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新工科协同育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

2023-01-02 12:56蔡萌琦吴启红董建辉杨华平包婉玉胡茂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人才

蔡萌琦,吴启红,董建辉,杨华平,包婉玉,胡茂明

(1.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动能的转换,核心技术和应用型能力的缺乏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因此,加大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协同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1-3]。本文依据针对“如何将协同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出具有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等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发展”的实践教育思想[4-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立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采用“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新型教学理念要求教育者时刻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我国重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全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城市大学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此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必须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时代前进的趋势。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更加高效的生产技术,导致工业化发生了新的转变,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发生改变。现在的市场,更多的是需要能够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和拥有创新性思维等的高素质人才[9-11]。

同时,也是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新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日益关注,注重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同时也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15]。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因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的应用型大学建设,到2022年,大量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型。

应用型大学是相较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趋势和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是它的核心要求。这类型的大学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教以致用”“研以致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要能够将科学理论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6-20]。同时,城市大学建设的要求,就是要满足所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他的学科专业设置需要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课程设置要紧密地与区域工业结构布置和发展理念相结合,为城市及区域的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办学理念。

成都大学就是成都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建校40年来,成大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学校的发展紧跟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市的重大发展战略,以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着力于“校城结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特色化,国家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为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据调查表明,成都大学毕业生有70%左右选择留在成都工作,这意味着学校为成都及四川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推动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 实现多维度协同创新

2.1 理论创新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将创造性思维开发、认知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三者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培养新思路,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对应的维度进行人才培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合理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真实世界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课内知识讲授和课外经验积累相协同,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训练。

采用“教”“学”“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平台,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学术专业社团、科研训练、赛前指导体系等。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系列与所学知识相关任务的形式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

2.2 实践创新

可推行双创课程体系创新,人文与工科相结合,科研授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专业课题与思政课题相结合;建立起一套独立完备的协同教育课程体系,使双创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推广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实地训练、专业竞赛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基于学术社团展开科研训练、竞赛指导,坚持班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并存,以保证教育落地。

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性教育和全人教育,服务地方的人才特色,针对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从自我认知到职业规划,从思维训练到学习策略的特殊过渡期,将新生入学教育融入课程中去,让新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所解决的依据。协同育人创新,创建开放式协同人才培养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和行业资源,密切校企合作;通过广泛的行业交流与合作,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实践实习和实训,让教育走向行业舞台。

3 实现多维度协同创新

3.1 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通过培训、调研、论证,及时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动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打造差异优势。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以达成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力帮扶”的考研就业工作机制;建立校友信息库,加强与校友沟通交流,做到定期回访毕业生,及时跟进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积极探索实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特色管理新举措,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围绕行业实施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的基础建设事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与课赛结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活力。邀请企业导师授课,坚持科技创新项目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走访行业重点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力度支持本科生海外访学、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教师海外本科教学研修,聘请海外著名教授授课,以开阔学生视野,建立跨国合作意识。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师德,正师风,加强教师品德修养。全面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南针。根据专业教师年龄、专研方向、职称,组建起具有明显梯度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线上线下课程建设与思政引领等方式促进团队融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

引进来,走出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课广纳高层次人才,积极建构“专任教师为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企业导师为辅”的海内外多元师资格局。抓实效,优制度,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功能。通过一步步完善基层教学的组织制度,具体落实专业系、教研室、课程组的分工职责,为教学改革研究做好基础保障工作。采用提高教学能力,提升实验教学地位的方式,鼓励实验教辅人员也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研究中去,形成全员参与的教学机制。

4 主要策略落实

可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育人功能。结合课程知识内容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高效地融入课堂中去,并传递给学生。

完善“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知识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创新并重的教学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层次、并且可供学生根据自身学情选择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推进后疫情时代教学设计与实践。创新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强化数字化教学工具,推进线下自主学习和线上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微格教学、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

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培养结合,优化师资结构,教学科研并举,从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打造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重构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全力打造网络开放式课程与课堂传统式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利用并开发好配套的高水平教材,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重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高水平的教学资源的丰富措施。

5 总结与结论

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合理的项目管理群,为学生提供课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生学情和学生发展需要,校企联合通过竞赛、人才定向招纳、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进行有规划、有目的、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大程度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创新与传统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建设国内外校企合作关系。结合运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技术,改变传统专才教育格局,打造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