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贤,李志明,赵秀渊
(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 郑州 450008)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面上普查工作启动后,河南省积极部署、多措并举,严格标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如期完成2021 年面上普查任务。全省共普查了50 921个行政村(街道),实现了全省行政村普查率100%。摸清了河南省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家底状况,实现应查尽查、品种全覆盖。目前普查数据全部录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普查总体进度100%。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2021年3月,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启动后,河南省高度重视,河南省人民政府武国定副省长专门组织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相关省直单位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分管农业的主管领导,召开了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会议,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支撑,组织专人全面铺开、整体推进、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普查工作,并对各地落实属地责任、加大投入、保障普查经费等提出了要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按照“全省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成立了以厅党组书记、厅长为组长的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领导和安排部署。在河南省畜牧总站设立第三次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负责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均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组织实施。2021年,省财政拿出423万元资金用于省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并将2022年及2023年普查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确保三年的普查工作的经费足额保障。
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总体安排部署,省普查办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本省实际,2021年4月1日印发了《第三次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明确了目标任务、进度安排和有关要求。同时为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省普查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河南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2021年面上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各市县重点普查品种、专家负责指导区域等进行了分工,按照月份细化了全省普查进度要求,建立了普查进度调度、信息报送和发布、专家巡回技术指导与监督抽查工作机制。各省辖市、省直管县根据省级方案具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各级普查工作方案,细化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了责任分工,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在河南省畜牧总站设立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并从全省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畜牧技术推广机构遴选了78 名专家,组建了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并按照专家擅长领域,划分为猪、大家畜(牛、马、驴、骆驼)、羊、家禽(鸡、鸭、鹅)、特禽、特种哺乳动物、蜂7个专业组,负责全省普查技术支撑工作。各市、县充分发挥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村级防疫员作用,全省组建成立了一支省级组织协调、县级具体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结构合理、上下协同、层层落实、运转高效的普查队伍,全省参与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人员1.5万余人,为全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是落实专家责任分工。为确保技术指导针对性,省普查办建立了专家组长负责、分片包区工作机制,对每个专家重点指导品种和指导区进行了分工,并公布了专家联系方式,建立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微信群,保证基层普查员随时咨询、专家及时解答。二是分区域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省普查办和技术专家组在郑州、信阳等6个地市,以座谈会形式,对县级普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现场答疑解惑,进一步明确普查范围、方法等。三是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后,省普查办组织不同畜种专家,成立巡回技术指导小组,对各地普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并对新发现的项城猪、信阳黄鸡、舞钢鸽等资源进行现场初步鉴定。四是印制发放普查技术操作手册和地方畜禽品种图册。省普查办印制普查技术操作手册和地方畜禽品种图册3 000余份,发放给基层普查人员,用于入户普查操作和品种外貌特征的对照,解决现场品种鉴别技术难点。2021年全省共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 200余期(次),累计培训2.6万余人次,省级层面累计开展培训8次,现场技术指导10 余次,培训人员1 000 余人次;各市县(区)累计培训人员2.5万余人次。
按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规范》要求,河南省在普查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录入和数据审核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通过系统日常审检、分层级现场核查、分畜种集中审核等手段,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
省普查办指定专人负责普查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普查过程中各地录入的数据进行日常审检,对填报品种的区域分布、群体数量及其种群结构进行初步审看,存疑数据及时与录入单位沟通,要求进一步核实后再填报。
制定了《河南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及现场数据审核工作方案》、《现场数据审核操作手册》,明确了现场数据审核人员分工、审核方法和比例、审核的重点区域和品种等,并要求市县严格按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规范》开展自查。各地自查结束后,2021年12月1日至15日,省普查办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50余名,分6个组对各省辖市、直管县进行现场数据审核,对普查工作安排部署和组织开展情况、档案资料和普查表格规范情况、表格与普查系统和实际养殖情况的对照情况等进行核实。建立了“核查—反馈—整改—再核查”机制,要求各组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整改到位作为核查工作完成的标准。省级共现场审核了66个县区204个乡镇,占全省188个县区总数的35%。
现场数据审核结束后,省普查办组织各专家组,开展系统数据的集中审核工作,由专家逐条审核数据,对存疑数据及时退回,并要求各地核实,准确无误后再上报。通过审核,有效保障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截至2021年12月下旬,基本完成全部集中审核任务。
为做好普查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省普查办要求各级认真做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宣传策划和组织工作,通过悬挂横幅、印制宣传资料、新闻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省普查办在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宣传畜禽资源普查工作,在《河南畜牧兽医》等杂志开设专版宣传资源普查工作,并计划利用中原畜牧业交易博览会等机会多角度大力宣传资源普查工作。全省累计印发普查指导手册、普查图册、明白纸16.75万份,衣帽、条幅、LED屏累计4 597件(次),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信息推送16 260条,视频或访谈64次,专刊专报147期。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努力克服洪涝、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力推普查进展。“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河南省郑州、开封、鹤壁、新乡等部分市县受灾严重,资源普查工作一度中断,一线人员全部投入救灾战斗中。新乡市努力克服特大洪涝灾情、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及时调整普查工作方法,改集中培训为“一对一”、“点对点”培训,改整体推进为分批次推进,把灾后恢复重建和普查工作一体开展,同步推进。在新冠疫情严格防控的形式下,全省转变工作方法,改现场培训为线上培训,及时整理前期普查数据、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使资源普查不停摆。
省普查办及时总结推广市县典型做法,以简报形式进行推广,共发布相关典型简报9 期,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做法。如驻马店市泌阳县紧扣普查目标抓进度、抓督导、抓宣传,确保了普查任务高质量完成。泌阳县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普查工作体系“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周一制定工作计划、一周一推进、一周一排序、一周一通报、一周一总结。在技术培训上,泌阳县对普查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要求普查工作要做到“四个一定”,即政策上一定把握“准”、工作上一定要考虑“细”、质量标准上一定要“高”、各个环节落实上一定要达到“精”。漯河市通过突出重点引领,科学研判辖区内畜禽品种情况,抓好黄淮肉羊等重点普查品种,强化重点普查品种鉴别技术培训,边入户、边上报、边审核,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普查任务的省辖市。许昌市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普查工作高效运转。市普查办每周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例会,每周与各县(市、区)普查办交流信息与工作经验,强化督导检查,及时跟踪问效,表彰通报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省普查办每月上旬对全省普查进度进行综合排名并全省发布,对进度缓慢、排名靠后的开展专项督导,以电话督促、现场指导等形式,力推落后县区普查进度。对督促效果不明显的,及时向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汇报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文件、电话等形式进行督导。通过强化督导措施,确保河南省面上普查工作如期完成。
全省按照“品种认得清、数量查得准、普查落得实”的要求,充分发挥省市各级专家作用,通过培训班、微信、电话等方式强化技术指导,把好“品种鉴别关”;多途径、多方式、多场合宣传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基层普查人员责任意识,把好“数据准确关”;通过省市县三级协调一致,把普查工作部署到位、宣传到位、规范到位,把好“普查落实关”。同时加强日常普查数据审检,确保数据录入质量;省市县分层级现场数据审核,确保档案规范、数据填报与实际相符;专家分畜种集中审核,确保全省高质量完成任务。
按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操作手册(第二册)》中各畜种系统调查和性能测定内容,提早组织专家谋划制定本省调查测定方案。
分品种对2021 年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各品种分布区域、群体数量和结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濒危程度,探讨各品种下一步保护利用措施。
组织技术专家进一步查清品种数量和分布,深入挖掘品种历史来源,开展系统调查、性能测定和分子遗传距离分析等工作,为新发现资源鉴定打好基础。
持续开展地方畜禽品种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采集保存地方羊、驴品种冻精、胚胎、体细胞等遗传材料,形成对活体保种的有效补充。
按照“宜场则场、宜区则区”的原则,推进建设一批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种质特性研究,明确开发利用方向。认真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特色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保用互促的良性循环,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