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拴宝
(西藏广播电视台 拉萨 8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将“课堂”设置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上。这是一次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工作尝试,是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能够极大帮助提高政府办公透明性,同时对社会民生发展而言也有极大的推动性作用。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从多种角度上,特别是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角度上来说,已经到了需要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阶段。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因此,针对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报道必须向广大社会民众公开,并且要获得民众的深入理解和全力支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新时代实现移动优先的跨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媒体行业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中共中央的一贯治国理政工作方式来说,中央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总结都保持着极其严苛的权威性。换句话来说,中共中央发布的重大指导性文件,从结构、内容和逻辑上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从官方文件的写作方式上来说,严格遵循着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白话文作为行文主体的原则,这一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后来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也多次强调政府文件和总结报道的基本要求。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在媒体单位策划阶段,更应该考虑的是对政府会议精神和文件内容的深度挖掘。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确实使得我国政府的办公能力和公信力得到了百姓的极大支持,但是对于文件中的内容也经常出现比较官方的表述,以避免由于情感倾向或者其他思想倾向对社会造成的思想误导。但是这样的政府报告无疑是长篇幅的、官方化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要点解读上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在报道策划阶段,需要严格把控报道的内容,提炼其中的精要信息,经过官方求证后再进行报道。特别是具有发展指导意义的内容,更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和近段时间的重要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媒体报道在内容上为百姓节约阅读时间的同时,具有深度和重点。
汉语在表达上是具有含蓄的特点的,而且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也具有一定的委婉性,准确来说,是出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温良属性。中国是一个讲究君子文化的国家,在中共中央的外在言行表现上则更是如此。加上政府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得很多政府的权威报道在情感表达上非常隐晦,而且在敏感问题的表达上也更加需要深度思考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这一点在中国外交措辞表达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但是民众对于这些措施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知识储备空白。比如说,外交部在过去常常就某些让国人感到极度气愤的问题表现出极其的淡定,经常以“强烈谴责”作为国家外交层面的表态。百姓通常会觉得并不解气,而且觉得外交过于软弱,但是实际上“强烈谴责”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态度表达,比之程度更深的表达就只有“勿谓言之不预也”。而且在“强烈谴责”发表后,一定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制裁的,主要体现在经济制裁等领域,只是中国政府并不愿意表达负面的情绪或行为。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发展问题中也存在很多的敏感话题。这些敏感话题并不是禁止国民讨论,而是在国家级别上不愿意去表达负面的信息,也不愿意就这些问题发表更多看法以免引起居心叵测之人的妄自揣测,这是中国政治智慧的体现。在民间层面上,对于这些话题和背后逻辑的认知显然是相对落后的,媒体应该从相关的细节表述或者表达入手,为民众进行科普性解读。
在新时代移动优先语境下,主流媒体要想占据传播的制高点,就必须扎根基层民众、做好顶层设计。这项工作既需要重视现代化科技手段,又需要重视在报道内容上的质量把控和创新联动。思想认识的高度,将会成为决定融合发展深度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以建党100周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为例,论述重大主题报道的跨媒体传播策略。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基础框架下,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非常明确,政治政策指导也带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性与连贯性,不会像多党制那样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台、你主张的我全反对的情况。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大主题为例,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一项事情,是宣布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改变,从原本社会的生产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转变,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我党实事求是治国理政的基础。那么在这一议题下,我党必然会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政策。在深度理解和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改革开放思想后,提出了深化改革和生态化发展两项重要政策。
这两项政策的提出,是为了什么呢?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我党的百年奋斗目标,为了能够在2020年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因此,在社会实践的细化中,我们开始了脱贫攻坚战役,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这代表着中国的生态化建设的根本工作思路应该以释放基层社会生产潜力为基础,引导人才流动与技术流动为内生发展举措的新时期发展模式。在这样的一个具有宏观性且逻辑严谨的重大主题报道上,我们的媒体如何帮助百姓捋顺这其中的深层关系,让百姓能够理解我党的这些重大主题之间的内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会直接关系到上层指导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程度,可以说是媒体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解读机会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地理疆土非常辽阔的国家,而且中国各地区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一种极大的不平衡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指导性文件在地方落实的过程中,势必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且,对于中央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解读更应该立足于本土化的考量,在深入挖掘本地优质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后,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落实。在这样的基本思路下,媒体方面尤其是主流媒体方面,应该对自身地区的发展有更为全面的掌握,对本地化的资源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才能够从中央的重大主题会议中提炼出具有本地化特点的政治发展规划和适合本地化发展的指导要点。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的基层脱贫攻坚事业一定从当地的基本情况出发,制定指导方略和确定发展目标的。脱贫攻坚必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能以直接给予困难户钱财的方式进行,而是真正落实到基层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帮助这些贫困家庭寻找到能够通过自身劳动彻底摆脱贫困的机会。在大量的脱贫攻坚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干部群体的艰苦奋斗和坚定信仰,但是也同样会注意到某些困难群体的惰性。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都是整个脱贫攻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情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常态性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是否有能力和有依据去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媒体方面高度总结相关部门的发言,对一些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经过编辑人员的内化后撰写成优质的报道内容呈现给观众。在此也就需要媒体方面能够充分把握“移动优先”的现实内涵,借助信息技术在新闻报道方面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帮助群众快速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给予民众最权威的新闻报道,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和某些不良媒体之间形成舆论制高点的有效争夺。
议题设置这一概念,一般出现在专业的新闻学研究报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报道领域也开始研究对这一概念的专业移植。议题设置对重大主题报道而言是深远影响的,中国民间对于重大主题的理解应该设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将整体的思考范围过于扩大化。这并不意味着对民众思想的约束,而是要进行合理的议题边界引导,这是因为一旦议题的范围太过于宏大,就很容易造成主要问题偏移。媒体的重大主题解读,应该在一个合理化的框架内,抛出一个或者几个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进行解读性报道或者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实时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主题内容的把握、主要问题的解决必须有非常明确的思路规划,必须将解决主要问题放在首位。
比如说,2021年中国社会有两件事对基层民众而言最为重要,一件是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件是“十四五”规划的有序开展。第一件事情,目前在新闻传播上已经有了很多的推广,无论是主旋律的影视剧、相关的点评报道,还是地方单位在庆祝我党百年时的活动,但是这些我认为还是不够的。正值我党百年华诞,媒体报道上应该增加对于我党百年历史的介绍以及观点性论证,如人民日报早些时候发表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这样的优质理论论述文章。第二件事,是要深度解读“十四五”规划在地方落实过程中的目标规划。对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让基层群众有很多的机会去充分了解,但是在地方发展上的了解却极为欠缺。这其中有媒体公信力和传播广度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地方主流媒体在其中的工作欠缺。深度扎根基层,对民间的生产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应该成为重大主题在地方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工作。
中国社会的建设,说到底还是民生的建设。要想建设生态化社会,就必须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如前文所说,生态化社会必然是本土化的,本土化的就一定是立足基层生活、实事求是的。以“十四五”规划为例,基层社会要想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自身在整个规划发展期间的定位,而且要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政策帮扶?要在某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拿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性,农村社会的天然生活状态和城市化的生存状态之间本身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中国的农村社会,还是具有原始的宗族属性,即便在某些家庭在某些特殊时期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宗族社会也能够保证弱势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这才是农村地区的基础生存现状,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立足于农村社会生态,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模式,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并做出深入的解读和理论分析。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重大主题报道的跨媒体传播工作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和创新空间。事实证明,中国的媒体行业发展在传播技术层面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备的现实基础,但是在内容讲解、舆论引导和社会思考上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们在骄傲于自身已取得成就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的发展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文化复兴,其根本表现形式还是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治国理政,在国家前进的新时期,要让中央的政策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在各级政府践行国家政策的同时,要接受来自百姓的监督和反馈。因此,在移动优先语境下刍议重大主题报道的跨媒体传播措施是非常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