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创新融媒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31 06:24张萌萌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科人才融合

张萌萌

(安徽巢湖学院 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改革是舆论宣传和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新闻传播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智媒时代,“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理论储备与融媒操作的实践鸿沟,使得具备产品生产、管理运营以及融合策划等实战能力人才依然紧缺。新闻传播业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更应紧跟时代需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添“实战”思维。在新文科引领下,以融媒体技术为支撑,将务实落到实处,重点培养融媒体人才产品生产能力、整合传播策划与融媒体技术能力,重点搭建学界与业界沟通桥梁,对接课堂教学与新闻现场,实现学生身份与从业身份转换,完成从实践实务到实战实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一、新文科创新融媒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融媒体实战型人才的落地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关键“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在更高的起点上使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同向、同行、同步,弥补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不足,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新文科”的新要求下,统筹推进新形势下融媒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积极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的有效路径,也是面对历史变局、顺应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律的主动出击。

(一)必要性:宏观设计、中观融通与微观落实达未来

首先,就宏观层面来看,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传统新闻人才普遍面临“本领恐慌”,对快速迭代的媒介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在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支持下,以嵌入式力量将新文科的概念内涵与和战略决策注入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革新传统知识教授方式,以多学科知识结构提升融媒体人才实战能力。

其次,就中观层面来看,媒体融合颠覆了传媒行业的技术运用、内容生产与人才管理方式。“新文科”建设重点在于学科交叉融合,不仅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理通融,更在于文科理论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共生。需注意的是,新闻传播教育不能把技术作为外在工具来对待,而是要把技术作为内在要素,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壁垒,融会贯通学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最后,就微观层面来看,新文科打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逻辑基础和划分依据,新闻传播专业融媒体实战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及时更新。具体落实在教学理论(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实践应用(实战平台、实践基地、实务活动)、媒介技术(网络引智计划、智能传播系统、现代软硬件)、教学资源(教授方式、考核制度、教材编写)、自我实现(新闻价值判断、新媒体市场策划、运营及推广能力、融媒体产品生产与营销策划能力)上,通过创新教育与技术实践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将趋势变为学习惯性和思维共识,融媒体实战型人才才有可能真正诞生。

(二)可行性:人文素质、学科通融、批判意识与协同培养为关键

首先,新文科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注重文化融会贯通。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内容表达与信息传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与创作者人文素养高有关。将人文素养融入技术思维与技术实践中,“以文化人,实现专业教育与底蕴教育的深度融合”[3]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拔尖型融媒体实战人才必要条件。融媒体人才的培养需以新文科的人文理念拓展教学视野、依托本土特色、创新文化氛围。通过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文化活动、融媒体社团活动或比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融媒体的创新精神,将审美生活化、传播艺术化,在人文艺术实践中革新融媒体内容生产、思维逻辑与实践进程。

其次新文科侧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创新实践实务教学。通过跨界、技术融合与交叉学科的方式,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与互联网产品设计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在理解中转变融媒体思维,在技术实践中拓宽视野。具体包括打造跨学科的培养方案、革新课程建设、建立模拟仿真课堂、成立媒介事务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平台与设计跨学科的思维方案,将融媒体发展逻辑与市场人才需求反馈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改革中来。

再次,新文科赋予创新理念与批判精神,在信息饱和的传播环境中,激发融媒体人才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增强融媒体人才理性思辨能力,培养思维品格和智力品质,用创新理念和价值熏陶引领融媒体实战人才,在不断的思考-实践-思考中锤炼品质,塑造出具备极强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实战型人才。

最后,新文科强调协同培养,拓展传统学科研究范畴。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目前课程专业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的简单加成,融合不够,专业之间存在壁垒,未建立跨学科的师资结构,实践设备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行业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媒体、企业协同培养,重新规划毕业生见习制度与职业规划,与传媒实习单位形成良性反馈机制,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文科创新融媒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与原则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平台设置到内容生产,从传播形式到人员构成面临着重塑与转型。只有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创新突破教学方法与手段,协同校企建设、开展学科交叉,整合学科资源,才能更好应对融媒体环境对实战型人才的需求。

(一)方式:重视文化自觉与通识思维教育

大众文化与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多元思想与多样文化日益交融,新一代媒体人的“文化自觉”在技术交融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会议上特别强调培养新时代传媒青年的文化认同,“主张历史与现实、系统内部诸要素与系统外部诸主体之间敞开、动态、均衡的对话”[4]。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培养敢于全球发声与引领舆论建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融媒体实战人才。作为新技术应用于行业实践的练兵场,高校需加强新闻传播的媒介素养与人文素养,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并进,将“课程思政”渗透到培养目标、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考评中,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融媒体实战型人才的德育标准,培养一批适应互联网技术与高新技术发展,具备哲学素养和文化伦理精神的融媒体实战型人才。

(二)思维:交叉整合赋能与文理重组融合

新文科“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5],从学科范畴上打破学科壁垒和障碍,融合文理学科,概言之既可以将新闻传播放置在人文社科中探讨内容交叉,也可将其放在理工学科中开展科际融合,破除以专业设置划分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逻辑依据,横向贯通媒介载体与形式,建立全流程与全链条式的教学体系,从新模式、新理念和新逻辑上将新闻传播专业建设成一种实用型、应用型的综合教育,培养兼备媒介素养和人文底蕴、兼具跨学科理念和创新整合能力的融媒体实战人才。具体在于,其一,在师资队伍上,多聘请业界一线传媒专家来校上课,为在校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教学平台上,多开展校企交流活动和实习见习活动,共建人才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价值与业务技能的有效统一,做到融媒体实战教学体系与传媒市场人才需求的准确衔接。其二,在新文科指导下培养学生新媒体技术运用和学科交叉学习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侧重提升学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鼓励学生跨专业选择公选课,扩充相关知识,比如广播电视学专业,可以选修计算机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以“文工结合”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与电信学院、网络技术学院合作培养人才。

(三)改革:融合、协同与互动成为新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紧密结合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以“实战”为核心的文科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实践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具有师生关系尊重肯定、教学主体互动频繁、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等特点”[6]。具体如下:其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创建“多位一体”考评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将“企业考核”纳入考核体系中来,提高暑假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与考查学习的考核比重,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队伍。如中国传媒大学与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积极与腾讯合作,萌泰科技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设立专题数据库和云计算平台联合培养数据人才。其二,建设校内外培育的实践基地,高校与传媒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专业+媒体”的实践办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讲课与实战、教学与管理协同模式。

三、新文科创新融媒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新文科在观照媒介内容生产流程,把握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用户使用行为上,创新新闻传播教育上构建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三维融合实践教学、两类协同的教学,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套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实战育人模式。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

当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设计需“告别短线的、流量化的知识,抓住长线、具备专业合法性和基础价值的‘元知识’”[7]。在明确新文科指导下突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战为“底色”,以实践为“灵魂”革新教学设计,在媒体深度融合下解决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与传媒业界供需错位、乏力协作的问题。其一调整教学理论,涉及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与课程设计;其二革新教学内容,从新闻生产、新传标准、融合传播着手;其三拓展教学形式,包括教授方式、考核制度、教材编写,形成有价值、可持续操作的普适性融媒体实战人才培养和体系构建的动态模式。

教学设计要以区域人才需求为核心,以地方、国家需求为半径,点面结合,对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有效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网络新媒体专业课程内容模块可分为媒体创意人、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营销公关、信息采编与设计制作等,地方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人才缺口,调整新闻传播理论与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比例。比如,培养信息采编与设计制作人才的教学内容侧重实战应用教学,可设置数据分析和应用、新媒体传播战略、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等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线上课程的建设,对接线下课程,制作虚拟仿真课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在实战中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实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三维融合”的实践教学

模式的成败在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基于共识构建与培养需求配套的教学体系,只有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生产应有的价值和效益。依托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和教学效果构建三维融合的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其一教学环节涉及实践教学、实验课程与实践模式;其二在教学平台上,搭建实战平台与实践基地,开展实务活动;其三在教学效果上,逐步改进师资队伍、考核体系与措施制度。“三维融合”的教学体系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是一种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可持续教学体系。

其中,教学环节以融媒体技术为依托,运用智能+技术+实践模式,开展多课程联动实训教学,以实践反向革新新闻传播教学。通过打造仿真实训平台、搭建校内传播平台,组建校园工作室,为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提供实操训练平台。在课程实战中对接市场招标项目,实行双导师教学模式,挖掘学生专长。学生能真正积累实战经验和实践体验,也能尽早完善职业规划。实践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考核体系与措施制度的重要性也难以忽视,开展动态评估与定期评估,及时评价反馈与持续推进,才能有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评估标准。

(三)“两类协同”的教学机制

“两类协同”的教学机制重视技术赋能,其一采用网络引智计划、智能传播系统与现代软硬件增强技术运用能力。其二通过技术赋能融媒体实战型人才理性思辨、新媒体运营与融媒体策划能力。“数学、物理学等基础性学科早已工具化,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性学科也渐渐走向工具化”[8],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分类中对科技最敏感的学科,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技术优势,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式学习,充分发挥个体的媒介想象,通过技术反哺能力,将VR/AR/MR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比如运用5G+人工智能,引入“VR+新闻”的生产形式。利用在虚拟特殊天气、极端环境与战争场景下的采访环境,沉浸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计算机记录实践过程与效果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实操中如遇理论盲区,可从人工智能前端的教学服务器上调取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在三维开放式教学现场里,打破区域局限,突破思维框架,深层次激发学生融合实践与创新能力。自动化新闻生产与传播时代下,机器人新闻生产的类型逐渐丰富,新闻传播专业需切合时代特点,引入融媒体内容教学的生产流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惯性和融合共识,在人机互动中提升学生批判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情境叙事能力,在高仿真与虚拟教学中,最大化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属性,在温度现场、深度实践与情感体验教学中升华学生践行新闻价值的动力和融媒体产品策划与生产的实践能力,催生具有独特人格魅力与创意精神的融媒体实战型人才。

四、结语

泛媒体、智能媒体和沉浸媒体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下逐渐走向深水区,媒体融合能否成功,根本上取决于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与资源分配到位后的人才投入。地方高校作为融媒体人才培养的基地,重视并革新融媒体实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时代传媒教育的新使命。以传媒实战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以智能媒体生产、分发和交互方式培养集合采、写、摄、录、编等能力于一身的融合新闻传播人才,还能增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双向沟通与需求对接,维护“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形成双向受益的良性循环局面,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持续、稳定、高效、长态化运行。

猜你喜欢
文科人才融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