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

2023-01-03 06:15周明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念群众

周明鹏

1.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22;2.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滁州 23909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之一,明确“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66。中国共产党高扬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与承继,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汲取与超越,是对党的性质与宗旨的一以贯之,是对人民群众至高地位的肯定与尊重,是对人民群众磅礴力量的深刻认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人民至上理念便贯穿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立场的坚守从未变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生动诠释如何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性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地位等问题的科学辨析超越前人,为人民至上理念夯实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几千年来的演进与丰富为人民至上理念注入文化基因,培植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的确立与百年践履是对人民至上理念最好的实践证明与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民至上理念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曾经长期得到一些人认同的有英雄史观,其基本表现是对立“英雄”与群众之间存在的关系,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倒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等,其本质上属于唯心史观。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学说”,他认为只有“超人”的出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前途。显而易见,尼采“超人学说”的本质是夸大少数强者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黑格尔亦是如此,他的历史观极具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他竭力夸大亚历山大、拿破仑等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将他们称颂为“伟大的元帅”“天才”等。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有效祛除了英雄史观的弊病,并且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性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吸收黑格尔以“劳动”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积极一面,又批判黑格尔关于劳动论述的唯心性,根本上是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超越。与此同时,马克思又修正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忽视。马克思从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诸多方面正确揭示人的本质。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回答人的现实性问题。“‘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同旧哲学的理论分野”[3],也是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的有力回击。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现实的人”看到人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等特征,即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并不断演绎进行着实践活动。最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准确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上帝?绝对精神?还是人?马克思与恩格斯鲜明地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论述历史的创造者时并没有直接运用“人民群众”这个词,但是其常用的“人们”“群众”“我们”等词能够表达出他们认为是有意识且具有现实性的人民群众在不断地创造着历史。由此与以往的神学家以及唯心主义者有关历史创造者的主张彻底地划清界限,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李大钊、蔡和森、杨明斋、李达等我国早期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角度接受与内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例如李达就是结合政治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诠释,其所著的《现代社会学》一书是“特采唯物史观学说为根据”[5]4,根本上是借助社会学的名义诠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科学意蕴,明确人民的作用及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为人民至上理念注入文化基因

“民本”这一特指名词并未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但是“民为邦本”自在《尚书》里出现以来,其相关思想就常被讨论。“民本”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近代梁启超先生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之中,他在书中以“民本”指向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等相关思想。

在原始社会,遥远的唐、虞时期,人们认为神秘力量控制着万物,神解释一切,巫、觋、祝等成为沟通天地、主持祭礼的一种专有职业,垄断着对神秘力量的解释,神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从后世编纂、记录与转述的史料中发现远古先王时期也存在着民本思想的萌芽。例如:在《大禹谟》中记载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6]13;《皋陶谟》中记载的“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6]18以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6]18。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依然重视神本思想,对东南西北以及中央五方之神进行冠名并排序,将“神秘力量”秩序化。但是,“殷周更替是促进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动因”[7]35。《周书·康诰》记载的“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6]126以及《尚书·无逸》中记载的“治民祇惧,不敢荒宁”[6]151表明周公已经注意到民情,并将民情与上天的旨意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之下,统治者对于民的认识更加深化,民本思想也逐渐由散在性走向体系化。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式微、礼崩乐坏等现象不一而足,诸侯王与思想家们开始注重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巩固统治,对于民本思想的讨论与阐述也愈加理论化与系统化。例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孟子·尽心下》里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250。道家的主张里也蕴涵有民本思想,例如《经法·君正》中记载的“兼爱无私,则民亲上”[9]14。除此之外,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一些认识及论述中蕴涵有立君为民等民本思想。

进入封建社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与思想家们对于民本思想的思考更加广泛,程度也更加深刻,所提出的主张更多。例如,汉朝初年,统治者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奉行“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注重“与民休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一系列注重仁与德的民本主张,如在其著作《春秋繁露·灭国上》中说:“王者, 民之所往;君者, 不失其群者也。”[10]172唐朝李世民提出著名的“舟与水”的说法,说明其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还提出“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明朝末年至清朝,对于民本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无论是从内容层面抑或是实践层面都达到了之前所不能比拟的高度。例如黄宗羲的“民主君客”“公天下”“天下之法”等民本思想就是对前人的超越。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理念在目的、“民”的解读以及实践等多重维度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民本思想以其几千年来的深厚积淀始终浸润着中华民族,并以其“重民”“保民”“利民”等基本主张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理念注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性质与宗旨的贯彻为人民至上理念提供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虽未有关于党的性质的确切表述,但是自成立时起就始终在实践之中践行着其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1921年7月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11]6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通过的仅有不到千字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11]162。在这个决议案中更加看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崇高地位,将中国共产党定位为“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12月25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2]549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13]533这是首次在党章中对党的性质进行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不仅仅体现在文件决议的表述中,更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之中始终发挥其先锋队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功。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着肆无忌惮的军事入侵、经济侵略以及主权侵蚀等,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抑或是踌躇满志的戊戌变法等终究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也迫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寻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和人民。虽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但是这种制度并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能真正做到维护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更无法挽救民族危机,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已经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和群众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纲领中指出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消灭资本家私有制”[11]1等,渗透着维护人民利益的崇高思想。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在谈到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时指出:“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14]138这其中饱含着最为朴实与真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之中也都细致系统地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的七大最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党的章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因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特征,而服膺于人民至上理念就具有了突出的人民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之中始终将人民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将人民的向往与追求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这是对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彻底贯彻,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与践行,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理念落地做实。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与伟大实践中时刻彰显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坚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对人民至上理念进行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贯彻与落地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生成与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科学理论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面对复杂革命形势所做出的正确战略决策,还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贯彻人民至上理念,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传承与实践体现在依靠群众、联系群众与组织群众。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无比渴望获得土地,中国共产党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之后,于1928年3月开始在桂东、莲花等地开展分田运动,12月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井冈山土地法》,目的是规范指导分田,并在法律层面着重保护农民群众所获得的土地。通过对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的维护,深刻彰显着人民至上的理念:红军内部“官兵待遇平等”;征收土地税要考虑到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遂川、酃县的政策是“都是山地,农民太苦,不好收税”[14]71;对于政权问题要求“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14]72并且不能脱离群众的意见。除此之外,对于党组织以及红色根据地的建设等诸多问题都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力量,加强对群众的联系与组织。而中央苏区有效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注重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并颁布实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予以保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与传承在革命斗争中取得有益的实效,不仅巩固了根据地,还使群众对于红军的态度由最初的害怕与远离转变为拥护、支持与响应,激发了群众的力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发展与丰富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理论趋于成熟。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开始,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为止,一共13年,历经“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传承与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引领与带动群众。中国共产党注重利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成果以及科学的文化知识教育与引领群众,重视“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15]797。与此同时,积极研究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方式方法,通过政治动员、组织动员、宣传动员等途径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其二,团结与凝聚群众。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且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途径凝聚民心。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就强调:“中央总是叫我们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5]826其三,服务与维护群众。中国共产党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保障其民主权利,同时通过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措施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并且以出台政策、法律等形式予以规范与保障。例如1947年9月中共中央立足于中国土地制度,汲取前面进行土地改革的丰富经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理论与传承人民至上的理念,为后期全面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丰富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多种手段对中国实行封锁与打压。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军事上既要肃清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又要力图实现全境解放;经济上既要抑制飞涨的物价,扭转衰败的经济状况,又要改善几近崩溃的国家财政;社会层面既要着力整顿混乱的社会秩序,又要改善人民群众困苦的生活现状。党和国家亟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实现从革命向建设的转换,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部事业中牢牢坚守人民立场,传承与实践人民至上理念,成功实现了这个转换。

其一,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8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已经阐释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6]445以及“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16]447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与“治国大纲”的《共同纲领》中确立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架构,规定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政权机关的性质等,保障了人民民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从根本大法层面正式确定我国政治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指明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保障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凸显了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

其二,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围绕人民。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以生产建设与发展为中心任务,净化经济建设环境,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建设与发展农业、工业与商业,重点加强以与苏联为主的对外贸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三年多的共同奋斗,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胜利。其中土地改革运动取得巨大胜利,农民群众获得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土地改革的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还提高了其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极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工业建设与生产水平也大幅提升,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得到提升与改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有效激发,各种形式的生产竞赛此起彼伏,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工业产量大幅提升,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得到改进。此外,在商业、运输业、对外贸易等多领域均取得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为后期构建独立自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同时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三,党的建设始终为了人民。党员干部选拔和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纪律建设事关中国共产党战斗力的发挥,关系着是否有能力为人民服务,能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进。在党员干部选拔方面,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完善选拔与考核程序,又重视考量党员干部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选拔出人民高度认可、真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高素质好干部。刘少奇在建国初期就反对降低党员选拔条件,提出吸收与发展的党员“必须是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又懂得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事业,愿意遵守党纲党章的人”[17]70。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不断建立健全党的规章制度,规范党内秩序。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重视严明党的纪律,通过开展“三反”等运动不断规范党员行为,强化党的纪律建设。毛泽东专门起草党内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强调注重党的纪律检查与加强党员同志的纪律教育。党的作风建设则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作为基本问题,要求党员同志时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完善与深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实践者、维护者与推动者,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创造者、巩固者与受益者。中国共产党明确认识到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实践伟力,改革开放才能持续深化与推进,并取得伟大成就。

首先,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政治基础,并开始早期探索与制度设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承继、坚持与发展毛泽东的共同富裕理论,在1985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8]110-111,1986年9月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8]172,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进一步拓展对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和国家通过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等内容进行制度设计,并加强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举措,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理论基础、内涵意蕴以及核心要义的全面阐释,抑或是先富帮带后富、防止两极分化、克服贫穷与落后的具体实践,均极大地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持续贯彻与发展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

其次,人民利益代表论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洞悉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贯彻唯物史观,同时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本质在于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清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和新的任务与形势之下“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19]139。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于发展的认识与研究,正确考量、厘定并处理好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促进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稳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人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新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与本质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人”指向具体的现实的人,意即人民群众,归根结底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同时,对以人为本的贯彻与落实又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贯彻与实践,目的是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更多惠及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以人为本贯彻于社会治理与建设中突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和谐发展;贯彻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突出强调“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发展与践行。

(四)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新时代布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开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并将其落实在新时代各项建设事业之中。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经济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抑或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上下一盘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俱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牢牢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造福于人民群众。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人民至上理念

中华民族对于“小康”的追寻历经数千年,从未间断。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对于“小康”的酝酿,还有诸子百家的思考与细致描画。历经封建社会小康思想的奠基、丰富与发展,进入近代,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知识分子对于小康展开新探索,康有为、孙中山对于小康都有不同的阐释与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小康社会的定位与理解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明确的时代定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21。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论断与新要求。其一,直面风险与挑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认真研判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突出矛盾和高质量发展新需求,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既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坚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理论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动力支撑与方向指引,赋予时代意涵与建设要求,确立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二,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因此,党和国家在医疗体系建设和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就业与鼓励创业、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养老、住房、食品安全等多领域共同发力,在民生建设领域抓重点、补短板,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人民力量,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其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达成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著名论述,形成了拥有突出成果的重大理论创新,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融通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地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释放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小康社会的建成质量。其四,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得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进入新时代以来,既提升执政能力,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既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又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科学有效地回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建成小康社会,不断造福于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水平与质量,极大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

2. 打赢脱贫攻坚战因循人民至上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彻底解决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1]84。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方略在扶贫过程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既能够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又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精准扶贫举措。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精准扶贫理念得到丰富与深化,“六个精准”的提出涵盖了从识别到脱贫的全过程,“五个一批”的实施明确了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具体路径,保证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放矢、靶向发力。201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从总体要求、精准扶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动员以及党的领导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与政策要求。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战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并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统筹与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深刻分析当前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系统阐述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揭示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凝心聚力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宏伟目标。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彰显,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全面贯彻,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牢牢坚持与完美实践。

一方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展现出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了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22]236。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才能够全面消除贫困,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脱贫攻坚过程需要人民群众监督,对于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具有责任担当,扶贫资金是否精准使用,扶贫政策是否有效实施,规划落实是否可靠,人民群众有着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脱贫攻坚目标达成与提质增效。除此之外,脱贫攻坚工作是否求真务实,扶贫实践是否形式主义,脱贫成就是否取得人民群众赞许、支持与满意,均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与评判。另一方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密切,具有鲜明的连续性与继起性特质,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为基础,二者目标相贯通、主体相一致、体制机制相促进。乡村振兴又实现由消灭绝对贫困向防止相对贫困的跃升,擘画乡村发展的新蓝图,依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培植中国乡村内涵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充分发展。

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落实人民至上理念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与大流行,造成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疫情大考中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击疫情中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以及思想引领力,建构高效指挥体系,做到既能够总揽全局又可以协调各方,为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积极响应,迅速凝心聚力,构筑抗击疫情的严密可靠防线。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抗击疫情中的最高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3]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体中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之下,既有军人、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奋战在与病毒面对面的抗击一线;也有社区工作人员、广大志愿者等参与疫情防控与排查工作;又有普通工人坚守在工作岗位,积极生产为疫情防控做好物资保障;还有全国上下人民群众捐款捐物,自觉服从防疫安排,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还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者。对于疫情防控的政策安排、具体举措、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等各个环节,人民群众有着最为直接和最为清楚的认识和感受。人民群众在监督过程中既能够贡献出好建议、好点子与好办法,又能够促进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谋划与正确部署,促进党员干部以及各级职能部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够构筑起严密可靠的防疫战线,才能够聚心汇力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才能够积极推进疫情防控,保持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人民至上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高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即使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也要果断抉择坚持生命至上。在救治环节坚决做到应治尽治,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名新冠病毒患者,无论是襁褓婴儿还是耄耋老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党中央也十分重视保障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加大落实防护物资以及生活物资保障,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努力解决医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基础之上,切实保障民生,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其他各项利益。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保障工作,科学防范疫情影响之下物价加速上涨等问题,重视困难群众在疫情影响下的生活问题,克服困难因素,保证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不出问题。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立足于疫情发展态势,做好防控工作,科学选择分区分级复工复产以稳就业增收入,同时坚决做好失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等各项工作,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理念群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