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2023-01-02 08:23祝勇
领导文萃 2022年24期
关键词:岳家军靖康建康

祝勇

南宋绍兴七年(1137)秋,长江的一条船上,坐着三十五岁的岳飞。七年前(1130),岳家军经过浴血奋战,从金军手里夺回了长江下游重镇六朝时的古都——建康府,三年前(1134),岳家军又收复了襄汉六郡,从而使南宋王朝取得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权,稳定了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的统治。

但岳飞的内心并不平静,在他心里,“靖康耻,犹未雪”,十年前被金国俘虏的徽、钦二帝,还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间痛苦挣扎,苟延残喘。那时的岳飞,还在思忖着一件“大事”。他对赶到九江与他会合的随军转运薛弼说:“我这次到朝廷上,还将奏陈一桩有关国本的大计。”

于是,船上的岳飞,写了一份奏章。当薛弼看见岳飞写下的文字,脸上陡然变色,他说:“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薛弼认为岳飞不应干预的,是什么事呢?岳飞正在写的,竟是一份请求将建国公赵伯琮正式立为皇太子的奏章。那一年,宋高宗赵构才三十岁,急急切切地要求立太子,岳飞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岳飞所做,当然是为了社稷国家,但这的确超出了一员武将的职权范围。所以,当岳飞带着他的奏章,在建康府的宫殿上朝见高宗的时候,他的内心突然犹疑起来,不像他在船上写奏章时那样自信满满,以致他宣读奏章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几乎读不成句。

终于,他耳边传来了皇帝的声音:“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与的。”听到皇帝的话,岳飞立刻面如死灰。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多嘴”,他一定想尽快忘记这件事。他或许不会想到,这次建康之行,将成为他一生命运的拐点。

按说,南宋王朝能在杭州落脚,岳飞功莫大焉。靖康之变之际,作为赵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赵构充分展现了自己逃跑的功力。直到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带着他们的战利品北返,他才惊魂未定地奔向大宋王朝的南京——应天府,在那里登上了帝位,改元建炎,成为宋高宗。

大宋政权被重建了,但他并没打算就此结束他逃亡的旅程。老将宗泽再三上疏请求还都汴京,以鼓舞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那岂不是要他的命?对宗泽的呼吁,他置之不理。此时他的人生理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继续跑,离金人越远越好。

建炎三年(1129)二月十三日,赵构抵达杭州,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但即使在临安,赵构依然“安”不下来,南下的金军突破了长江防线,逼得赵构还得跑。直到绍兴二年(1132)春天,才又回来。

岳飞,就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出现的。他一出现,就带有“救世主”的色彩。建炎四年(1130),金军从长江沿岸撤退时,岳飞在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没有等张俊的命令就下令自己的部队拦腰截击金军。仓皇中,金军死伤无数,在长达十几里的战线上,留下了无数尸体,才向北方遁去。

岳飞乘胜收复了建康,将金军彻底逐出江南,宋金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收复建康四年后,也就是绍兴四年(1134),岳飞又进军长江中游,接连收复了襄汉六郡,在抗金战场上威风八面,连金兀术都仰天长叹“过江艰危”了。那一年,岳飞虚岁才三十二岁。

国家危难之际,岳飞的“横空出世”,对赵构来说,的确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赵构终于无须再跑了,为此他要感谢岳飞,正是因为岳飞这两大战役的胜利,使他的屁股能够在龙椅上坐稳。绍兴四年(1134)是宋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的大宋已经不再像靖康之变时那样弱不禁风,此时的南宋已经有了岳家军,岳家军凯歌高奏,不仅使南宋有了与大金抗衡的能力,甚至已经拥有了反击的资本。

但另一方面,军队犹如双刃剑,可以克敌,也可以伤己。假若武将不听使唤,任性起来,以他的实力,岂不够朝廷喝一壶的?大敌当前,保家卫国,他们责无旁贷,但另一方面,战得太切、功劳太大也不行。越是需要军队,越是要提防军队。于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削兵权在所难免了。

这次削兵权,一开始的重点不是岳飞,而是刘光世。绍兴七年(1137)三月,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刘光世原有的部队,将划归岳飞。这事令岳飞感到来自朝廷莫大的关怀、莫大的信任、莫大的温暖,他感到自己的军力将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更多了一份希望,激动之余,写了一份《乞出师札子》,详细阐述了他要统兵十万、收复中原的详细计划。

但或许正是这份《札子》,让朝廷改变了计划。因为从这《札子》里,朝廷意识到,岳飞的军力可能从此“膨胀”,一发而不可收。

赵构马上收回了成命,让岳飞空欢喜一场。岳飞被忽悠了,他很生气。愤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十分不理智的举动:自行解除兵权,撂挑子不干了。

当然,岳飞撂挑子,是要找借口的。恰巧前一年(绍兴六年,1136),岳母在庐山去世,岳飞从鄂州奔赴庐山为母亲下葬。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以后,岳飞就待在庐山名刹东林寺不下来了,准备从此为母亲守孝三年。直到赵构发出第三道《起复诏》,向岳飞发出最严厉的最后通牒,岳飞才勉强下山。

或许,岳飞的这一次“任性”,使他引火烧身,将皇帝削兵权的注意力引到自己的身上。而接下来岳飞上奏皇帝立储之事,又让赵构感到岳飞的手伸得太长,让赵构感到不寒而栗。

在赵构看来,对于岳飞这样的猛将只能“控制使用”,而不敢放任自流。绍兴九年(1139),当金兀术撕毁了此前达成的“戊午和议”,分三路向南宋进攻,岳飞就不断收到来自赵构的御札,表达了对岳飞的倚重,催促他向陈、蔡进军。

原本,岳家军的反攻是十分顺利的。岳飞亲自率军,长驱直入,连续克复了颖昌、陈州、郑州、洛阳,迅速完成了对汴京的包圍。金兀术将十万大军驻扎在汴京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双方在朱仙镇进行了一场较量,金军全军溃败。金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放弃汴京,渡河北遁。

经过十余年的拉锯战之后,大宋王朝北定中原、直取金朝老巢的历史契机赫然出现。但岳飞准备发起绝地反击,一举攻下汴京、收复中原的时候,却收到了朝廷要求他立刻撤军的“十二道金牌”。

岳飞距离收复汴京,只差四十五里,而且,永远相差四十五里。

应当说,岳飞一生的命运冲突,都凝聚在他收到金牌的那一刻了。他要战,赵构、秦桧却要他撤,因为更让他们倾心的,是正在进行的和议,也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后的宋金第二次和议(即绍兴十一年达成的“绍兴和议”),金兀术已经明确表示:“必杀岳飞,而和议可成!”

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终于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宋金之间的“绍兴和议”达成,削减武将兵权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这一年四月,朝廷逼迫岳飞、韩世忠、张俊交出了各自的兵权,将他们调到临安枢密院供职。之后,朝廷对岳飞、韩世忠各个击破,先是罢免岳飞和韩世忠的枢密使、枢密副使职务,遵照之前的“约定”,把枢府本兵之权全部交给张俊。此后张俊就跟在秦桧的屁股后面,心甘情愿地充当“打手”,先是诬陷韩世忠不甘心交兵权,企图重掌兵权,又私设公堂,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将岳飞打入大理寺监狱,最终杀掉了岳飞。

岳飞的死,宣告了宋代第二次削兵权的完成。这次削兵权,固然具有巩固皇权的意义,但它并没有带来宋太祖所希望的“文治”,而是导向了以秦桧为首的皇帝宠臣的全面独裁。南宋政治从此迈进了最黑暗的时期。

(摘自 《当代》)

猜你喜欢
岳家军靖康建康
商山银花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满江红·感岳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梁靖康 “会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戏”
孙子列传
江西窖藏现北宋珍品“靖康通宝”真书小平钱
少年英雄岳云
“靖康元宝”篆书折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