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03 16:34:58刘国贞吕丽红
南方农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乡土旅游文化

刘国贞,吕丽红

(1.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0 引言

乡村文化可谓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体现着农民的为人处世之道,渗透于农村的地方治理中,有的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规民约。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国家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重要性的充分体现。优秀的乡村文化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设乡村和谐社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助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纽带,凝结着村民们的精神寄托,能够将村民们紧紧地聚合在一起。“乡土文化作为广大农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场景,时刻对其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因此,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聚合作用。

1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目前,各地都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一些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农民们的精神生活,许多地方的乡村游搞得红红火火。然而不可否认,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格局中,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以下几点尤其突出。

1)乡村“空心化”严重。农民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然而,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不少农民选择到城市谋生。年龄大的农民对于乡土文化保持着天然的亲近感,然而他们中有的人为了生计,有的人为了跟城里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离开了乡村。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更认可城市文明,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依恋程度不高,他们的离开,使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出现断层。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缺位,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无法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无法有效建设乡村”[2],这一境况使乡村文化振兴异常艰难。

2)乡土特色不突出。一些乡土文化保持得比较好的村庄,在乡村建设中大放光彩,成为当地亮丽的文化名片。然而,也有很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时,缺乏对本地乡村文化的深入研究,简单模仿或改造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导致文化项目本地特色不鲜明,千村一面的现象较为突出。

3)乡土文化日益式微。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生活,许多村庄不断缩小乃至于消失,乡土文化所赖以存在的乡村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乡土文化亦日益式微,许多乡村物质文化载体已经消逝,一些非物质文化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再加上受城市现代文化更为优越的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在经验层面、话语层面和规范层面几乎同步发生不可逆转的激变”[3],农村人对于乡村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

4)数字化水平较低。近年来,乡村的数字化发展迅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乡镇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正在进行中,一些地区的村民利用互联网在线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乡村在数字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虽然数字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加大;二是数字信息技术覆盖面窄,目前主要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付等方面,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还是薄弱点,相关信息的宣传有待加强;三是信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部分数字平台闲置、浪费,农民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数字化“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4],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能力,掌握相应的信息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力不从心。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扩大,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然而,问题也很突出。一是文化场所不足,部分村庄没有单独的文化场所,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分度不足;二是管理不到位,许多文化场所无人管理,书屋等室内文化场所平时不开放,村民没法使用,室外广场的器材损坏了也不能得到及时修理;三是文化产品的供需匹配度不高,许多地方政府在购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时,出发点在于“有”就好,没有考虑到村民们的实际需求。

2 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策略

如何突破重重困境,使乡村文化走向振兴?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乡村文化自信的树立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高度的乡村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乡村的发展与振兴”[5],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肯定与自豪”[6]。面对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诸多困难,课题组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2.1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准确定位乡村文化

农村地域广阔,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乡土文化千差万别,要使乡村文化建设达到“美美与共”的局面,前提是“各美其美”,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科学定位本地乡土文化,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

我国乡村文化资源形态多样,各地因山、湖、草、木等自然风光不同,呈现出与农、牧、渔生产相应的文化特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载体也各不相同。就节庆活动来说,农事庆典、草原庆典、渔业庆典各不相同,庆典仪式上祈雨、祭祖、祭神等活动相异。各地的民间手工艺异彩纷呈,如编织、剪纸、制陶、铁艺等。梆子戏、皮影戏、秧歌、柳子戏等地方剧种的本地特色也很鲜明。至于各地的饮食文化,更是个性突出,独具特色,各地几乎都有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种类等进行摸底调查,建档归类,分析并把握其文化特色。各地政府需要组织专家,对于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归类,利用现代产业理念,进行合理评估,分析出哪些乡村文化资源以保护为主,哪些可以进行适度开发,对于可以进行开发的部分,要提炼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然后围绕着这些文化符号,进行文化产业开发。

2.2 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开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一地域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某一村落人们的共同文化记忆,是乡村文化认同的主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口头文学、曲艺杂技、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独特的资源。十几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的保护,编制了非遗名录,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大众视野,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激发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传承人进行非遗传承的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传承人、研究团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就政府层面而言,在前期非遗保护的基础上,要组建研究团队,加强对非遗的深度挖掘,对其中的传统技艺类进行创新性开发,生产体现文化价值的手工艺品,争取形成产业优势,带动其他相关非遗项目的发展。政府可以以此为抓手,牵线搭桥,搭建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的平台,以此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担负着传承非遗的光荣使命。然而,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再加上他们囿于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承习俗,导致非遗的传承后继乏人。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使他们自觉地进行非遗的普及与推广。具体来说,政府可提供场所、人员与经费,由传承人进行技艺培训,非遗技艺可得到传承,村民们可增加收入,一举两得。为提高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政府要提供资金扶持,鼓励传承人外出学习交流,使他们视野变得开阔,打破固守传统的僵化观念,自觉进行技艺的创新,从而使产品推陈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基础,要想使其焕发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采取动态保护的手段。“文化空间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7],非遗的地域性、空间性、活态性等特点,为文化旅游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2.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要以充分尊重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前提,杜绝“形式主义”“面子工程”[8],切实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村民以及外部力量形成合力,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政府职能的充分落实。地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避免统一标准。在经费的投入上,要向文化基础落后的地区倾斜。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喜好,提供村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既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又体现新时代的新风尚。

政府还要当好管家,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做好保护与维修,派专人负责,提高公共文化场所的使用率。政府还可引导文化团体到乡村公共文化场所进行表演,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规范与良性发展,对于促进村民返乡就业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2.4 文旅融合,促进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

以2018 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为标志,文旅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文旅融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而言有诸多益处,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给农民带来实惠。

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以农业观光为主。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20 世纪90 年代,乡村旅游开始红火,以城市周边游为主,近郊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城里人周末前来游玩放松。进入21 世纪以来,不少农村地区重视旅游开发,游乐园、主题公园纷纷涌现,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产品,但由于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当前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遭遇瓶颈。

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性”[9],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凝练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通过符号化文化产品的打造与推广,构造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打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的魔咒,形成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文化旅游符号的多样化,将会“使文旅融合的内容进一步充实,成果进一步优化”[10]。地方政府要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使乡村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合理,乡土文化气息浓厚,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随着人们对消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要往深度打造,注重内涵。以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风貌为依托,可以开发文化休闲游、康养游等。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村民们也可从中获益。近年来,乡村旅游中兴起了一波民宿热潮,民宿充分体现着文化、生态与科技的融合,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再融入科技元素,使居住环境更舒适、便利。这种沉浸式、体验式乡村文化旅游,将文化、生态与科技融合在一起,文化创意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实现了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代表了乡村文旅融合的方向。

3 小结

综上所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支撑和动力,能保障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乡村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采取准确定位乡村文化、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等策略。在一系列策略的导引下,既使乡村文化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乡土旅游文化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旅游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