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悦 乔永成 张爱静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833)
我国是玩具生产大国,拥有着广阔的玩具销售市场。当前,我国认证的玩具主要包括电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与乘骑车辆玩具等种类。随着玩具种类持续增加,消费者对于玩具,尤其是儿童玩具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现笔者根据对儿童玩具产品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安全质量风险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国内外都推出了与儿童玩具相关的安全质量检测标准,主要是因为玩具存在的安全因素较多,其市场相关广阔,企业投入的成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产品质量相差得也比较大,因此需要有标准来引导玩具生产单位发展经营。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给儿童的保育产品、护理产品与玩具提出了严苛的安全要求,为这些儿童相关产品提供了安全标准。欧盟推出了最为严厉的玩具安全法规—《欧盟玩具安全指令》,以此实现对市场上玩具的安全监管。
我国现有儿童玩具的国家标准中,主要集中于对玩具所含化学、生物和物理物质等方面的规定。化学方面强调对致敏性芳香剂、可迁移六价铬等特定物质进行测定,物理方面重点对玩具的机械与物理性能作出规定,生物方面则主要涵盖对于玩具内部填充物中大肠菌群与细菌菌落数量等的规定。标准还涉及到玩具滑板车、滑梯、秋千、电玩具、布制与毛绒等儿童玩具的通识要求[1]。现有的《玩具安全》[2]、《电玩具的安全》[3]与《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4]均为强制性标准。除了运用安全标准来约束儿童玩具相关企业之外,政府也在积极地进行监督与抽查,分析抽查结果发现,增加抽查批次后,玩具产品的合格率有降低的趋势,小玩具的种类丰富,其中假冒伪劣产品与“三无”产品占有的比例较高,其大多来自于批发市场、校园附近商店、城乡结合部以及农贸市场等,因此监管难度比较高。
如果儿童玩具的间隙、开口与防护设计没有达到标准,儿童会有出现卡伤事件的风险,手指或者脚可能会卡在玩具的缝隙中;如果儿童玩具的组成零件脱落,儿童误吞入后容易出现气管阻塞的危险事件,具体包括耳道阻塞、食道阻塞、呼吸道阻塞以及胃肠道阻塞或者穿孔等;当儿童玩具中的化学物质含量不符合相应规定时,可能会存在神经毒性,导致使用者出现器官损伤的情况。
儿童玩具受到好氧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含量超标或者细菌类超标等生物因素的影响[1],将产生安全风险问题。洗澡玩具(如小黄鸭)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后,将其切开会发现内部会有附着污垢,同时细菌的聚集也将形成斑点,儿童在长时间接触后会感染病菌;挤压玩具中可能存在好氧微生物与嗜温微生物,后者包括对于抗生素存在耐药性的有害病菌,当玩具中的液体向外流出后,会使儿童这类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出现感染,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当儿童受损的粘膜、眼睛或者皮肤接触到好氧微生物时,会受到刺激或者感染。
物理因素给玩具带来的风险有很多,包括玩具上的小零件、防护设计、部件间隙、弹射动能、声压等级、缝线质量以及磁通量等因素。如:儿童如不小心吞咽小零件,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致命的呼吸道阻塞或肠道阻塞[1];对于玩具上的活动件之间的间隙,例如玩具车轮子和刚性轮套、护板或电动/发条/惯性驱动的乘骑玩具的轮子和底盘问的径向间隙等,当活动部件在较大驱动力的作用下与其他部位产生相对运动时,如果儿童的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可以进入该间隙而又不容易拔出来,就有可能在强烈的挤压力作用下被夹伤;儿童在玩耍弹射动能过大的弹射玩具时如将其对准其他儿童的身体部位,很容易产生射伤危害;零件中的磁力珠、小磁铁等被儿童吞咽后,会引发肠梗阻、穿孔甚至死亡[5],由磁铁造成的内伤会给儿童的健康带来终生影响;喇叭或者摇铃类玩具的噪音过高时,儿童的听力会因此而受损;娃娃类玩具上的质量问题往往体现在缝线上,缝线破损后,儿童会将其中的填充材料取出并尝试放入口中,容易引发窒息的危险事件等。
有毒物质、易燃物、爆炸物、重金属含量等物质超出标准导致玩具因化学因素而存在风险。如:金属玩具、彩色积木、带图案的气球等玩具产品的喷漆涂层中一般会有铅元素,如出现铅元素含量超标的情况,儿童通过玩具接触铅,铅在体内过多积累,会引发神经发育毒性问题,给胎儿或者哺乳期婴儿带来的影响更大;儿童在玩玩具时,接触或者吸入过多的硼和邻苯二甲酸酯之后,生殖系统将受到损伤,危及健康,史莱姆与塑胶玩具更容易出现这种风险;一些解压类玩具可能将镍元素释放出来,镍具有较强的致敏性,可通过毛孔渗透到皮肤里去,从而引发皮肤过敏症状,出现丘疹、湿疹以及瘙痒等过敏症状。
玩具开发过程中形成了更丰富的种类,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玩具潜藏的隐患也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与安全,应加强对玩具不确定因素的控制。监管部门应发挥作用,加强对玩具市场以及玩具生产企业的监管与约束,严格落实监管制度与相应的责任机制,尽量避免有不合格的玩具产品流入市场。尤其要注重对玩具危险源的控制,要求生产厂家严格把控化学物品的使用量,严格测试玩具的物理性能,保障生物安全性,不断提高玩具安全质量门槛,使玩具市场可长期维持良性竞争,各企业都能不断加强对玩具质量与安全性的重视。
现代儿童玩具形成了极快的更新速度,材料与种类都在增加,这也导致原来的检查标准产生了滞后性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当前的玩具行业发展情况,来调整和完善技术标准,否则技术标准的规范作用将被弱化。如在完善玩具安全质量标准内容时,可对欧美的一些玩具质量标准与指令进行借鉴,更新标准中的要求,相关部门应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此督促广大玩具生产商积极学习标准要求,按照标准来调整升级玩具生产系统,参与认证活动,规范生产过程,为市场与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且安全的儿童玩具。
针对玩具质量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将引导与约束的作用发挥出来,还需要消费者作为外部监督主体,积极对玩具生产厂家进行监督。消费者从市场中购入玩具,提供给儿童,其发挥着连接儿童与市场的作用。从已经发生的玩具安全事件来看,有不少事件都是因消费者没有对检验报告或者使用说明进行仔细阅读与了解,也没有注意到一些玩具的特别使用事项,导致儿童出现误操作或者误吞食的危险行为。所以可以通过宣传来使消费者形成更强的风险应对意识,选购儿童玩具时,要全面地关注产品的质量信息,认真阅读玩具的注意事项,做好预防,以此来避免儿童受到伤害。监管部门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与行业协会的力量,向社会进行玩具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开设讲座,强调玩具安全质量隐患给儿童造成的严重危害。
儿童玩具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其市场变化多、构成较为复杂,因此更要注重产品的风险及安全性,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负责。所以,一方面玩具生产企业也要主动地参与认证,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各级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规范落实对玩具生产厂家及流通领域的监管,把控好玩具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