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全产业链标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12-31 23:00梁亚军李雪源崔豫疆桑志伟龚照龙郑巨云王俊铎郭江平
中国棉花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业链棉花标准化

梁亚军,李雪源,崔豫疆,桑志伟,龚照龙,郑巨云,王俊铎,郭江平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 标准化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四五”期间我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和加强农业标准化引领支撑[1],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加速实现农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3]。 2021 年4 月6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1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强调“优化标准治理结构,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4]。

棉花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棉花产业链包括棉花生产、加工、纺织、服装、贸易流通等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是其他农作物不可比拟的。因此,要实现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全产业链布局出发, 朝着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质量监督与规范棉花市场秩序、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与棉花资源高效利用、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开展棉花标准化工作[5]。

自2014 年以来, 随着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施及棉花布局西移,棉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棉花生产向新疆聚集,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地, 至2021 年新疆棉花总产已约占全国总产的九成;我国棉花生产也随之由数量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6],棉花加工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 棉花纺织升级转型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进口国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在国际棉花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及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棉花贸易流通环节面临严峻挑战[5]。 棉花标准化的发展与棉花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且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对棉花标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棉花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引进阶段 (1930—1948 年)、 起步阶段(1949—1972 年)、发展阶段(1973—1999 年)和逐步完善(2000—2020 年)4 个阶段[7],当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快标准化进程、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棉花标准化水平的差距,是促进棉花产业及贸易流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8]。 由于我国的棉花标准时效性不强,体系构建不完善,与产业技术创新不配套[9],理论与应用研究脱节,标准化实践经验不足、应用范围不广,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标准化体系执行不严格, 基础推广环境尚未形成[10],我国棉花国际话语权低,标准国际化进程亟待加快推进[11],亟需从棉花全产业链建立自主标准体系,助推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鉴于此,梳理我国现行的棉花全产业链标准,分析棉花全产业链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推动棉花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棉花全产业链现行标准

通过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https://std.samr.gov.cn)、工标网(http://www.csres.com)以“棉”、“棉花”对棉花全产业链现行标准进行查询。 截至2022年7 月30 日,我国累计发布棉花相关标准1 020 项。

按发布单位分,有国家标准486 项、行业标准191 项、地方标准315 项、团体标准10 项、其他公告等18 项, 占比分别为47.65%、18.73%、30.88%、0.98%、1.76%。

按强制力性质分,有强制性标准34 项、推荐性标准967 项、指导性标准1 项、其他18 项,占比分别为3.333%、94.804%、0.098%、1.765%。

按功能环节分为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纺织环节、贸易流通环节、可持续棉花5 大类。其中有生产环节标准418 项、加工环节标准79 项、纺织环节标准481 项、贸易流通环节标准40 项、可持续棉花标准2 项, 占比分别为40.980%、7.745%、47.157%、3.922%、0.196%。 以下按此分类进行详细分析。

1.1 棉花生产环节标准

本环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42 项、行业标准67项、地方标准308 项、其他公告等1 项。其中有基础标准12 项、生产资料标准130 项、种植管理技术标准246 项、采收标准8 项、棉花全程机械化标准18项、信息化智能化标准4 项。

308 项地方标准涉及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地级市10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标准共有287 项,包括新疆81 项、江苏41 项、山东24 项、河北22 项、安徽19 项、湖北16 项、江西15 项、甘肃14 项、陕西13 项、湖南12 项、内蒙古8 项、河南7项、山西7 项、天津2 项、四川2 项、福建1 项、广西1 项、辽宁1 项、吉林1 项。 地市级标准共有21 项,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5 项、吐鲁番1 项、邯郸4 项、沧州4 项、安阳2 项、南阳1 项、运城1 项、德州1 项、盐城1 项、黄冈1 项。

1.2 棉花加工环节标准

本环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37 项、行业标准34项、地方标准5 项、其他公告等3 项。其中有棉花加工基础标准4 项、棉花加工产品标准54 项、棉花加工方法标准7 项、棉花加工管理标准14 项。其中涉及新疆地方标准4 项、湖北地方标准1 项。

1.3 棉花纺织环节标准

本环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397 项、 行业标准74 项、地方标准2 项、团体标准8 项。 其中有棉花纺织基础标准19 项、棉花纺织产品标准266 项、棉花纺织方法标准175 项、棉花纺织管理标准21 项。其中2 项地方标准均为新疆发布。

1.4 棉花贸易流通环节标准

本环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10 项、行业标准16项、其他公告等14 项。

1.5 棉花可持续标准

本环节的2 项标准均为团体标准,即《“中国棉花”可持续生产》[12]、《“中国棉花”可持续生产操作指南》[13],均由中国棉花协会提出并归口。

2 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现状

2005 年新疆农业科学院李雪源团队牵头制定了《细绒棉标准体系总则》[14]和《长绒棉标准体系总则》[15], 并在2019 年进行了修订, 对棉花生产、加工、 贸易流通等环节的现行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建立了棉花标准体系,但没有对纺织环节的标准进行归纳。 2021 年,李雪源团队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委托对棉花全产业链标准进行梳理并构建标准体系, 组织了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工业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标准化研究院及相关种业、纺织企业、加工企业专家初步构建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2021 年全国棉花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建立了棉花加工技术与工艺标准体系的树状层次结构, 形成了以GB 6975—2013 《棉花包装》[16]和GB/T 18353—2018 《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17]国家标准为核心的棉花加工技术与工艺标准体系。

2021 年孙琪等[18]初步提出构建棉花质量追溯标准体系,并绘制了棉花质量追溯标准体系框架图。

中国棉花协会正在牵头制定可持续棉花标准,并构建其标准体系。

3 棉花全产业链标准化问题

3.1 标准体系构建不完整,引领性不够

我国现有棉花全产业链标准1 020 项,数量不少,但依然存在标准体系构建不完善、标准引领性不够等问题。一是标准在立项及制定阶段往往是独立的、自下而上的申报,缺少从标准体系的整体层面考虑,造成标准不系统、不成体系,甚至存在部分环节标准空白。 二是标准体系应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为辅,主辅结合。 当前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中,国家标准占47.65%,行业标准占18.73%,地方标准占30.88%,团体标准占0.98%,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偏少,国家标准得不到很好的补充。 三是部分关键技术无突破,缺乏相关标准,制约着棉花产业发展。如棉花回潮率的测定方法为电阻法,对籽棉含水量的测定并不科学,而新的微波法等测定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在交售时不能精确测定籽棉含水量,引发棉农与收购企业的矛盾。此外,异性纤维检测技术,纤维长度、强度、细度快速检测技术,棉花分级标准及标准样的制定,棉纤维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等均须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创新突破。 四是随着棉花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标准的研发相对滞后、 制定水平较低,且在制定时大多过于强调“保底性”,而欠缺“引领性”。

3.2 标准时效性不强,标准制定与生产实际脱节

首先,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每5 年进行标准复审的惯例,我国棉花标准存在一定程度滞后于相应现行国际标准的现象。 现行棉花标准中标龄(标准有效期)5 年以上的有687 项,标龄大于10 年的有486 项,最长的为GB 7414—1987《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19]。 究其原因还是“重制定、轻修订”,标准评价体系不完善,标准“制定-实施-反馈-再制”的闭环断裂。

其次,随着棉花产业重心的转移及高质量发展需要,近年来从品种审定、种子研发到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技术,从籽棉收购到加工工艺创新,从高质量皮棉需求到纺织工艺提升,从原棉调运到进出口贸易,从棉花分等分级到进口检测[20-23],产业链各环节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相关标准未能及时更新或补充。 如,品种审定环节的西北内陆机采棉品种审定标准,种植环节的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化学封顶技术、脱叶催熟技术、无人机飞防技术、残膜回收技术等标准, 基于近年新兴的农业卫星遥感及保险行业全方位服务的棉花遥感技术、光谱技术、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及保险定损等标准,均待制/修订。

再次,棉花标准体系发展不够均衡,当前侧重于“种植、植保及环境”、“检验检疫”、“生产加工”环节,而对“包装储运”、“信息化智能化”、“检测仪器研发”等环节的关注及投入尚有很大不足。

最后, 随着一些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制/ 修订,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相关标准的制/ 修订应及时启动。 当前,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正在组织对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103[24-25]进行第4 次修订。 该标准贯穿棉花全产业链, 对全产业链有很强的引领、指导作用,相信该标准的修订及实施将会影响整个棉花产业链各环节标准的制/ 修订,乃至相关环节生产方式的转变。

3.3 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平台欠缺, 标准推广力度不足、落地性欠佳

棉花产业链各环节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缓慢,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专业的标准化人才及标准信息化人才、研究型人才及推广性人才均不足,尤其是缺乏标准研究型人才、标准验证示范基地。

此外, 由于对相关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推广力度不够,“有标准无推广”、 相关标准落地性欠佳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相关标准的引领性作用发挥有限。如生产环节80%的标准均是基于项目任务需要,项目结题后束之高阁,标准不能落地。相关标准推广的项目支持较少也是影响其落地的原因之一,如大多标准为公益性无偿制定,仅有各标准委员会进行一些事务性标准推广活动。

3.4 国际话语权低,棉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当前,棉花产业还没有通用的国际标准,国际贸易等环节大多以美国标准为主要参考。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费国、进口国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尤其是在近年来风云变换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棉花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 2021 年3 月以来发生的国外纺织服装厂商抵制“新疆棉”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缺失、棉业品牌全球影响力不足及国际话语权低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亟需制定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棉业标准或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 修订,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棉花品牌, 加快棉花产业国内大循环形成,破解西方国家对“新疆棉”打压的困局。

4 棉花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和《推进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行动方案》工作部署,以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持续完善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为棉花产业链赋能,推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棉花从大到强的转变。

4.1 健全优化评价体制机制, 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健全优化标准立项、 审查与修订体制机制,改变“重制定,轻修订”的做法,建立良好的标准化信息反馈循环系统,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出发,组织对关键环节标准的制订、修订。 加大标准研发投入,尽快完成GB 1103等重要标准的修订,对老化标准进行全面审查与修订,加快完善与产业技术创新相配套的标准,建立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标准体系,健全棉花全产业链质量追溯标准体系、可持续棉花标准体系以及生产环节信息化、智能化标准。

4.2 建立棉花标准验证试验点, 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创新标准研制工作机制,建立棉花技术标准验证体系,提高标准制订和修订水平;加强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发平台建设, 完善标准研制框架,为研制高质量标准提供保障。

4.3 强化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宣传推广

加强专业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推广服务型标准人才队伍, 加大标准推广类项目立项,加快标准落地,以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性作用。

4.4 促进标准国际化发展

瞄准国际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跟踪,开展国内外标准比对研究和验证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国际标准的制订,推动我国棉花产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发展,以标准国际化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猜你喜欢
产业链棉花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棉花是花吗?
标准化简述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棉花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