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胜十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奉天子以令不臣”……曹魏的兴衰恰与这一场场聊天紧密相连。而曹操与袁绍也进行了三国时代的首次“创业”谈话。一个侧重具象的“地利”规划,一个侧重抽象的“人和”理念,孰优孰劣?
你能相信魏蜀吴三国是靠聊天聊出来的吗?
拿魏国举例,曹操的发迹之路上有无数次谋划与抉择。每一次,他都不是自己一个人拿主意,而是与郭嘉、鲍信、荀彧等人商讨之后才有定论。这些著名的对话,有“十胜十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曹魏的兴衰恰与这一场场聊天紧密相连。那么,在这段纷繁的历史之中,这些关键性的聊天到底改变了什么?
曹操和袁绍(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的这次聊天,可谓是三国时代的首次“创业”谈话。一个侧重具象的“地利”规划,一个侧重抽象的“人和”理念,孰优孰劣?
作为关东联军的盟主,自从踏上死磕董卓(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的不归路,袁绍就开始思考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了,而第一次向别人吐露心思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时密友曹操。
首先,袁绍挑起了话题:“如果讨伐董卓这事不成功,未来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
曹操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反问:“你是如何打算的?”
面对曹操的反问,袁绍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创业规划:“我准备在黄河之北的冀州一带建立根据地,南面据守黄河,北面凭借燕山山脉逐步兼并收拢戎、狄等少数民族力量,然后向南争夺天下。”
建安十三年形势图
听完袁绍的这番话,曹操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将任用天下有智慧和能力的人,以道义相号召,无论在哪儿都能成功。”
曹操聊完自己的理念,还不忘评价一下袁绍的规划:“商汤王、周武王改朝换代难道是凭借着同一块土地吗?仅仅依靠地理上的险固,恐怕不能伺时而动、随机而变。”
很明显,这是一次答非所问的聊天,袁绍聊的是“未来何所去”,曹操聊的却是“何以向未来”。不过,他们却聊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业思路:袁绍看重的是“地利”,先有一个好地盘才能取得先发优势,然后由点到面,步步为营;曹操看重的是“人和”,只要有了想干事、会干事的人,干什么事都将无往不利。
二者孰优孰劣?10 余年后的官渡之战似乎做出了论断。
在官渡之战中,统率黄河之北、拥有数十万兵马的袁绍气势汹汹地准备碾压身处四战之地、只有几万人马的曹操。结果,一败涂地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智力成果的吸纳。袁绍摒弃了大臣们一系列的好建议,而曹操不仅听从了心腹荀彧等人扼守官渡的谏言,还采纳了降臣许攸献上的奇袭乌巢之计,最终逆袭成功,反败为胜。如此看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
的确,如果从最终的输赢成败来看,曹操的“人和”理念确实胜了袁绍的“地利”规划。但是,如果就此认为袁绍不重视“人和”、曹操不重视“地利”的话,似乎就有所偏颇了。
事实上,袁绍相当重视招揽人才。《三国志》称袁绍“折节下士”,《后汉书》称袁绍“倾心折节”。这些都表明袁绍能够放下身段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
正因如此,当群雄并起之时,袁绍身边聚集了很多追随者。正如《三国志》所载:“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就是说,那时候豪杰游侠们都投奔袁绍,就算没有进入袁绍的圈子,也会打着袁绍的旗号随风而起。趋之若鹜之下,袁绍不仅成为众多俊杰良才追随的英主,而且顺理成章地成了关东联军的盟主。
在趋之若鹜的人群中就有曹操,如果不是凭着与袁绍从小玩到大的关系,原本无职无权无地盘的曹操不可能得到“行奋武将军”的名号,更不可能跻身关东群雄之列。
了解了上述背景后,我们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个判断:当时,袁绍并非不看重“人和”,而是在已经拥有“人和”的基础上,将着眼点放到了“地利”上。
那么,曹操当时又是如何想的呢?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袁绍的提问?
对此,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无需直接作答。也许曹操认为,袁绍的思路完全是舍本逐末,根本没抓住重点。真正的重点是人,有了人就有了地盘,就有了横行天下的资本。因此,袁绍问“地”,曹操答“人”,各说各话。
另一种可能是:无法直接作答。袁绍之所以谋划经营黄河之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北腹地冀州此时正由袁家的门生故吏韩馥掌管着,袁绍到那里可能喧宾夺主。但此时的曹操则完全不同,举目四望,无论走到哪儿都人微言轻,别说长期经营,连立足都困难。既然无地可寻,只好拿人说事了。
那么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结合日后曹操的言行来看,无法作答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一些。
曹袁对话之后,袁绍就一路北上,不仅用计取得了冀州,而且用近10 年时间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冀、幽、青、并四州之地。袁绍也因此成为汉末群雄之一。
反观曹操,先是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随后被陈宫迎立为兖州牧,接着又在争夺徐州时被张邈、吕布抄了后院。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曹操都处于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游移状态。因此,不妨说曹操不是不看重“地利”,而是还没有找到“地利”。
后来,曹操的一番话证明了他对“地利”的看重。
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曹操打败袁绍父子,占据了整个河北地区的中心——冀州。翻看冀州的户籍账册时,看到该州如此地广人稠、物阜民丰,曹操禁不住喜上眉梢,对手下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之后,曹操更是把冀州的中心城市邺城当作了自己封公建国的大本营。
如此看来,曹操不是不喜欢地盘,只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已,而一旦吃到了葡萄,他不仅连葡萄皮都不舍得吐出来,甚至把葡萄籽也留下来做种子。
虽然曹操和袁绍在创业思路上各有侧重,但谁都无法忽视地盘的重要性,不管是“南向以争天下”还是“任天下之智力”,他们都必须立足于脚下的土地,首先解决“星星之火,何处燎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