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佳莹
陈佳莹
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典型报道,一直是党报的“拿手好戏”,而在重要时点围绕重大主题而采写的典型报道,往往体现着党报的最高水平。
当前,在全新的媒体环境和阅读习惯之下,重大典型报道正面临新的挑战。许多读者都习惯了轻阅读,而党报重大典型报道往往给人以正襟危坐、长篇累牍的刻板印象,如何找准典型,写得出彩,对记者和党报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突破的课题。
去年,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与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互相交织的重要节点,浙江日报采访团队进行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在“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嘉兴蹲点调研10天,寻找百年大党率先探索共同富裕的密码,从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的实践中,读懂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写作5000字长篇通讯《在红船边,看见美好中国——从嘉兴共同富裕实践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建党百年之际贡献了重要的解读价值,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重大典型是如何锁定的?底层逻辑该如何构建?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在有深度、有高度的同时兼顾“阅读友好”?本文围绕这一稿件曲折的诞生过程,谈一谈党报重大典型报道的突围。
典型的意义从来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价值,更在于时与势的契合,在于是否能在关键时点绽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2021年是新闻人的“大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对于浙江新闻人尤甚。建党百年之际,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已是欣逢盛世。2021年5月20日,《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下,浙江更成为共同富裕的“探路先锋”。
彼时的浙江可谓集多个重要新闻事件于一身,亟需一篇兼具思想高度、历史深度、人文厚度的典型报道,既能在建党百年之际答好“初心之问”,又能充分体现在新征程上,浙江正努力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答好“使命之题”。
如何选择?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宏大的选题,建党百年的历史细节更是浩如烟海。如若以整个浙江为观察样本,极易陷入面面俱到的陈旧套路之中,而如果只选取某一领域的成果又很难体现如此厚重的选题,必须找到一个典型中的典型,把浙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和走在前列的发展经验用好。
这时,一条逻辑链成为我们寻找典型的遵循:历经百年奋斗,当前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是共同富裕的先行之地,而如若要在浙江大地上选一个典型中的典型,非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嘉兴莫属。
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的地方,也是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尤其是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路,这些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正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可以说,嘉兴恰好处于建党百年和共同富裕两大历史坐标的交汇点,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符号,也是共同富裕的象征,极具标志意义和实践意义。
与其说嘉兴是选出来的,不如说是这样一套逻辑推演之后,自然而然浮现在眼前的“必选项”。
随着最佳典型的锁定,报道的主题也呼之欲出:从嘉兴共同富裕实践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这篇报道不仅要在方法层面回答如何探索共同富裕,更要在价值层面解读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建党精神。
一重山尽一重山。很快采访小组就发现,更难的挑战还在后头。
嘉兴建党百年以来的成就如星汉灿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矢志不移的追求,是国之大者,更是涉及千头万绪。
要在两座高企的素材大山之中淘到想要的宝藏,显然不容易。
一个月时间里,采访小组“三下嘉兴”,前后共蹲点调研10天,走遍了嘉兴7个县市区,以及政研室、发改、经信等主要部门,仅座谈会就开了两次。
深入的蹲点,几十人次的采访,报道的底层逻辑逐渐清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基础;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同”,先富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城乡、地区、群体的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中心是“人民”,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人民需求、增进人民幸福感为目标……
如何做大蛋糕?如何分好蛋糕?共同富裕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嘉兴实践如果能回应好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这三大问题,那作为共同富裕的典型就“立住了”。
文章结构的底层逻辑建构完成后,更需要修起一扇扇漂亮的花窗,以窗为切口,吸引读者读下去。
小标题就是这样一扇扇小花窗。本组报道拟定的小标题摒弃传统典型报道常用的“大话”,而是从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切入,抓住了三组颇具反差的数据:以五千亿GDP和千亿财政收入切入谈高质量发展;以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切入谈高水平均衡;以71.3%的城镇化率切入谈高品质生活。
GDP与财政收入的反差:2020年,嘉兴的GDP为5509亿元,在浙江位居第五,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35位;但看财政收入,嘉兴以1003亿元排名浙江第三,超过一些万亿元GDP城市,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五。
经济指标与城乡收入的反差:嘉兴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各地市中并不出挑,但却常年保持国内地级市中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城乡收入比为1.61∶1,农民收入更连续17年全国第一。
城乡协调与城镇化率的反差:嘉兴的城镇化率指标为71.3%,在全省仅处中游水平,可这一低水平反映的却是嘉兴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常见的“逆城市化”在这里已现端倪。
这样的视角,尤其是第一和第三组反差,均是采访团队通过深入采访新发掘的观察视角。
例如GDP与财政收入的反差是当地某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嘉兴面上情况时带到的一句话,细究原因时对方也只说得出大概是经济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原因。随后记者抓住这一点,前往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请教探讨,发现嘉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列全省第一,化纤、毛衫、家电等优势产业的富民效应也十分显著,最终得出嘉兴GDP含金量高,关键是做好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这篇文章的结论。
正是这些出其不意的新视角,让文章中嘉兴这个老典型有了新看点。
如何打破重大典型报道的传统范式,打破读者对长篇通讯的刻板印象,是这篇报道极力想要回答的课题。
越是工作性强、主题重大的报道,越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展现矛盾冲突,让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写典型不是树完人。嘉兴之所以能成为典型,不是因为其生来超凡脱俗,一路一片坦途,恰恰是因为嘉兴也曾面临大家都遇到过的共性问题,但是却做得出彩,才更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故而,把问题摆出来,谈透彻,是写好典型报道的题中之义。
正如如今发展风生水起的光伏产业,为什么嘉兴独占鳌头?8年前,来自欧美的“双反”让严重依赖出口的全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各地纷纷收紧项目开发,错失了机会。正是在那个时候,嘉兴政府冒着逆势决策的风险,果断派出调研组深入企业,在确认产业前景后,毅然决定重点发展。这种敢于“逆行”的定力和远见,引领嘉兴光伏产业走到了今天。
又如发轫于海宁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样缘起于各地都曾遇到和正在遇到的低效企业的问题。当时,海宁依据亩产效益把1659家企业分为发展、整治、淘汰3类,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要素配置改革是要动企业饭碗的改革,其背后的压力可见一斑,面对各种阻力,嘉兴的干部挺住了,努力让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效益。
除了共性问题,本文也不回避嘉兴曾经最大的短板。仅仅10年前,水的问题还困扰着嘉兴,当时的全省水环境考核中,嘉兴是唯一一个交接断面水质不合格的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广量大的生猪养殖。嘉兴在2013年打响的治水首战,就是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这又是一场要砸掉许多人“饭碗”的战役。
一个个问题的再现和剖析,让读者逐渐明白,嘉兴这个典型不是凭空树起来的,是和一个个问题、一场场困难“搏斗”出来的。
坚持问题导向之外,重大主题报道还必须讲好故事,尤其要讲好百姓身边的故事,通过寓理于事,避免空洞说教,恰到好处地传播思想观点。
故事,是本文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采访中,采访小组分头在平湖、嘉善、桐乡寻找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走进工厂、走进田间、走进专业市场……
在曾经有名的穷村嘉善缪家村,我们惊叹于这里通过土地流转,建起连片厂房、统一招租,十余年间,从村集体可支配资金不足5万元,发展到村集体收入年均700万元。
在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是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人的生猪养殖大村。
从故事中挖变化,在百姓口中听心声,更能让人引起共鸣,从而发自内心地信服这一典型。
越是长篇报道,越要讲求文风。
“干活轻松了,赚钱却多了。”
“想不到王祥里也吃上生态饭了。”
……
要让5000字的长篇报道读着不累,语言风格很有讲究。质朴凝练的话语,贯穿了本文的始终,读来让人觉得亲切、真实。
除了真话,还有真道理。本文将采访中听到的通俗道理和直白总结原汁原味地摆在读者面前。
例如嘉兴干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常讲两句话:“城乡空间规划一张图”与“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一盘棋”。正是一张图让“城里人住楼房,有工作领薪水;乡下人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边界,在嘉兴变得越来越模糊,一盘棋将人和产业、就业结合起来,让产业发展与富民紧紧相连。“一张图”和“一盘棋”,地方的智慧一览无余。
又如在写到嘉兴在国内率先构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时,本文用“既闻花香,又闻书香”这样嘉兴人自己的形象表述来作总结,通俗且真实。
(《在红船边,看见美好中国——从嘉兴共同富裕实践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