天把病放在心里、挂在口头。
整天愁着病,忧心忡忡,只能让病越来越重。有病了,把病看轻一点,想办法让自己快乐一点,反而会增强自己战胜疾病的能力。因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看淡疾病也是白居易给当代老年人做出的榜样。
写完疾病,白居易又开始写如何面对子女的问题。
长辈关心晚辈是应该的,但应有个度,白居易在《狂言示诸侄》中写道:“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其意思是,我已经给子女操办完婚姻大事了,他们的事我就不再忧心操劳了,今后我就只做他们的生活顾问,只管答疑解惑,让他们各自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白居易对待子女的态度也值得我们今人学习,要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正由于有了这样超脱的思想,因此他在诗中接着写道,自己是“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由此可见,不为子女所累,也是白居易的长寿秘诀之一。
孔子在“君子有三戒”中讲,“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说人老了,血气跟不上了,就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去拼事业,赚金钱了,否则就会伤身。
白居易严格落实孔子的教诲,上了年纪之后,把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他的这种思想也在《狂言示诸侄》中得到了体现:“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上了年岁,穿衣不冷就行,吃饭能饱就中,睡觉有个床铺就好,出门有个车坐就行。
白居易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32 年,60 岁的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他润笔费达六七十万钱,他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自己不留一文。
白居易的这种看淡身外之物的思想,很符合当代所提倡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控制徒增烦恼的各种欲望,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白居易正是有了这个最大的精神自由,才得长寿。
生活中好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抱怨自己过得不如他人幸福。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知足。
而白居易却是一个非常容易知足的人,他在《狂言示诸侄》中写道:“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生活中像白居易这样不缺衣少食的人很多(人中十有七),但能像白居易这样知足的人却不多(人中百无一)。
人们常说,知足即幸福。我们由此推断,知足的白居易的内心世界肯定是幸福美满的,这样的人岂有不长寿之理。
老年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看不惯年轻人的所作所为,总想让年轻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结果给自己徒增许多烦恼。
那么白居易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呢?他在诗的最后写道:“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再愚钝,他也有自己的见地;一个人再聪明,他也会当事者迷。所以不要苛求他人都要按自己的意志来行事,尤其是上了年岁以后,更要以豁达的心胸来对待身边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论人长短,不苛求别人。
可以说,白居易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他晚年生活幸福,得以长寿的秘诀所在。
所谓“诗言志”,白居易所写的诗就是他所思所想所行,《狂言示诸侄》中的诗句,其实就是他总结的养生长寿之道,细细品读,化为己有,则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