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日古力·依布拉音
(喇嘛昭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塔城 83460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大为临床特征,易转变为慢性,且复发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畜牧业和养殖业繁荣的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较高,大部分布鲁氏菌病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但在非疫区,布鲁氏菌病患者较为少见,地区医护人员对该病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非疫区对于布鲁氏菌病易误诊、漏诊,从而影响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早期治疗。基于此,本文选取几例典型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过程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从而为医护人员诊治布鲁氏菌病提供资料参考。
收集2014年--2021年各地区医院典型布鲁氏菌病患者病例共30例,并且所有布鲁氏菌病患者都经过标准的抗体检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根据收集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利用先进的医学设备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查,利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分析归纳,全面分析布鲁氏菌病。
男性患者有26例(86.7%),女性患者有4例(13.3%),发病年龄都在20岁到75岁之间。其中40岁到65岁的布鲁氏菌病患者数量最多,为20例,占比达到66.7%。并且病例数随时间增多,在2015年前共一例,2016年有4例,2017年5例,2018年仅上半年就达到4例。患者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大都是在5天到200天之间,只有一位患者因为误诊的原因,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长达11年。
收集的布鲁氏菌病患者一年四季都有发病的,其中在4月到8月之间发病的患者居多,为18例,占比达到60%。
其实布鲁氏菌病与性别、年龄都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传染源的多少。因为中、青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多,所以感染布鲁氏菌的概率较大,患病较多。患者的职业性分布主要体现在兽医、皮毛工人、牧民的感染率高,但也有少数因为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病的病例。
30例患者中喂养牛者有8例、喂养羊者有9例、养猪2例、养犬3例,其他患者均未直接接触各种牲畜等动物。
3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有9例来自新疆、7例来自陕西、6例来自西安、4例来自河南,另外4例分别来自山东、山西、河北和湖南。
布鲁氏菌病患者中大多都出现了发热的现象,有的体温甚至达到39℃以上,发热时间一般在一周到数周不等,并呈现出波浪热的现象。部分患者伴有寒战以及头疼等症状出现,有可能为低热或是不规则热,尤其在午后或是夜间最为严重。布鲁氏菌病患者在夜间或者是凌晨热退时,有些人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在此期间汗液可以湿透衣被,但中毒症状并不明显。随着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其关节疼痛会非常严重,主要会累及大关节,且呈现出游走性,严重者甚至发展为化脓性改变,仅有个别重症患者并发出现滑膜炎、腱鞘炎以及关节周围炎出现,大多发生在大腿或是臀部,并呈现出痉挛性。个别男性患者还出现睾丸肿痛,表现为单侧睾丸炎或附睾炎。
在3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很多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其中肝大的有4例(13.3%)、脾大的有10例(33.3%)、淋巴结肿大的达到了12例(40%)。但肝、脾肿大都为轻度,淋巴结肿大后直径也不超过2cm,也为轻度肿胀。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或X光片,发现有器质性骨关节损害者7例(23.3%),出现关节肿痛但无器质性骨关节损害者11例(36.7%)。有器质性骨关节损伤的患者都因疼痛而卧病在床,另外无骨关节损害的患者也因关节肿痛不能剧烈活动。6例(20%)患者出现肌肉及椎旁软组织损伤,经过医学影像检查显示,存在感染、结核、椎旁脓肿等不良状况。
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是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实验原理是当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相应的布鲁氏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作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聚反应,也就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3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实验室检查显示有18例(60%)患者肝脏功能异常,检测到患者体内碱性磷酸酶(AKP)、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蛋白(TB)等肝功能蛋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也有19例(63.3%)患者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小板下降、白细胞降低等现象。在做CRP检查时,11例(36.6%)患者CRP值升高。进行降钙素源检测均正常,19例血清布鲁氏菌抗体检测为阳性。
研究的布鲁氏菌病患者中首次就诊确诊者较少,只有3例(10%);而有18例(60%)患者初诊为发热待查者,后续住院患者中大部分都入住呼吸科。发病患者中没有临床感染者,除一例发病10年才确诊的患者外,其余患者都在50天左右确诊。其中慢性确诊者1例(3.3%),急性确诊者25例(83.3%),亚急性患者4例(13.3%)。
研究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一般治疗时,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适当服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患者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毒性症状,但必须与抗菌药物合用,疗程3-4天。另一种治疗方法是抗菌治疗,这种方法应用更为广泛、效果更好。使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青、链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多数情况抗菌治疗需要联合用药,疗程较长,并且存在用药周期。当治疗结束,对患者还要进行随访。3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26例停药后进行随访,只有2例单药治疗者出现病情复发或疗效不佳,其他联合治疗者均无复发现象。目前还有4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还未完全康复,2例正在治疗,另外2例在随访期间。其中由于患者免疫力弱或自身器官本就存在缺陷使得治疗周期较长,甚至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在后续康复中医护人员要更全方面地护理。
根据上文对3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全面应对布鲁氏菌的方法,以及预防、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措施。
布鲁氏菌全称是布鲁氏杆菌(Brucella),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无荚膜,触酶、氧化酶都呈阳性,是绝对的噬养菌,可以还原硝酸盐,并在细胞内寄生,可长期存活在多种家畜体内。布鲁氏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属于人畜共患病原菌,家畜在感染该病菌后,人可以通过吸入被污染过的灰尘,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直接接触病畜的尿、乳汁、各种分泌物等方式感染,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布鲁氏菌对各种消毒剂都很敏感,尤其是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
目前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出现新的趋势,发病地区从疫区发展到非疫区,从农村发展到城市;发病形式也以频繁的、点状流行代替了之前的大规模爆发流行。布鲁氏菌病本多发于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牧区,是从畜牧身上开始发展的,之后各地区都存在开展畜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与畜牧业相关的食品、皮毛加工行业开始繁荣。一些安全部门对畜牧品的安全管控不到位,导致从事畜牧相关的人群成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发病人群,部分接触患病牲畜的人群,甚至食用牛奶、羊肉的人群也开始出现布鲁氏菌病感染。因此,布鲁氏菌病发病地区开始向南移动,除北方局部地区仍存在布鲁氏菌病大规模感染、发病外,其他地区都呈现点状的发病形式,全国的布鲁氏菌病患者数量开始逐年增多。
针对全部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发热,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最典型的症状,体温多在傍晚升高,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型、波浪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和驰张热型5种。高温时,患者往往神志清醒,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反而在体温下降时,患者的不适症状开始加剧且明显增多,这种体温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是布鲁氏菌病所特有的。其次就是布鲁氏菌病患者在晚上还有睡后都会出现出汗增多的现象。然后就是关节肿痛,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疼痛与风湿病的疼痛类似,会在大关节呈现游走性疼痛。倦怠乏力也会在全部布鲁氏菌病患者身上体现。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肿大会在布鲁氏菌病的不同发病时间出现。对于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会出现睾丸炎,睾丸肿大等现象。多发性神经痛常常伴随布鲁氏菌病引起,疼痛剧烈,多见于大神经。最后一点是布鲁氏菌病患者会出现充血性皮疹,它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表现为血疹、水疱疹及出血性紫癜,常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实验室诊断是诊治布鲁氏菌病的重要环节,它是从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血液、各种皮肤组织中提取,然后进行数据监测和一些化学、生物实验。首先分离出布鲁氏杆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标准,将血液在培养基中培养3天,进行染色镜检观察后,再放入鉴别培养基中,可以观察到血平板上生长出细小菌落、而其他平板上不生长。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氧化酶、触酶实验结果均为阳性,而吲哚实验中监测其为阴性,并发现部分微生物尿素水解实验结果为阳性,这些微生物可被判定为布鲁氏杆菌。但目前实验室诊断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实验室器材、监测技术不够先进,另一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知识储备较少,对相关病菌不够了解。所以,为了提高实验室诊断的效果,既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升级实验室设备、提升监测技术,也要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从而高效地进行布鲁氏菌病的研究。
目前全部布鲁氏菌病患者,包括慢性、急性、亚急性各种患者,其治疗过程中都以抗菌治疗为核心。而一般治疗都是针对最为轻微的布鲁氏菌病患者或是对布鲁氏菌病发作的常规处理,只需要卧床休息,并且保证患者饮食营养、食物搭配合理,在患者出现发高烧现象时服用解热镇痛剂或静脉打点滴。为了提高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服用抗布鲁氏菌药物。链霉素和四环素可以在生殖细胞中协作治疗布鲁氏菌,需要肌肉注射链霉素0.5克,每日两次,并服用四环素0.5克,每日四次,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除间歇性5-7天,整体需要至少2个治疗周期。血液中的布鲁氏菌主要利用链霉素、强力霉素协作治疗,肌肉注射链霉素0.5克,每日2次,服用强力霉素0.2克,共六个周期。有时候为了加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会采用更多种联合抗药疗法。对于重症患者,会适当采取手术治疗。
为了预防布鲁氏菌病类似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的发生,要贯彻落实国家推广的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措施,同时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牧场以及相关的畜牧加工厂的牲畜进行定期的安全卫生检查。其次对于发现的感染牲畜,必须及时隔离治疗,若无法治理可以将其宰杀。病畜的分泌物以及死畜要将其深埋处理,对污染的环境用漂白剂、石灰水等进行消毒。畜牧业的食品加工方面,更要加强卫生监督,严禁贩卖病畜肉及乳制品,也不要喝生牛奶、生羊奶等,吃烧烤、火锅时一定要保证肉类完全熟透。最后对从事畜牧相关行业的人群,要加强其安全意识,进行布鲁氏菌病知识教育宣传,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从而防止布鲁氏菌病感染。
综上所述,本文先选取30例典型的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特征,然后推广到全部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分析。深度解剖布鲁氏菌的生存特点,分析目前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地区、发病形式的变化。然后全面研究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升级实验设备,并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利用科学、高效的治疗方案来治疗布鲁氏菌病。最后要贯彻落实预防布鲁氏菌病以及类似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的措施,全面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