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
水利科研机构作为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心,承担着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 资助政策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发挥着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以水利科研机构研究生资助政策为例,浅谈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和人才支撑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水利科研机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研究生深入参加水利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是水利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应有效促进创新人才和成果产出,实现以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助力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
水利科研机构研究生资助奖学金主要由国家基础津贴、科研机构和导师提供的补贴、奖学金、发表论文资助等组成,其中前两项构成基本生活保障,后两项属于奖优类,资金来源以国家投入为主,科研单位投入为辅。 基础生活保障部分,2013 年起随着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 开始实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收费, 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免费教育, 同时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 000元, 博士生不低于每生每年1 万元。2017 年提高博士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1.3 万元。 在科研机构和导师补贴方面,水利科研单位完善以科研为主导和导师为核心的项目资助制,提供的补贴以科研助理岗位补贴为主。 在奖学金方面,2012 年起设立国家奖学金, 每年奖励4.5 万名在读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生3 万元,硕士研究生每生2 万元。 水利科研机构设立研究生专项培养基金,资助经费由科研机构统筹国家财政拨款、自筹经费、科研经费等各方面资金组成。 在发表论文资助方面,除资助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成果的学术论文之外,开展博士生学位论文创新研究资助,同时加大对发表SCI 论文的奖励力度。
①以科研为主导的资助模式。 科教融合是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最大优势和特点,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较充足的经费保障。 研究生在结束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导师团队、实验室和课题组,全面参与项目的立项申请、方案制定、路线选择、试验研究和成果分析,论文选题主要来自导师团队承担的项目。 除了纵向项目以外, 水利科研机构还承担了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横向科技项目,为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 工程安全保障等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研究生在项目中锻炼了项目规划管理等综合科研能力。
②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的资助方式。 导师项目经费是资助的重要经费保障。 导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责任,更要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意识、 协助意识和严谨治学的学风。 研究生是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团队主要甚至骨干科研力量,导师从科研经费中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助理岗位补贴,实行浮动补贴制度,使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更为有效的科研训练。 在奖助学金的评选实施中,将导师推荐提名作为门槛条件,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在奖助学金评选中一旦发现学术道德问题,将追查导师责任。
③以研究生为中心的保障激励约束资助体系。 研究生处于探索和掌握新事物的关键时期,是水利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水利科研机构研究生具备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双重身份,科研助理收入属于合理劳动报酬。 研究生作为非义务教育,通过合理的资助政策分摊研究生就读成本,增强研究生成本意识,有助于筛选出真正有志从事科研的研究生。 通过明确资助评选标准,使在读研究生均有获得资助和奖励的平等机会,让研究生感受到教育公平。 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标杆作用,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 通过设立竞争择优资助,引导和激励研究生从事创新研究,增强科研和学术身份认同。 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
①资助水平有待提升。 与高校相比,科研机构在食堂、住宿等环境方面普遍存在短板, 生活成本相对较高。 水利科研机构现有资助水平和重点高校相比缺乏竞争力,对优秀生源吸引力不够。 此外超过基本修业年限博士生延期毕业比例有所提高,延期后不再发放国家助学金,部分因为论文选题等延期博士生经济压力较大。
②激励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奖助学金评选表彰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研究生为达到毕业要求有时被动应对论文指标, 为追求数量而选择短、平、快的项目。
③创新导向不足。 现有资助体系在面向国家需要的基础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领域导向不足,评优类激励大多属于事后激励, 对创新引导不足。 将研究生作为学生对待与水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不够紧密,资助评审中对未来创新潜力关注不足。
④投入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年来水利科研机构推进和重点水电企业的合作交流, 联合建设创新平台、联合招收博士后等,但缺乏研究生培养相关内容,企业参与不足。
⑤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评审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奖助类型设置特别是体现学科特色的奖学金设置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资助政策的宣传贯彻还不够到位,导师在奖助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围绕水利科技战略领域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竞争性择优资助,吸引优质生源,评选资助方式参考科研人员课题申请,将人才资助目标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融入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特别是未来领军人才。 在课程学习阶段,主要确保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关注学业成绩、 基础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提升。 在科研实践阶段,设置相关学术和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专项资助。 在学位论文阶段,主要提供学术资源支持。
导师应转变资助单纯仅经济资助的认识,丰富和拓展科研助理岗位内涵,加强学术和科研训练。 资助管理人员应转变资助仅仅是资金发放管理的单纯事务性工作认识,在制度拟定、评审实施和日常管理服务中加强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 研究生应转变将读研视为就业缓冲期的认识,通过自主申请、 公开遴选和择优资助,激发内在积极性与潜能,增强学术身份认同,实现由他育向自育转变。
将研究生资助与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需求紧密对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企业等社会投入主体, 促进教育链同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促进专利、技术成果和新产品转化。 通过构建国家、科研机构、社会一体化资助育人空间, 推进资助主体由单一转为全面, 将资助育人和科研育人紧密结合,打造一体化立体育人空间。
2022 年水利科技工作会议指出,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 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水利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科研机构作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事关创新能力提升,更是建设高层次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的关键。 要将研究生资助纳入水利科技创新整体工作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十四五”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从政策、机制和资金等方面加强协同,建立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实现水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水利科技强国打牢人才基础。
要以水利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重点支持博士研究生围绕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阶段水利科技创新重点。 在国家水安全保障战略领域和事关水利学科发展基础和重点研究领域设置竞争性资助。 资助内容扩大为包括生活经费、科研培训和发表论文资助以及提供参加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等机会。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目标加大创新资助力度,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创新资助,用于支持科研机构重点学科、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 探索以学科团队整体资助方式,学科团队可以是学科点、研究项目团队、实验室等,将研究生个人学术目标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围绕《“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确立的9 方面重点攻关领域及任务, 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搭建水利部和科研机构两级育人平台,在国家级、水利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设中,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项目实施和团队科研攻关。 提高基础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比例,用于资助研究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开展创新研究。
完善行业主导、 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政府财政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对基础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形成有吸引力的资助水平,同时平衡保障和激励功能。 科研机构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资助水平,同时平衡学科发展。 基本资助标准应使研究生能够经济独立。 拓展企业等社会资助渠道,形成有竞争力的资助水平。 围绕涉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设计科研选题,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引导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实践基地、研发中心,从项目中支付一部分给研究生,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项目研发。
要按照水利科技工作会议指示,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应用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协同体系。 推动科研机构、产业、行业协同发展,推进资助育人主体由分转合, 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的协同联动。 要加强改革协同,以资助改革为着力点, 统筹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导师队伍建设、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衔接配套和工作统筹协调。
完善以学习、科研、实践、文化和管理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资助载体,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 加强资助政策宣传教育,推进 “激励卓越、突出特色、竞争择优”的资助文化建设。 完善管理服务载体,在资助过程中加强思想引导,开展优秀研究生和资助典型案例宣传,学习传承爱国奉献、创新求实、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