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3 月第三周,全国生猪价格再一次下降2%,这已经是生猪价格连续15周下降。生猪平均价格12.62元/千克,让不少散养户难以承受。生猪价格的持续低迷,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的涨价,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成本,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养殖场仍在等待解困的机会。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生猪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加速”。
我国西南地区是农户散养数量较多的地区,尤其在山区,人们养几头猪,既是传统,也能为家庭带来收入。但同样的,他们也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群体。
“去年上半年买的仔猪,那时候价格很高,2 000 多元一头仔猪。但卖的时候,总共也就能卖2 000多元。”云南省屏边县的一位村民说。
类似的现象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普遍存在,朱增勇表示,生猪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速度正在加快。“事实上,上一轮猪周期中,也就是2018 年开始,这一趋势已经在加快,2020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占据市场的比重达到了57.1%。从去年开始,速度再一次加快,到现在,规模以上的养殖户,市场占有率可能超过了60%。”
朱增勇介绍,2016年以来,生猪产业发生过两次快速扩张,最新的这一轮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加速进入。因此,扩张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头部企业的引领效果也愈加明显。
效果明显的表现之一,是“企业+农户”的模式扩大。朱增勇介绍,“企业+农户”是在大企业扩张中出现的新形势,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相当一部分养殖户,从原来的自繁自养,转型为龙头企业的合同户。
另外一个表现是,一部分龙头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生猪养殖,而是开始涉足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如上游的种猪培育、饲料营养研发,下游的屠宰业甚至是加工零售业。如许多龙头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屠宰加工业,以提升自身在全产业链中的地位。
据估算,随着去年年底扩张的产能释放完毕,这一轮低价期,预计到2022 年年中结束,这意味着,这一轮的猪周期即将结束。
和以往平均4年的猪周期相比,这一轮猪周期的时间明显更短,这是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朱增勇认为,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他说:“大型养殖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能够不断探索出有效的疫病防控、产能恢复的路径,因此本轮猪周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规模养殖场产能恢复速度快于中小型养殖场户。从能繁产能调减来看,逆周期产能调控机制开始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同时规模养殖顺应市场形势变动,逐渐调整产能,可以预计,后期无论是生猪供给还是猪价都将会在窄幅内波动,供给稳定性将会明显提升,猪周期将会延长。”
在规模化水平更高的国家中,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往往更小,变化也更缓慢,朱增勇认为,未来我国的猪周期形态,也将会呈现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类似的趋势。“未来,行业将会继续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加速转变。一是有效降低成本,二是行业纵向和横向整合,三是科技研发将会加速发展,产业由资本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变,尤其是在种猪、饲料营养和猪肉产品方面的研发。”
“中小规模的养殖户,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个,一是规模效益低,二是组织化水平不高,三是缺少有效的贷款渠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比如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养殖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再如进一步畅通金融渠道,扶持养殖户转型升级。”朱增勇说。
在朱增勇看来,散户养猪会减少,但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亡,“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散养户,这些养殖户仍将会长期存在。”朱增勇说。
那么,在大企业的夹缝中,他们该如何生存,又该如何获得收益呢?朱增勇认为,可以考虑走个性化、特色化的道路,比如养殖优质的地方猪品种,近年来,传统的地方品种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地方品种,本身也适合小规模地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