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思政课作为全学段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效果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在学生心目中,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思政课好老师呢?
大义上是有厚度的“爱国者”。思政课好教师应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饱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荣辱感,体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激发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优秀的思政课往往通过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客观上要求在中国故事中厚植爱国情怀,贯穿民族自信,使学生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坚定政治信仰。
语言上是有温度的“艺术家”。思政课的教材语言总体上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如何将这种语言转化成新鲜生动又不失韵味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思政课老师思考的问题。思政课好教师应是乐于循循善诱,长于语言加工,精于归纳总结的语言“艺术家”。
品行上是有高度的“道德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所讲的“德”,首先是包含民族之德、国家之德、人民之德在内的“大德”。立德既需要言传,也需要身教,而师德所体现的为人、为事、为学的修养和智慧,自然而然就成为影响立德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的引路人;既是学业的良师,也是生活的益友;既能用真善美感召人,也能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
知识上是有广度的“百事通”。思政课好教师既应是本学科的专家,也应是事事知晓的杂家。思政课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时效性的体现是以教师深厚的功底、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将学生的关切作为思政课的起点,在小切口中找寻大背景,在小事情中探讨大问题,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世界的有机融合。纯粹的理论讲授会使师生产生距离感,从身边事身边人讲起,则能迅速吸引和锁定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事及理、步步深入,触及事物本质。思政教师不但要将大问题引导至“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层面加以解读,而且要以独特的视角、方法、观点诠释小问题,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思政课好教师应是具有敏锐政治嗅觉、高超解读技巧的“百事通”。
学术上是有深度的“理论家”。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才能讲活讲深讲透思政课,才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要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精巧的教学设计、严谨的逻辑思维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与发展的思维能力。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尽管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思政教师的共同目标,但仅有故事,没有理论会使得课堂较为单薄,思政课就缺少了“魂”。讲解理论不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否则难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触及问题的本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读原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看似是枯燥的感性的,实则是鲜活的理性的。因此思政课好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宣扬者,进而在教学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学生也渴望遇见集“爱国者”“艺术家”“道德家”“百事通”“理论家”于一身的思政课教师,一手托着人格一手托着国格,像灯塔一样,指引他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