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尝试

2023-01-02 13:54:00刘帅
中华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夯点夯法土体

刘帅

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行的重要命脉,也是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市政道路的工程质量,也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在市政道路各分部分项工程中,软土路基的处理质量,会对工程整体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考虑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针对软土路基的技术管理,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应引起施工单位人员的高度重视。强夯法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施工技术,本文将对强夯法进行重点讨论。

一、强夯法技术定义

强夯法是土方夯实技术的一类,是将重物用起重机提升至一定高度(通常低至10m,高至40m),通过自由落地的运动形式,完成重物势能到动能的转化,达到夯击土层的效果,增加地基的固结效果。强夯法也有动力固结法的别称,通常在遇到杂填土、非饱和黏性土、砂性土时,会以强夯法为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强夯法在应用之前,应针对现场图纸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夯实深度和夯实次数。强夯法并不会因为较大的夯击力量,对施工环境附近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在实现土地夯实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该方法限制性较小,即使城市密集建筑群中,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具备较大推广潜力。

二、强夯法技术原理

强夯法技术原理包括动力置换、动力固结、动力密实等。具体来说,动力置换就是在填土阶段,若遇到碎石结块的现象,则将其砸碎,避免土壤质量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可以令碎石互相之间施加作用力,令桩体趋于平衡,夯击力越大,碎石进入土层就会越容易。动力固结原理就是在原有土质中将细颗粒物质夯实其中,在巨大动能的作用下,破坏土质结构,将土壤缝隙中的空气与水排除干净,避免土体完整性受到影响,令土体承载力得到提升。动力密实原理,是因为土壤颗粒并非绝对均匀,强夯法打磨土质颗粒,依靠摩擦作用令土壤颗粒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增加土体紧实度和承载力。

三、强夯法施工技术应用

某市项目距离主城区13km,工程占地总面积2135公顷。项目标段施工面积91公顷,土质填挖地带开挖土方台阶,回填时夯击补强土质。

1.施工技术和材料标准

清理土体表面之后,若施工现场含水量较高,对正常施工造成负面影响,应当铺设施工垫层,施工垫层材料可选择建渣或风化石料,厚度应控制在0.5m以下。建渣主要为混凝土、砖块、碎石等,粒径应控制在30cm以下。有机质含量控制在3%以下。若其中混入泥质砂岩或中风化砂岩等,粒径应控制在40cm以下。置换料应为外购硬质石料,粒径在40cm以下,软化系数应在0.75以下。若粒径在30-40cm之间,则颗粒含量应在30%以下,含泥量应低于5%。在铺设施工垫层时,应将施工垫层厚度因素可能对置换墩长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除此之外,强夯法在施工时,若涉及满夯工序,则其应在点夯施工工序后续进行。实际施工时,应当结合点夯过后土体压实状况、坑深度和填料材质等,判断能都可通过冲击碾压,替代满夯施工。如果施工面积较大,则应当依照现场地质状况,先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完成试夯,试夯过程应形成施工记录书面文件,具体应包含不同夯击点的次数、每次夯击的土体沉降量,夯击能量,夯击中是否涉及补料等情况。针对夯击时遇到的施工特殊情况,同样应在施工记录中体现。夯击施工时,可能遇到不同工作面同时施工的情况,此时应当特别注意控制施工进度,保持进度的一致性。临近工作面高差,应控制其低于4m,若高差值与碾压层厚相等时,搭接时应采用碾压方式。若工作面高差在高度上超过碾压层厚,但是在4m以下,搭接时采用强夯方式。若工作面都是应用强夯搭接,则应令搭接范围在20m或以上;若碾压工艺搭接,则搭接范围应控制在5m以下。

2.施工准备

首先应严格核对施工图纸,对设计资料进行复核,完成夯点布置图的绘制。准备用于强夯法施工的设备,包括脱钩装置、起重设备、夯锤等。同时检查设备性能,各项设备不能出现异常现象;其次,应做好地表处理工作,设置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将土体上的杂物全部清除,包括草皮、淤泥等,通过运输车向指定位置运送。晾干地标之后,推平地表。

最后是做好施工工艺试验,具体包含以下方面工作:第一,观测地面沉降高度。夯击过后,对夯击坑本身和附近地面隆起、沉降值进行有效记录,大致预估地基处理效果;第二,观测空隙水压力,沿着夯击点方向,依照深度距离的不同,完成空隙水压力测头的埋设,对夯击阶段地基土体中空隙水压力进行测量,总结其在地基土体中水平和深度方向上变化规律的不同,进而为后续夯击能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明确两次相邻夯击过程间隔时间,以及科学的夯击点间距等;第三,测定侧向位移与深层沉降量,也就是土体因深度的不同,产生的竖向位移差异,从而明确强夯法夯击影响范围和加固深度。在明确各项试验结果基础上,通过锤体自身质量和落距的乘积,得到夯击点夯击能量,记录包括夯击能量、间隔时间、总体间歇时间等各项参数,明确施工工艺细则,做好施工准备。

3.施工流程

做好施工准备之后,依照施工现场情况,明确强夯参数,点夯过后,测量工作面标高,后续重复平整场地、点夯和标高测量工作。之后进行满夯施工,并对施工结果进行试验检测,若未能通过检测,则需要重新平整场地,并重复点夯、标高测量等施工工序;若通过检测,则在监理人员验收过后,可过渡至下道工序。

4.施工方法

第一,采用推土机等施工机具,完成场地的平整,为后续施工创造施工条件;第二,布置夯点。点夯施工时,以4m为标准控制夯点之间的距离,点和点之间应组成正方形,边长4m。放线时应注意误差的控制,保证其在5cm以下,夯点位置应当用小木桩等做标记,避免现场遗漏;第三,确定落距。确定落距时应当依照设计要求进行,当连接好脱钩拉索起重机吊钩之后,将测绳或钢尺记载脱钩器吊钩上,令脱钩器进一步提升。脱钩器吊钩和底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夯锤自身和重物落距两者之和,这时方可有效连接起重机前方和脱钩器拉锁下端;第四,推平夯坑。在首次点夯施工完成后,应将夯坑重新推平,为后续夯击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土体的均匀性,二次点夯的夯点应避开首次选定的夯点,保证施工交替进行。同时回填应及时,避免对后续强夯施工造成负面影响;第五,点夯施工测量。测量点应兼顾每隔起夯面高程,明确每次夯击土体的沉降量。测量使用的水准仪,应经过提前校准,在同样高程位置架设,避免对夯沉量的记录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第六,平整夯坑之后,应进行满夯,通常夯击次数应控制在4次左右,且最后数次夯沉量,应控制在5cm以内。

5.施工注意事项

若强夯法施工面积较大,施工单位应组织试夯,试夯之前应充分考察施工现场和填料状况,试夯区域应为正方形,边长应超过30m。强夯施工各参数质量允许偏差,应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夯锤落距允许偏差应不超过±30mm,可用钢尺测量;夯锤定位允许偏差应不超过±150mm,可用钢尺测量;夯点定位允许偏差应不超过±500mm,可用钢尺测量;锤重允许偏差应不超过±100kg,可称重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严格计数;最后两次夯击夯沉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可用水准仪测量。夯坑深度需要现场人员严格记录,通常应控制在1.2m以下,如果坑内深度过大,应当第一时间停下,并向坑中填料,重复操作,当达到控制标准之后,可停止夯击。当完成点夯之后才能进行后续满夯,如果施工时有强降雨,为保证补体的稳定性,现场应设置排水设施,将坑中积水排出。

6.质量控制措施

强夯法施工之前,应明确强夯工艺与设计参数,夯点布置偏差应有效控制,令其不超过5cm。施工阶段应由现场质量控制人员,随时反馈质量信息,针对性对施工参数进行调整,以全面保障施工质量。夯击过程中,重锤落下时应不失平衡性,若夯坑底部倾斜度超过30°,应当通过碎石与砂土天平夯坑,进而利于后续夯击。每次完成夯击之后,应当及时平整场地,记录夯沉量、标高等数据,重新施工放线,选择新的夯击点。如果遇到夯击点标桩被毁坏的现象,应第一时间补充,防止丢失,影响后续施工。夯沉量和夯击次数,应当和设计要求完全相符。除此之外,夯击阶段,若施工现场地质环境和设计文件相比,两者出入较大,应当及时报告至项目技术负责人。与此同时,在施工阶段,坑附近隆起应相对均匀,若有异常隆起状况,应当第一时间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夯坑施工应在当天完成,并在当天完成土地平整,避免因降雨因素增加土体不稳定性。夯击时,力度应当从小到大有效控制,逐渐增加负荷,夯击次数应符合试验结果,通常在3次左右。在夯锤上应设置排气孔,尺寸大概在25-30cm之间,防止真空与气垫效应,对正常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夯锤下落途中,应始终保持竖直方向,且维持自由状态,如果倾斜下落过程中,坑底面有倾斜现象,则不仅会直接损耗较多能量,而且容易改变夯击中心点,对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强夯法在市政道路软土路基中施工技术中相对普遍,本文结合具体工程,讨论了强夯法施工具体应用,包括施工准备、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施工、环境保护、文明施工措施等各方面,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全面提升路基工程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
夯点夯法土体
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河北水利(2022年4期)2022-05-17 05:42:44
强夯法在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
双减振沟强夯减振实验研究*
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夯实技术研究
山西建筑(2018年22期)2018-09-05 01:33:48
强夯振动对人工岛海堤影响及处理措施
基于土体吸应力的强度折减法
不同土体对土
——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
强夯法在水泥厂建设中的应用
江苏建材(2014年6期)2014-10-27 06:01:37
强夯法在某机场跑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