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郦,舒永久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为目的,要求生态、人才、产业等多方面振兴。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决定了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1]。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将其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就是要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态经济的占比,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干部等主体的生态意识,营造绿色社会生活的良好氛围,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时代推动发展的理论指南,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将其运用于农村生态建设这一领地,能够进一步发挥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普及正确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完成生态宜居的战略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之意。在新时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向了一个新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矛盾的重点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区域间发展问题突出;制造业不断强大,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新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是社会现实催生的作用。新发展理念是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旧”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标志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新时代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站着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有效地缓解社会发展矛盾,解决发展问题,实现发展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指明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实现社会的稳步推进。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保证社会公平,保障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均以“人民”二字为核心,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力抓手。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根本利益,始终确保人民的中心地位,增加人民在共建共享进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3]。在农村生态建设这一“战场”上,新发展理念以其科学性引领生态实践的开展,能够为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提出来的,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结合新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从问题出发,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更好的进步[4]。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家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在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层次上,解决新的问题[5]。在农村生态建设进程中贯彻落实从问题出发的新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各部门、农民等的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认清现阶段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了解现状,把握事实,并在摸清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减少现有的阻碍因素,提高解决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沉着地应对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从而确保生态实践的有效展开。
错误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农村生态建设的任务不是特别紧迫,可以先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趋利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大。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经验总结的结晶,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正确的,科学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果在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能够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的发展理念,及时纠正错误行为,从思想层面上端正农民、政府部门、干部等主体关于农村生态建设的意识观念,从而减小农村生态建设的阻碍。
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形势错综复杂,而新发展理念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提出的,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动力、发展目标,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趋势,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剂良药。因此,为了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国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要求下,农村生态建设步伐缓慢,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不协调,而在农村生态建设进程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厘清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农村生态与其他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根据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寻求未来农村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手段、原则等,确保农村生态建设能够朝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前进,实现农村生态建设的长期可持续进行。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必须将其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但是部分地区在现阶段农村生态建设中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新发展理念对农村生态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
在农村生态建设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导致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误,主要存在三个误区。其一,认为新发展理念是旧意重提。即这五方面的具体涵义并不是新的提法,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首次提出,在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阐述和运用,因此有人认为新发展理念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从而导致对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的错误认知。其二,认为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6]。在农村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有观点认为新发展理念中只有“绿色发展”才是与生态建设息息相关的,忽视了创新、开放等其他方面对于生态建设的指导作用,将各个部分看成是孤立的,互不干扰的,忽略了新发展理念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其三,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多余的。有些观点认为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农村生态建设的任务并不是很紧迫,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工作可以推迟,其重要性低,没有必要将其提到过高的位置。
一方面,部分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建设实践的工作方法和思想尚未得到转变。部分农村仍然受趋利性的发展观影响,主张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观念。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不注重多方面的发展是否协调、可持续,忽视了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旧理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在农村生态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困难重重,从而降低了新发展理念的影响力度和效果。受传统发展理念的禁锢,各主体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主体责任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无法形成最大化的社会合力,导致贯彻落实工作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可行的局面,影响了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
3.3.1 宣传条件的缺失
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指导思想复杂多样,加之对新发展理念认识误区的存在,政府在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全方位、全领域地普及新发展理念,且影响面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的人员,宣传途径、效果有限。因此,社会公众接收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少,不能对新发展理念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从而降低了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认可度有待提高,从而导致了农村生态建设忽视了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理念,贯彻落实的工作也不能顺利有效地展开。
3.3.2 制度条件的缺失
新发展理念与以前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整体推进,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农村生态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中,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相关的内容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此外,缺少促进五个方面联动推进的体制机制,导致各部分之间相互“踢皮球”,不足以支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可能造成五个方面脱节发展的现象,降低了落实的成效,加大了落实难度[7]。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向,例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创新发展动力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其对于农村生态建设的“指挥棒”作用。
要发挥新发展理念对农村生态建设的引领作用就必须为贯彻好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确保贯彻落实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要加强新发展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农村生态建设中,通过村广播、定点宣传、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对其理论内容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从观念上改变人们“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以健康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规范干部、人民群众等主体的行为,提高主体对新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把握农村生态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二,要建立健全与新发展理念相关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五大方面的协同推进,必须以系统的眼光看待这一理念的落实,加大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联动制度工作的脚步,加强各个部门、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参与,上下协同,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加强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助于消除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误区,强化对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对于新发展理念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实现其在农村生态建设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最大化发挥,以科学的新发展理念规范农村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农村生态建设长期稳步推进。为了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农村生态建设中要积极展开相关的学习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站在新发展阶段上提出的,虽然前人也提出过,但是新的时代赋予了其新的科学内涵,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存在,是站在新境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发展理念,所谓的旧意重提是未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外发展条件、环境等因素的转变。其次,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体系,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资源的开放共享,生态建设的绿色转型,反之差距的缩小、地区间互利互惠格局的形成、生态社会的不断建设也能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五大方面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必须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一体系,以系统论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精髓。最后,新发展理念是站在具体实践上产生的,是推动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飞跃的强大动力,它指明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目标等,是具有长久可行性的发展理念,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方向引领、思想领航的作用。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发挥其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其落于实处,真正用于生态建设的再深化,从而提高人们对新发展理念的接受度。其一,以创新发展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内部动力,就是要主张农村生态建设要实现技术创新,革新技术手段,提高人工智能的占比,实现生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处理污水、垃圾等,减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加强制度创新,正确的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行为,因此,要不断加强制度的完善和深化,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绿色体制,形成制度优势[8]。其二,以协调发展强化农村生态建设条件,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运用城市资源以供农村生态建设的开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学习城市生态治理的优秀经验,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要实现经济社会等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协调,提高对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利用经济支持、政治制度、社会参与等多种手段支撑生态建设,实现各方面齐头并进。其三,以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生态建设深化,就是要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精神规范自身,学习绿色知识,养成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方式,营造绿色的社会氛围;要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经济建设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其四,以开放发展构建农村生态建设格局,就是要树立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他人,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新格局,拓宽农村生态建设的交流渠道,构建农村生态建设的新格局,从而实现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其五,以共享发展普及农村生态建设成果,就是要坚持全民共享农村生态建设成果,满足农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使农民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态建设的成果,从而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加强农民关于农村生态建设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要确保全面共享,保证农村生态建设在各个地区、各个方面都能顺利推进,避免出现“漏网之鱼”,实现农村生态的全面建设和深化,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局面[9]。
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满足人民的幸福追求的根本途径,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产物”,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科学理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纠正错误的发展模式,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坚定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其“红绿灯”的作用,严格划分可做与不可做两者之间的界限,端正主体的思想态度,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