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2-12-31 17:12:25李文文
花卉 2022年14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景观

李文文

(济南市林场,山东 济南 250002)

1 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1.1 形态美

园林植物的形态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改善体验效果。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植物呈现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苍劲雄厚,有的俊秀柔美,再加上设计师的精心处理,使得园林的空间感官得到明显提升,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据现有资料数据统计,植物的树形可分为25 个基本树形,如尖塔状、圆锥状、球形、圆柱形,前两种会呈现出一种庄严之感,后两种呈现雄伟浑厚之感,另外还有垂枝状,能够体现优雅柔美之感。

1.2 色彩美

园林植物色彩美的体现多数情况下是进行氛围渲染及四季变化特征的凸显,色彩美的展现多是通过叶、花的形式实现,如,银杏叶通常以绿色为主,在进入秋季后会逐渐向金黄色转变,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季节变化,领略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美感。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考虑到这一特征,科学规划植物种类,保证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体现色彩美。另外,植物搭配中,还要注重氛围的渲染,以颜色来凸显视觉效果,打造不一样的自然空间。

2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2.1 经济性原则

风景园林的建设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植物规划方面,消耗的资金往往数量巨大。受制于成本,在实际的植物规划中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性原则,不能过于追求植物规划和配置的稀有性、名贵性,而是要在既定的成本范围内优选植物种类,使其能够促进地方生态建设,形成个性化的审美特点,同时还能够节约经济成本的开支。

2.2 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植物景观设计中,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是其重要目的和功能,以此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突显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特点,首先,务必高度重视植物空间的布局及立体排布;其次,准确把握植物树种搭配与共生间的关系;最后,植物形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质。

2.3 实用性原则

园林植物的规划除了关系到园林的生态性和审美性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这也是需要在风景园林设计植物规划中加以考虑的。所谓的实用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合理地进行植物布局,方便进行统一、集中的植物管理和养护。②要满足遮阴、景观搭配等方面的需求,使其能够为人们的观赏、游玩提供便利,与景观搭配相得益彰。

2.4 创新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城市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城市发展面貌,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软实力,有效激发城市内部生命力,为现代城市的更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 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策略

3.1 植物规划的前期调研

首先应当进行对植物资源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要调研地方的原生植物情况,了解地方上有哪些土生土长的植物种类,形成完整的植物目录;②要调研各种园林建设可用的植物情况,详细列举出各种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形态等。掌握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便于从地方原生植物中筛选可以用于园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优选符合地方生长条件的外地植物。其次是需要对风景园林进行地形地势、土壤条件调研。即使是在一个局域环境中,其不同的细节部位也有着不同的地形地势、土壤条件,这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工作的前期应当对园林进行详细的地形地势、土壤条件调查。最后还需要对园林的水文特征进行调研,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植物的生长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升植物规划的生态性,同时节省管理、养护成本,应当基于对水文特征的了解,根据水源位置、面积、流向以及地势水循环周期,合理选配植物。

3.2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市政广场主要采用硬质铺装的设计和处理方式。在节日期间,为彰显气氛,时常设置临时性的花坛组合,结合广场轴线布局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中轴对称则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现标志性建筑物,也可彰显建筑的特点和气势。纪念性广场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较为常见,可在广场上设置大型的雕塑,以此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且车辆无法通行,营造了更加安静的氛围。纪念性广场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其渲染气氛的功能,并以重复序列种植植物为主要的景观设计手法,以规则构图为主,在广场上需设置平整的草坪和花坛,立面上则可设置尖塔型或锥形的植物,以常绿树种为首选,从而达到四季有景的目的。公共活动广场是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交通条件便利。同时,广场上的群众数量较多,公共活动广场空间分为不同类型,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及灵活性较强,也可合理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科学划分和组织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要求,也可减轻不同活动空间相互间的影响。在公共活动广场中主要使用开花植物构成的花坛或花镜。为维护广场的遮阴功能,需适度提高植物的层次,进而打造更加舒适的活动空间。商业广场的形态空间及规划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为市民打造优良的购物、休闲环境。设计人员需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性和优势,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和清凉的广场环境。选择植物时要以易于成活,耐阴性较强且富于季节变化的观花、观叶植物为首选。将植物景观与休闲设施融为一体。以不同植物划分不同的空间,这样也可优化城市建筑的视觉效果,增强植物景观与广场的协调性[1]。

3.3 突出景观空间设计的重点

园林设施要明确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吸引社会注意力,景观设计重点突出园林设计风格特点。选择主景时,要观察主景树木的色彩。在一个植物种群中,一株植物的形态有脱离种群的感觉。植物树木展现的形态比较细腻,也可以通过使用孤植方式突出造景中的重点。丛植树木起到点缀的作用,多种色彩的冲突,展现某种主题色彩,更好地吸引公众眼球,还可以在植物空间构图时,通过色彩的搭配,形成和谐景观。园林景观有大量植被如灌木、乔木,这些植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不同颜色、不同高度,将其错落搭配,展现不一样的空间感。半敞开空间要将这些植物高度控制在人们视觉线以下,形成敞开空间,空间私密性不强。封闭式空间是利用乔木树冠形成遮盖面,并利用乔木遮挡视线,让周边植物形成封闭的空间,吸引人们的视线。植物景观空间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法,强调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打造符合当下审美的园林植物空间景观。

3.4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首先,可改善城市环境,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释放的废气。植物景观能够过滤和净化空气,也可增强环境的美观性。高层建筑和硬质地面间合理种植植物与花卉能够增强空间的观赏性,为周边的居民打造优良的视觉体验。植物景观的安全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优质的植物景观能够起到引导车流、防风防雪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全方位考量街道的功能和用途,选取不同的植物景观设置模式。商业步行街要凸显商业性,在植物景观布置中可选择低矮的植物,且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人行道旁设置的植物景观主要起到遮挡和欣赏的作用。为此,可选择高树和草坪及花丛搭配组合的方式构建植物景观。其次,设计中需全方位考量植物生长的特点和习性,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后,为增加植物的成活率,首选适应性和美观性较强的植物,积极引入本土植物,这样在保证设计效果的同时,也可减少资金投入。

3.5 动态化调整风景园林植物规划方案

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在实际的风景园林植物施工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既定的规划设计方案无法正常推进,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当动态化地调整风景园林植物规划方案,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但方案的调整不能随意而为之,同样需要遵循各项基本原则,与前后的规划设计方案保持理念、审美风格、生态结构上的协调和一致。所有施工完成之后,应当立即着手对植物的养护,保证植物的成活率,防止病虫害,促进植物快速、健壮地生长,尽早成景。如果在养护中、造景中发现了生长状态不佳、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植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如无必要,则不能进行大面积的植物更换。

3.6 景观空间设计均衡性

在园林中心出现不对称性,稍有变化,在视觉上产生不规则的视觉平衡,就构建出比重感,这种比重感突出展现在植物的质感色彩及形态等多个方面。植物景观均衡必须由色彩、形态、质感的多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要进一步明确表明园林中心可以防止出现构图失衡。在园林景区内部景深的设计时,要保持多方景物的平衡,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景观背景色彩不会产生巨大变化,以及背景色与前景色相平衡,确保植物景观具有层次性感,保证景观画面更加均衡,背景植物要更加平淡,才能够更好地展现景中的植物。园林区域内树木景观,要根据创意,形成在园林区域空间范围展示出景色。空间使用的特征都需要与当前时代相适应,只有当景观空间与该时代的审美情趣相适应,才能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紧密的亲和感。评价具有多样性,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景观观赏主体是社会公众,但由于其自身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和设计出发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3.7 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滨水空间植物设计平面布置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不同的空间,设置不同密度的林带,以此创建滨水绿化架构,科学设置密林群落和疏林草地,形成明与暗、疏与密的鲜明对比。再者,高度重视林缘线设计,打造大开大合的滨水空间。且使用饱和自由的曲线,林缘线不可与水岸线在同一个平面,以此丰富空间的层次。立面构成中,不同高度的乔木群树冠构成了立体的轮廓,使用乔灌草有机结合的处理方式,彰显立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在中央区域设置大型乔木层,四周设置亚乔木层,外围部分则可设置灌木层,充分体现林冠线的动态变化。不仅如此,还可选择多种冠形不同的树种,进而打造不同形式的林冠线。选择植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水边绿化植物应具有较强的耐水湿能力,并选择分支自然,枝条硬度较小的树种。驳岸绿化设计中可选择耐阴性强且喜湿的花草,与山石小景辉映成趣。水岸线边缘位置则可设置多种形式的水生植物,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配置模式。设计中也可在水边设置不同色调的树叶树种,以便丰富色彩层次,在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景观。到冬季,可设置耐寒性较强的植物,以保持冬季景观的观赏价值[2]。

3.8 控制景观空间设计比例

在园林设计时,要恰当控制设计的比例,人们通常会细化看见一些物体,并与身边物体进行对比,选择恰当的尺寸可以给人们产生更自然的亲切感,唤醒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归属感,这是当前设计师的一项重要工具。使用黄金比例设计时,要重点关注景观的形体美。景观园林的空间设计,同样需要控制好景观的立面比例,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重视各个植物种群之间数量的均衡性,以便能够错落搭配植物。在景深层面,也应该合理营造均衡特征,保持人们视线在前中景和背景植物平衡创造空间的层次感。背景设计、色彩、形态都要保持色调一致,能够呈现树木的独特特色,也创造均衡质感。

3.9 将植物造景与多元化技术融合起来。

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带来的限制,促进了园林内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种方式在应用前,需先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展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栽植和生长过程中,在适当的时间施加磷肥,使植物四季都能够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如,紫荆、梅树、花桃等植物,就是运用该方式做到四季开花的。另外,在植物开花前,可将枝干部位实行环割处理,让植物提前进入分化期,或者直接在早秋时节内将叶片全部摘掉,施加一定量的氮肥,以此来促进植物的发芽生长,提高其观赏价值。在该方式下也可运用形象法完成植物造景要求。模仿不同自然景观或动物形状,打造优美的园林景观环境。如将藤本花缠绕在园林小路上,营造一种盘龙出洞的效果,从而突显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独特性特征,提高艺术价值。另外,设计人员还可运用绿篱类型植物,构建自然、优美富有个性化的环境空间,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观赏性。

4 结语

总之,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艺术;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现代环保型城市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在准确把握城市公共空间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植物特点及生态学原理,加强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式,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以此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园林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34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