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 350012)
布袋木偶戏是漳州最为传统、最具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漳州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与重要代表,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演员手指操控布袋木偶的头部与肢体的方式,提高戏曲表演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漳州木偶戏作为我国木偶戏的代表,在2006 年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12 年同“泉州木偶”“晋江木偶”共同入选“联合国非遗保护实践名册”。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漳州木偶戏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生存危机。因此探究漳州布袋木偶的美学价值,摸索全新的传承渠道,能够为漳州布袋木偶的“现代化发展”,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方向。
布袋木偶戏主要由“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组成,能够通过拟人式的表演,再现我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风貌,使传统戏曲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早期的布袋戏主要由简单的“一字台”,“服装道具”及“木偶”构成,表演者需要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或演出。然而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布袋木偶戏获得了深远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地方木偶戏种。漳州木偶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漳州木偶戏是我国福建最为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戏剧,能够通过“指掌操控”的方式,体现“人戏”的喜怒哀乐与唱念做打,将人戏难以实现的动作与技巧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技艺高超的布偶戏艺人能够同时表演“感情各异”“性格清晰”的偶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漳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台湾、广东、东南亚等地区,并在清末出现大量专业戏班,形成了以牡丹亭、福兴、福春为代表的戏曲流派。而在闽台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中,漳州木偶逐渐成为推动两岸文化发展、深化两岸民族认同感的媒介,对我国文化建设与历史发展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漳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主要分为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两类。在美学价值上,漳州木偶戏拥有工艺美、造型美及手法美等价值,能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激发社会大众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传承的质量与效率。而在文化价值上,漳州木偶戏拥有千年的发展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能够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健康地发展。譬如闽台文化、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等,都能够通过漳州木偶戏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首先是工艺美。漳州木偶拥有较强的生命活力与艺术美感,通过精细的工艺与精绝的表演享誉中外,使传统戏曲与布袋木偶有机地融合起来。漳州木偶在雕刻、打磨、选材等层面上需要工匠拥有较高的技艺和耐心,需要挑选出香味独特、木质优异的樟木作为工艺雕刻的原材料,唯有如此,所制作的布袋木偶才能防蛀防虫,能够较长时间保存。而在工艺雕刻的层面上,漳州木偶还需要经过打磨、细雕、定型等多道程序,通过服饰挑选与颜色描绘等环节,使人偶更加形象、更加丰盈。
其次是造型美。造型刻画是布袋木偶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探究发现,漳州布袋木偶有“丑”“末”“净”“旦”“生”等行当类型,有“动物”“鬼怪”“神仙”及其他传统戏曲中的历史人物、英雄好汉。且在人物刻画与造型塑造上,漳州布偶所拥有的角色造型数量庞大,几乎涵盖我国传统戏曲的所有角色造型,并将草木、精怪、神仙作为角色造型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表演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演出需要,筛选出合适的角色造型。最后是手法美。漳州木偶表演者能够通过技艺表现与角色刻画,将角色的思想情感完整地呈现出来,使人偶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表达出传统戏曲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特点。
漳州布袋木偶南宋时兴起于福建漳州,明末时流传于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区,在清末时得到快速发展,发展历史有一千余年,是我国最为珍稀、最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漳州木偶逐渐融入不同时期的戏曲艺术与文化特色,并在表演风格与音乐唱腔上,对不同地域与时期的文化进行融合,譬如漳州木偶在表演上,选用京戏做派;在风格上,选用当地的戏曲表演风格。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漳州木偶的文化底蕴逐渐流传到台湾,并成为台湾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木偶戏无论在风格、唱腔上,都与闽南文化存在明显的相似处和相同点。文化交流的方式,使两岸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与重要渠道,漳州木偶戏与漳州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在角色造型、配曲及念白上,能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及特点,譬如念白部分采用闽南方言,配曲上选用“芗剧”,题材上则以民间传说与古典名著为主,因此能够为我国更好地传播漳州的文化历史提供依托和抓手。总而言之,由于漳州木偶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为我国更全面,更充分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抓手,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更加多样化、多元化。
漳州木偶戏拥有鲜明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能够为我国传承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增进两岸联系提供抓手和依托。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漳州木偶却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导致漳州木偶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无法推动布袋木偶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是运作方式。漳州木偶传统的运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主要以庙会演出与舞台表演为主,观众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并体验漳州木偶所独有的人文魅力和审美价值。而相较于漳州木偶,台湾木偶却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木偶戏作为重要电视节目类型,使人们通过观看电视演出的方式,了解到木偶戏的特征和特点,提高木偶艺术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其次是审美机制。漳州木偶虽然拥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注重人偶刻画的细节,关注人偶的造型特征,譬如在角色刻画上,漳州木偶戏不仅要突出人偶的眉梢、下巴、前额的细纹,还需要刻画和雕琢木偶的神态。但漳州木偶在造型和表演上的审美理念,却与现代大众存在明显的区别,难以激发普通青年对漳州木偶戏的兴趣。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娱乐活动、娱乐节目及娱乐形式的多元性,让人们的审美理念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如果以传统的造型或审美理念来发展漳州木偶,将导致漳州木偶难以获得更广泛、更多元的发展。再次是生态空间。在各种信息技术与传媒手段的映衬下,漳州木偶戏的表现手法与剧目类别较为单一,并且缺乏浓厚的创作氛围。譬如在剧目表演与创作上依旧以传统“古典名著”“经典戏曲”及“历史传说”为主。忽视了现代文化对漳州木偶传承与发展的影响。最后是人才储备。漳州木偶的表演与制作都需要专业性较高的人才作为“基础”,需要技艺精湛的“艺人”作为支撑。然而由于漳州木偶的市场收益微薄,匠人生存压力较大,只能靠政府扶持维生,致使漳州木偶的后备人才极度缺失,难以为漳州木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而要想推动漳州木偶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其所拥有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使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结合漳州木偶的艺术价值与传承问题能够发现,漳州木偶要想取得现代化发展,就需要在运作方式、审美理念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但在审美理念上的变革,又将导致漳州木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受到影响。因此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究漳州木偶的传承渠道。首先,创新漳州木偶运作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机器手臂表演”融入到木偶演出的过程中,通过机器模型设定、计算与模拟的方式,准确而连贯地操纵木偶,从而弥补传统布袋木偶难以移动腿部的缺陷。在机械手臂的支持下,可将漳州木偶应用在旅游景区、城市街头等地区,拓宽漳州木偶的发展维度。其次,推动漳州木偶的影视化发展。在漳州木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漳州木偶作为动画制作的特殊形式,提高我国影视制作的新颖性,帮助木偶匠人拓宽生存空间,获取经济收益。在此过程中,必须革新漳州木偶在造型、表演及制作上的审美理念,使其更适应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诉求。譬如在人偶造型设计上融入多种现代流行元素等,使漳州木偶更具流行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元素融入与整合的过程中,依旧需要保留原有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特征,可以将其嵌入到角色服饰、服装或场景布置等层面上。再次是创新木偶戏类型,拓宽漳州木偶的表演题材,使漳州木偶打破传统戏曲题材的窠臼,融入古装、武侠、玄幻、言情、历史、科幻、悬疑等元素。最后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加强漳州木偶的影视化发展,能够为木偶匠人获取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提高其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木偶表演的事业中。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我国相关院校开设木偶表演专业,政府制定鼓励政策,从而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譬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针对木偶表演企业制定鼓励政策和减免政策,可以更好地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提高木偶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成功率。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漳州木偶影视化发展的质量,提高木偶表演的社会效应。
漳州木偶拥有鲜明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地域文化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现代化发展中,漳州木偶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以现代化技术为抓手,革新运作方式,提高影视化程度,从而在拓宽生存空间的前提下,提高后备人才的储备质量,推动漳州木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