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伟
(湖北省水利厅,430064,武汉)
粮食安,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要求一定要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202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摆在党政同责的高度,明确要求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湖北作为我国的重要粮仓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统筹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为新时代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服务乡村振兴大局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根本遵循。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多次部署推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基本形成以小型为基础、大中型为骨干、大中小型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体系。但对照中央要求及发展需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湖北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全省灌排设施体系尚不完善,大中型灌区标准不高,数字灌区建设基础不厚,农田水利工程监管方式、监管效能仍有待提升。应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省之要事”,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以解决现代农业高效用水问题为核心,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优化农田水利促进稳产增效支撑机制,全面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以农田水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湖广熟天下足”目标夯实基础,储足产能。
近年来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措施,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了“洪水能挡、灌有保障、排有出路”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33,灌溉保证率由40%左右提高到约80%,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21万亩(1亩=1/15 hm2,下同),新增粮食产能5.94亿kg,新增节水潜能2.56亿m3。2021年湖北以占全国3.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4%的粮食。下一步要紧盯服务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水生态治理体系,尽快补齐补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大灌区改造和建设力度,助力提升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节约利用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通过持续加强质量监督、稽察、“飞检”等工作,湖北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多个灌区、泵站项目荣获“江汉杯”“文明工地”等荣誉,宜昌市东风渠灌区普溪河渡槽获得全国2017—2018年水利工程“大禹奖”,成为全国唯一农田水利获奖工程;持续开展大型灌区“千分制”考核,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以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为目标,组织开展全省大中型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制定灌区泵站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供水管理等五个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实施细则,有力促进了灌排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能力的提升。下一步,要打破“靠天吃饭、望天而收”的被动局面,加快实施“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水网运管水平。特别是引江补汉工程已经开工,其对全省灌排能力的提升也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有效缓解汉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要借力发力,依托重大工程加快联网补网,全面提升灌排工程的网络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
近年来通过持续改革,全省共设立基层水利管理站997个,累计落实人员编制3 224人,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实现了办公场所100%独立、人员经费足额保障,水利技术人员比例接近80%;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成国家级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20个、省级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14个,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用水管理、工程管护、乡村河渠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成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应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新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运行管护机制和健全基层服务支撑体系等为重点,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从提高供水能力向更加重视提高节水能力转变。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新(改、扩)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水利服务发展能力。
大江大湖来水多、西部山地多、东部地势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北相对更容易遭受严重洪旱灾害的特殊省情。应持续加强江河湖库堤防建设,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等短板,守住水安全底线。强化治山理水,以神农架、大别山、幕阜山以及大洪山等为重点,严格保护流域水源地,加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的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共抓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统筹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是全国首个经水利部审查通过的省级水网规划,高度契合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全面加强水利规划和灌溉体系建设,要在这张“大网”的规划引领下,更高站位地谋划全省农田水利网络,着眼大田、大水,着眼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先行区建设等全局战略,抓紧完成10处大型灌区建设任务,滚动实施年均100万亩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确保所有灌排工程运行管护达到标准化。全面提升骨干工程管理水平,按照水利部2025年水利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的要求,持续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实实在在达标,见微知著规范。
要将绿色、可持续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导向,全面加强水生态治理,做到既解决大排大灌问题,又精细精准解决生态友好问题;既满足粮食生产用水要求,又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用水需求;既满足水量的供应,又注重水质的提升;既注重渠道、泵站工程实体自身的生态要素,又科学统筹工程在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水生态修复和服务绿色发展功能。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确保工程是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监管制度,明确监管内容、监管方式,通过组织检查巡查、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开展评估等方式,督促运行维护单位或个人履行责任。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工作逐步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当中。强化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监管,督促产权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和管护责任。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强终端用水管理,确保农业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探索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通过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价格机制、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着力破解农村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把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得更完善,用得更有效。
根据防汛抗旱减灾、河湖水库联网、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转化,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按照“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强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行业管理能力。继续做好农村供水工程台账、农业用水统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加快制修订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强农田水利信息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做好灌溉试验站网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为规划布局、项目调度、建设管理、统计分析、安全隐患排查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智慧管理基础。通过信息化和科技赋能解决农业用水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推动节水方式向综合节水转变,完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进一步提升农业节水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