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震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00)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为强化配电系统的电力输送能力,提升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合理运用智能化配电技术,引进更多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提升配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让技术人员在自动化设备的配合下,完成设备的检修、检测、维护等基本工作。供电企业管理者应当提升对配电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握行业发展潮流,推动配电系统向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保证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向城市输送电能。
步入新时代以来,电力传输技术与电网调节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老旧的传统配电系统被智能化调节技术所淘汰,我国多数供电企业在实践中合理运用技术资源搭建智能配电网,重构输电系统,利用计算机监控不同地区在各个时段内的用电量,分析潜在电力需求,掌握最新的电力传输信息,构建配套的自动化高速通信网络,达成智能化配电、有序用电的发展目标,发掘潜在的供电能力发展空间,提升能源分配方案的合理性。现代化智能配电系统中安装有远程遥感设备与自动化控制元件,可自主做出决策并分析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发布指令,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智能配电,快速整理并汇总系统信息,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零部件与耗能过大的机组。供电企业可在智能化配电网中安装分布式供电设备,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局部化的电力供应,进一步分散潜在的供电中断、设备故障风险,提升电网自身的稳定性,减轻部分供电企业的电力生产负担。智能配电网络的技术水平较高,是配电系统中各种新电气技术应用的总和,智能化配电网络可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系统能源供应能力提出的高要求,解决配电系统电力转运困难、能量耗损比率高的问题,为市区内部分用电需求较大的企业、个人提供充足电力供应,让电能在传输网络中快速流动,实现电力的双向快速流动。
供电企业必须根据客户需求,集中技术资源搭建智能配电网,改善传统的配电模式,引入先进的智能化配电设备,扩大配电线路的导线半径,降低其电力传输损耗比率,并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统一输电线路的建造标准,在配电线路中安装传感器与智能化探测器,布设全新的配电线路。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供电系统配电负荷预测工作,基于实际情况开展电力网络建设规划活动,确认配电网的合理容载比范围,实现多级电网的相互协调,推动配电网工程的发展,通过优化网络架构、改进运行方式减轻配电系统的负荷,减少人工操作数量,借助智能化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实时灵活操作,对配电系统实施不间断的监控,提升电力系统运作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控制供电企业的用人成本。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数控技术走向成熟并获得普及应用,电力行业中的供电企业开始主动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全面改造配电网,为我国当代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动力。配电自动化技术是在传统配电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后形成的先进科技,通过合理运用这一技术,可及时发现出现故障或陷入停机状态的配电设备,在自动化环境中开展故障隔离、断点定位等活动,满足不同地区的用电需求,合理分配电能,减少电力浪费。配电自动化技术可被概括为基于用电需求自动分配电力资源、采集配电网基本信息的智能调节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预测未来某一阶段各地区的用电量变化,适当地减少或增加配电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弥补人工配电模式的弊端,消除可能出现的人为配电失误。技术人员可基于GIS平台分析、评估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上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各类常见的故障与设备缺陷,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防止电力系统设备故障问题导致输电活动中断。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降低电网系统运营活动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借助配电自动化技术设备,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配电。
部分供电企业的电力分配机制缺乏合理性,无法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配电、输电活动的电力消耗过大,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在评估城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电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电力输送成本,提升电力使用效率。供电企业应当主动将配电自动化技术设备引入供电系统之中,对配电网络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整合、集成多种功能,如信息分析、数据检索等,搭建区域用电量变化模型,让电力系统的输出与输入达成匹配关系。例如在城市用电低峰期,自动化配电系统可搜集、整合用电需求较低地区的相关信息,调节配电量,提升配电量计算精确度,发挥大数据技术的计算功能,解决如供电范围不清晰、电力消耗量大等问题,做好配电网规划建设工作,推广标准化供电系统管理模式,在减少电网建设投资的同时,实现配用电信息化发展目标,让电网具备快速消除负荷的能力,提升电力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多数供电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配电自动化控制系统,习惯于使用较为落后的人工控制模式,无法缩短设备故障检修时间,导致大量电力资源浪费,供电系统容易发生电力供应中断、输电效率下降等问题,因此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把握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技术等先进科技的整体应用趋势,提升对配电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合理优化配电系统的运作机制,满足我国现代社会居民的电力资源需求。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沿海省份城市圈内人口数量较多,配电系统的负荷较大,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用电需求量差异较大,技术标准不同,阻碍了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普及,智能配电网的建设进程滞后,无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群众的用电需求。供电企业应当根据所在区域内居民的整体用电需求规模,选择客观、科学的配电技术标准,引入智能化、集成化的配电技术,灵活选择自动配电方式。建立能够在用电高峰期对多个数据点进行系统性测算与分析的自动化配电系统,利用智能化配电设备连接传统的供电设施。在引入配电自动化设备后,供电企业可淘汰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做好智能电网的电力调度工作,提升配电系统的网络负荷能力,使之能够长期满负荷运作,利用已有的配电网络吸纳新增的系统负荷,强化供电能力。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配网自动化技术开始具备较强的独立作业能力,技术人员可基于大规模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复合型配电体系,提升供电可靠性与稳定性,强化性能,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信息时代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在第一时间切除故障、发现停止运作的设备,当有故障出现在电源处的时候,可以展开自动化的监测与处理。配电自动化技术对故障的处理准确且效率较高,同时还可支持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并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在控制系统中发送报警信息,让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维修,在短时间内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达到保护电网安全的基本目标。通过搭建智能配电网并合理运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可提升新老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避免不同区块内的设备发生冲突,延长重要供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发挥自动化技术的特殊优势,实现对供电网络中数据的实时检测与分析,找出用电需求量较大的用户,在供电系统中安装用电输入、输出监控设备,把握不同配电线路的负荷与具体运行情况。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将环境对配网造成的影响,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效,做好后期数据分析工作,完善现有的配电网运行机制,促进多种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明确设计思路,保证供电系统建设方案符合要求,提升电力服务水平。
为提升企业供电的稳定性,推进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进程,管理者必须基于行业经营标准与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具体的配电系统改造与建设流程,组建专业化的供电系统管理队伍,汇聚掌握尖端技术的优秀人才,使之参与到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活动之中。在供电企业中设立多个相关工作岗位,对配电系统管理岗位上技术人员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建立完善的技能考核标准,引导技术人员学习最新的智能配电网络管理技能与控制技术,做好相关人员培训教育工作,让其尽快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高素质技术团队。供电设计企业必须汇聚可用的组织资源,对参与配电系统设计与相关技术研发活动的设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强化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电力工程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供电企业应当主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电力系统自动化分期建设与优化工作,明确设备改进思路,推出全新的配电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化配电网中包含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与传感器,并位于不同区域,监管难度较高,设备内部构造复杂,维修难度较大。为促进智能化配电网工程的发展,提升先进配电技术的普及度,必须提前设计好智能化设备维护、检修流程,完善配套的技术标准,处理好经常出现的设备故障问题。技术人员必须深入把握各类自动化控制设备、智能检测仪器的使用时间,调节其使用状态,发现即将出现故障的设备,搜集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故障检修、设备维护工作,全面使用自动化配电设备,避免新引进的智能设备被长期闲置,推进供电企业自动化配电设备的更新换代。
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在新建设的智能化配电系统中,安装多个传感器,基于互联网技术重构电力资源调度机制,强化配电网的资源输送能力与荷载能力,使之与物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促进电力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可使用不同等级的智能控制技术,如无线感应技术、红外观测技术、射频技术等,快速搜集来自城市用户的电力使用信息,如用电时间长短、电力消耗量等,将信息传输到后台控制系统之中,并加以分析研究。技术人员还可操控传感器基于物联网系统向后台传输信息,及时了解、记录故障问题,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作,缩短设备维护活动的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整个配电系统建设工程的成本、质量,衔接配电系统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时代人民群众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合理运用智能化配电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用户用电活动的安全性,拓展先进技术的应用范围,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状况、能够提升电力服务质量水平的自动化运作机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配电管控法规,把握电力设备的运作情况,总结电力系统改造经验,明确智能化配电网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