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2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提出,2022年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落到实处,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标准质量效益,加强标准国际化工作,进一步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要点》包括“着力统筹协调,推动《纲要》贯彻实施”“着力重点突破,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着力改革创新,增强标准化发展动力”“着力提升效能,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着力国际合作,深化标准制度型开放”“着力夯实基础,提升标准化治理能力”6个方面,细化了88条工作。
其中,多项工作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
制定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绿色低碳建材等关键基础材料标准。
组织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碳排放术语、管理体系、碳排放核算报告、生态碳汇等一批基础通用标准研制。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水平。
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供水、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建设改造和数字乡村等标准研制。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等标准建设。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
聚焦绿色生态、食品消费品、生物技术、有色金属、能源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新技术领域推进标准样品研制,提高国家标准样品专业领域覆盖面。
加快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和跨省公交标准建设,促进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健全标准外文版管理机制,推动国家标准外文版同步制定。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外文版编译工作。面向重点贸易商品和对外承包工程加强标准外文版供给。
聚焦ISo、IEc和ITU等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经济、产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国际标准制定。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1月19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电动汽车用IGBT模块环境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等233项行业标准、10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共有三项,分别为《电动汽车用IGBT模块环境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电动车辆充电耦合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项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将进行统一,分别为《电动汽车用IGBT模块环境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电动车辆充电耦合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是规范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信部人士透露,近几年来该部门组织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电动汽车标准制定和体系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电动汽车标准75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其中整车及基础通用标准28项、动力电池及关键总成标准21项,充电设施标准26项,覆盖电动汽车发展需要的各个方面。如充电接口国家标准已经发布,全国统一实施,电动汽车可在任一充电桩充电。
市场人士指出,伴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标准统一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正在制修订的标准有77项,其中修订标准16项。如电池循环寿命标准,以前要求满充满放500次后电池衰减不得高于20 %,现在指标提高到10 %。通过标准引导,推动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争取电池寿命能做到与整车同寿命。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将极大缓解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
“标准化工作的目的,第一是市场需要标准规范,也就是市场的准入,市场管理需要标准;第二是规范产业化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带来规模效应。”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表示。
在产业链的源头掌握标准体系的话语权,无疑对后续布局极为有利。随着国外众多知名车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宝马、日产和特斯拉等,国外车企意欲采用其自有标准,其中美国特斯拉宣称沿京沪高速建设其超级充电站。
随着生产、准入等标准逐渐统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有望显现。此前的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通知。根据该通知,新建独立法人纯电动乘用车车企,需具备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掌握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和相应试验验证能力;需拥有整车试制能力,并能对电动乘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不低于5年或者10万公里的质保承诺,有完善的销售和售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