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尹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0)
近年来,三厂工业园区(三厂街道)狠抓平台载体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以农业“接二连三”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三厂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环境美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发展高质量经济和高水平小康的生动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厂工业园区(三厂街道)依托城郊优势,有效整合特色农业资源,高标准建设了总投资3.5 亿元,整体规划1 万亩土地的星期七生态农业园,采取“园中套园、连片超千、区域超万”的模式,打造了包括金盛绿园——羊文化、维景生态园——花木文化、味之原——有机文化、云创农场——水文化、翡翠园——休闲文化、世外桃源——果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六大产业板块,通过发展“政经产学研”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特奇”乡村旅游服务链,突出农业体验、四季采摘、休闲娱乐、农家乐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定期举办“海门山羊节”、“羊农乐田园风光游”、“桃花节”、“葡萄节”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三厂农业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三厂星期七生态农业园已成为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区的核心板块之一。新扩建各类高效农业项目16 个,争取省、市重点农业园区等项目4 个,整合各项资金近3800 万元,园区内水、电、路、桥、涵、林、生态护坡等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一批“种养加、产学研、贸工农”产业园区,为农民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打造了坚实平台。同时,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发挥智慧农业在结构转型中作用,将各村及农业企业接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提供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信息。加强“苏菜直通”平台应用,截止目前已发布各类农业供应信息800 多条。世外桃园建立从基地到冷链物流到连锁门店的全产业链,“苏洪鲜泽”品牌叫响全国。三厂高效农业呈现出“设施农业规模大、特色农业品牌响、质量农业标准高、休闲农业魅力足、龙头企业实力强”的特色。2020 年,三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 万元,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名列全市第一方阵。2020 年全区实现村营收入100 万元村全覆盖。
三厂聚焦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累累硕果。星期七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AAAA级景区,获得国家级星创天地等荣誉,并入围江苏省羊文化特色小镇。孝汉村成功创建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金盛生态园乡村旅游区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其山羊研发中心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建成面积2000 平方米,配套试验示范基地100 亩,成为“国家肉羊产业体系南方工作站”“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南海种猪场评为农业部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场,列入国家大型沼气并网发电工程,实现养殖能源生态循环。味之原农场获评“全国十佳最美有机农庄”,拥有10 个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占比达40%,绿色有机食品占比达39%,拥有农业品牌3 个,其中海门区级2个、南通市级1 个。
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全力挖掘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的新亮点,践行美丽、绿色、生态新理念,初步形成沿国道336 线、222 线的乡村旅游线路,让人们在优化人居环境中记住美丽乡愁。2020 年仅金盛生态农业观光园就接待上海、苏南等地游客1.5 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为三厂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新业态。
围绕实现生态宜居,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以开展文明创建和“河长制”为切入点,持续推进田园整理、河道疏浚、驳岸整治,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强势推进骨干道路、重点河段、建筑垃圾堆场、马路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的同时,取缔了沿线新建16 个废品收购点、规范整顿了8 个旧料市场,拆除违章建筑1.2 万平方米,深化养殖污染专项治理,拆除范围拓至禁养区外,近三年完成22 家养猪场清栏拆除工作;新建6 个停车场、修建、粉刷、刷涂垃圾池1350 只。从而真正营造了“水清、路净、岸绿、田美、村庄整洁”美丽乡村。
同时积极创造绿色生态长廊。每年植树造林300 亩以上,林木覆盖率已达28%,中兴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9.2%;扎实开展病虫绿色防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62%,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重83%。稳步推进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和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以上。三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江苏省水美乡镇。
随着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这种变化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导致帮助农民研究市场、熟悉市场、进入市场、开拓市场的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这些都与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产生了很大差距。
尽管各级对“三农”工作十分重视,中央每年都出台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但具体到基层实践中,缺乏配套措施,致使一些好的政策停留在文件上、各级领导的讲话稿中,没有真真切切的服务农民群众,打通政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不够到位,水、电、路、讯等硬件基础设施配套亟待加强。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现有年轻后备干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培养上出现“后继无人”现象。个别村班子比较薄弱,领导群众建设新农村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服务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集体经济及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
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储藏、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够,农村的生态文明价值挖掘不充分,突出表现在新产业、新业态发育不足;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机制缺乏,乡村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出现虚报注册资本、套取农业补助、负债脱逃等现象,造成了农村集体及农民的损失风险。因此,要在招商过程中,详细调查投资人的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信誉程度,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从整个海门区而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坚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并举,高水平打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激励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流向现代农业。要按照上海市民“菜篮子”“米袋子”“后菜园”的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尤其要加大“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香芋”、“万年香沙芋艿”、“ 海门大红袍赤豆”等国家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包装,把特色产品打造成富民产业,从而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农耕神话。
同时,以“农业+旅游+互联网”模式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高点定位、科学谋划、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农旅融合发展力度,充分放大农业观光园的示范效应,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全力挖掘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的新内涵,践行美丽、绿色、生态新理念,着力形成沿江、沿海、内陆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让人们在优化人居环境中记住美丽乡愁,让乡村旅游成为海门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新业态。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产业兴旺并不单纯指农业发展,而是指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出台超常规振兴乡村措施,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在实施机制上,需要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实现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围绕激发农村活力,统筹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赋予农民宅基地财产权,农民宅基地可以有偿退出,可出让、转让、交易,从事乡村相关产业,让资产活起来、转起来。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建设标准厂房、发展物业经济、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千方百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实施基层党建阵地达标提档工程,高标准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工作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农村党建示范点。充分依托海门的各大农业生态观光园,全力打造党建“红色联盟”,积极探索“党建+N”(党建+人才+研发+产业+文化+旅游+富民)特色模式,不断扩大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围绕实现生活富裕,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行动计划为着力点,拓宽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大力开展城乡沿路环境、农村水环境、田园生态、村庄面貌“四大整治提升行动”,优化考评考核,拓展整治纵深,健全管护机制,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刷新海门百姓的“幸福指数”“民生高度”,真正以风貌塑造留住乡村的“形”、以文化传承留住乡村的“魂”、以宜居宜业留住乡村的“人”。
培养熟悉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农业部门、行业协会的管理人才,培养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以乡贤回归、返乡创业、资本回流、市民下乡提升乡村人气。
不断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奖励保障机制,继续实施“青蓝工程”,精心培养独当一面的年轻干部,探索建立村干部实绩警示机制和不称职村干部退出机制。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万物互联方兴未艾。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从而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改造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竞争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发挥城郊区位优势、规模土地流转优势、本地既有文化优势,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规模农业园区,突出生态休闲特色,大力发展城郊旅游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配套,成为美丽乡村的靓丽名片,不断提升海门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