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颢文,徐争
(1.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水利技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自2003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以国家级、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为抓手,对照相关创建标准,着力建设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多处示范工程在建设初期就以创建国家级或省级示范为目标,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治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同时与群众脱贫致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相结合,大力推动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子。
截至2021 年底,河南省共成功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市(县)8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6个、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13 个,命名省级水土保持示范(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村、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共94个。
河南省地方各级政府将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纳入本级水土保持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由项目县出台相应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乡镇组织、群众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营造出良好的水土保持氛围。省水利厅则是组织相关专家组,具体负责国家级、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推荐、评定、检查、复核等工作,强化责任,常抓不懈。尤其是2017年以来,创造性地开展了省级水土保持示范村建设工作,及时发现和培育了新密市田种湾村等一批基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型,发挥出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驻马店市则是把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平顶山市制定了《平顶山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评定办法》,开展市级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并进行表彰奖励。
河南省在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针对不同示范工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如鲁山县画眉谷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石坎梯田、石谷坊、水保林、经济林、水土保持宣传牌等水土保持设施有机结合的方式,从山顶到山脚蓄住了水,保住了土,增加了植被,不仅形成了“松柏压顶、果树缠腰、坝地座底、龙须镶边”的综合防治体系,而且还提高了流域内旅游景观品质。
为解决目前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国家投入有限,甚至没有投入这一难题,部分市、县进一步拓展了水保治理融资渠道,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了多途径、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采取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的做法,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水保部门编制总体设计规划,水利水保、林业、农业、扶贫等各有关部门根据统一设计规划,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建设等项目,按照各自的要求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安排,分工协作,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快治理速度,大力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改革求发展,创新投资管理机制,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当地民营大户参与建设,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民办水保”的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治理主体多样化、投入来源多元化、全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
2016年以来,省水利厅借助与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社合作的机会,在《水润中原》《河南日报》发布节目、文章共4期,以及编制《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普读本》等教材,对部分水土保持示范工程进行宣传报道,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知晓度;同时各市县通过开展水土保持“七进”等国策宣传教育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扩大拓展宣传的覆盖面,全面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各项宣传措施的落实,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切实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在着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民生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着力增加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示范建设水平。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主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多方位、多渠道办水保的投入管理机制。
继续以国家级示范创建和省级示范创建为切入点,在重要水源区、城镇周边,建设若干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有力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