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祁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 长沙 410016)
宁调元(1883—1913),字光甲,号仙霞、大一,又号太一,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酷爱杜诗,其诗文创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深受杜诗的影响。其诗不仅以仿杜风、集杜诗、用杜韵和化杜句等独特方式传承杜诗,还继承和发扬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因而深受读者的赞誉,成为我国近代诗歌中的珍品。
对于宁调元的诗文创作,学界已有较多的介绍和研究,但对于宁调元的诗歌创作与杜诗的关系,学界则迄无专论。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就这一课题作些论述,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身历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四个朝代。这个时期,唐王朝由兴盛趋向衰落,封建统治集团骄奢豪侈、荒淫糜烂、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国家陷于持续不断的战乱之中。经历这场战乱的杜甫亲眼目睹了社会剧变之际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对黑暗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陆续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以及“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歌,揭露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和广大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折磨的惨象,从而成就了其人“诗圣”和其诗“诗史”之不朽名声。
宁调元于1883 年8 月22 日(清光绪癸未年七月二十日)诞生在湖南醴陵县东富乡芷泉潘家塘一个耕读之家。宁父宁卫均虽为国学生,但不得志于时,积学未售,靠宗绶公留下的田产,在家乡过着耕读生活。他对宁调元期望甚殷,自幼就教宁调元读书识字;待其年纪稍长,又亲自口授《离骚》《庄子》。13 岁时,宁调元始就外塾,受业于本县塾师刘师陶,学习写作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还初学作诗[1]338。
在刘师陶指导下,宁调元广泛阅读前人诗作,不久,“过目成诵”的他就能够背诵和理解大量前人的诗作了。对于古代诗歌,宁调元尤其推崇唐诗。他在《南社序》中曾说:“余选古近诗,至宋、明尝略而弗录。”他认为:“诗运降戾,爰兹历年几千,代有迁移。温厚以则,宋以前也;纤丽以淫,唐以后也。且五言际宋梁,犹七言之际晚唐,衰递以渐。学汉魏不能,或犹类唐;学宋明不能,将蔑所似也。”[1]191宁调元对唐诗的喜爱,从他早年所作的《闺思集唐》《塞上曲集唐》《四季望夫词集唐》等集句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前人诗篇中选取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为自己的新诗。宁调元《闺思集唐》七言绝句六首,都来自唐诗中反映家乡的妻子对远方从军亲人思念的诗句,其第一、五、六首曰:
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潇湘江上早鸿飞(李白)。白狼河北音书断(沈佺期),正是归时不见归(葛亚儿)。//山北天寒足早凉(白居易),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若为化得身千亿(柳宗元),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富贵功名焉足图(杜甫),年年依样画葫芦(陶毂。毂为宋人,误入,待改)。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1]27-28。
宁调元的几首集唐诗,其所取诗句涉及李白、杜甫、柳宗元、岑参、杜牧、韦庄、曹唐、令狐楚、卢弼、温庭筠、沈佺期等30 多位唐代诗人的诗作,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兴趣之大、阅读之广、喜爱之深。
宁调元的青少年时代,正值灾难最为深重、国家最为黑暗、国势最为孱弱的时代。1840 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当时,外有列强的侵略,内有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面对相似的社会环境,宁调元对杜甫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的诗歌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前述《闺思集唐》中的“日日江楼坐翠微”“便下襄阳向洛阳”和“富贵功名焉足图”等3 句,就分别出自杜甫《秋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3 首诗,由此可见其对杜诗的熟悉和喜爱。
随着对杜诗的广泛阅读,宁调元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知不断加深。杜甫早年游山东经泰山时曾作有《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2。
此诗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再现了泰山的高峻雄伟,尾联显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蓬勃的朝气、非凡的胸襟以及积极入世的思想。
对于杜甫的《望岳》诗,年少的宁调元爱不释手、反复吟诵,不由心向往之而崇尚不已,遂作《拟杜少陵〈望岳〉》云:
泰岱高如何?一望便了了。神气镇乾坤,云霞判昏晓。齐州九点烟,极塞一飞鸟。振衣凌千仞,宇宙藐乎小[1]32。
宁调元此诗崇杜、师杜的倾向和痕迹显而易见。诗中,没有到过山东泰安“望岳”的宁调元不仅用杜甫《望岳》之韵,模仿杜诗中描写泰山高峻雄伟之句,而且以“振衣凌千仞,宇宙藐乎小”的诗句,表达了要像杜甫那样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崇杜思想和坚定的师杜决心。
1903 年9 月,20 岁的宁调元肄业于家乡渌江书院,并考入长沙明德学堂师范速成班,受黄兴、周震鳞、张继、胡元倓等教习之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立志“不惜头颅利天下”[1]121,决心像杜甫那样创作反映时代和社会现实的诗歌。他在赠好友傅尃的诗中写道:
我有一言君莫嗤,宜秘勿令余子知。诗坛请自今日始,大建革命军之旗[1]116。
在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活动的同时,宁调元仍不忘研读杜诗,从中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反清革命宣传汲取经验和营养。即便是在1907—1909 年身陷长沙监狱的3 年中,宁调元仍孜孜不倦地阅读杜诗。在他遗留的1907 年12 月9 日—1908 年2 月5 日时间不到两个月笔记中,有3 次读杜诗的记载。1907 年12 月13 日,他在笔记中写道:“阅杜诗数十首。”[3]399次日,他又写道:“读杜诗(《同谷七歌》起)数十首。”[1]3991908 年春节刚过,宁调元又拿起杜诗滋滋有味地读了起来,并在2 月3日(正月初二)的笔记中记载:“灯下读杜诗数十章。”[1]408在广泛阅读杜诗的同时,宁调元还在狱中“集杜诗八首”[1]401。1913 年6 月,宁调元因参与策划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的“二次革命”而在武汉被捕。在其生命最后几天的时间里,宁调元“默诵杜少陵《秋兴》诗”,“因叠其韵和之,以写幽忧”,一连吟成七言《秋兴用草堂韵并序》诗四组十六章。诗歌表达了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民主的强烈愤慨,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意志以及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
纵观宁调元的一生,他自幼接触杜甫及其诗作后,就与杜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杜诗精神的影响下,关切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用诗歌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英勇献身。
宁调元不仅热爱杜诗,还注重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借鉴杜诗、为我所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仿杜风。早年学诗期间,宁调元跟随刘师陶外出游历,观察社会现实,接触人民大众。1900 年,湘东大旱,稻麦无收,人民困苦不堪。这年冬天又忽降大雪,还没有从旱灾的恶梦中苏醒过来的民众,又遭到奇寒的突袭,当地冻饿而死的惨事时常发生。而地方官吏不仅不关心和救济百姓,反而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争功邀赏。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年青的宁调元十分气愤,他仿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风格,作《官吏行》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天地何其宽,偃息重恻侧。举世竟如此,人事曲亦直。士庶急功利,官吏尚峭刻。下情不上达,相怨还相饰。频年征输苦,贫者日以塞。壁立如磬悬,率兽而人食。身无牛衣蔽,鹄形亦菜色。老翁饿不起,稚子饥无力。有腹苦枵然,良民化为贼。禾黍成荑稗,坦途丛荆棘。纵有循良吏,廉平称其职。上官恣调遣,直如过客急。谢令推不去,邓侯挽不得。平治何时复,梦寐遥相忆[1]11。
诗中,宁调元描写了人民衣不蔽体、脸如菜色,老翁不起、稚子无力,官逼民反、良民为贼的世道,人民历尽艰辛不得不为生活而苦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以及地方官吏不仅不向上面反映实情,反而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争功邀赏、企图瞒天过海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地方官吏的无比痛恨。
其二,集杜诗。除了在集唐诗中选取杜甫诗句之外,宁调元还从杜甫不同诗歌中选取诗句集为一首完整的新诗,以表达自己情意。其1907 年12月26 日在长沙狱中所作之《冬日杂咏集杜》云:
天时人事自相催,山意冲寒欲放梅。世代飘零余到此,一生襟抱向谁开?岁云暮矣增离忧,高视乾坤又可愁。弟妹萧条各何在,竟非吾土倦登楼。四海十年不解兵,人今罢病虎纵横。思家步月清宵立,月傍关山几处明。中天月色好谁看,积雪飞霜此夜寒。古往今来皆涕泪,蛮夷杂种错相干。身欲奋飞病在床,诗成吟咏转凄凉。舌存耻作穷途哭,自笑狂夫老更狂。我有新诗何处吟,风涛飒飒寒山阴。三年奔走空皮骨,长使英雄泪满襟。社稷苍生计必安,一谈一笑俗相看。祢衡直恐遭江夏,信有人间行路难。老去亲知见面稀,不堪游子芰荷衣。何人却忆穷愁日,寄谢悠悠世上儿[1]129-130。
这首集杜诗的诗句分别来自杜甫《小至》《寄栢学士林居》《奉待严大夫》《锦树行》《相逢歌赠严二别驾》《九日五首》《长沙送李十一》《释闷》《愁》《恨别》《吹笛》《宿府》《夜闻觱篥》《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寄韩谏议注》《至后》《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狂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呀鹘行》《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蜀相》《人日两篇》《题郑十八著作虔》《十二月一日》《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莫相疑行》等29 首诗歌,反映了身在狱中的宁调元对于国事、家事、己事的关切和牵挂,抒发了一种前路坎坷、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宁调元的集杜诗,借杜诗而为我所用,并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如同己出、浑然天成,足见其对杜诗理解之准、用工之深。
其三,化杜句。熟读杜诗的宁调元在其诗歌创作中,思致风发,含英咀华,经常化用杜甫的诗句,或移花接木,或点化翻新,以为我所用,生发新意,达到既传承杜诗精神,又增强己诗感染力的双重效果。
宁调元《从军行》曰:“奏凯歌声四面环,战衣犹剩血斓斑。甲兵合挽银河洗,不许楼兰近玉关。”[1]16其中“甲兵合挽银河洗”之句就化用了杜甫《洗兵马》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之诗意,表达了尽快伐贼平乱、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
宁调元《满江红•戊申二五初度》有“独立苍茫,共千里、月明今夕”[1]159之句,“独立苍茫”化用杜甫《乐游园歌》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之句,表达了宁调元在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对革命前途的担忧和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此外,《秋兴再叠前韵》中“万里飘蓬碎客心”[1]144句中的“飘蓬”化用杜甫《老病》中“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万里烽烟急暮笳”[1]145句中的“万里烽烟”化用杜甫《秋兴》“万里风烟接素秋”和“白帝城高急暮砧”之句,并将杜诗中的“风烟”巧妙改成“烽烟”,将杜诗中的“暮砧”巧妙改成“暮笳”,更加凸现了“二次革命”的景况和对“二次革命”失败的悲愤;《秋兴三叠前韵》中“落日孤城万柳斜”[1]145,化用杜甫《秋兴八首》“夔府孤城落日斜”,表达对“二次革命”失败的惆怅之情。
值得指出的是,宁调元化用杜诗,有时自己还明确标示出来,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如其在《至日诗七十什》的诗序中指出:“闻今日为至日也,因忆杜诗有‘冬至阳生春又回’之句,接续演之,得如干章。”[1]107说明此诗因杜诗之句而来。对于此诗中化用杜甫的诗句,宁调元也一一点明。如在“悠悠世上几千辈,衰老重闱托付谁”之句末,宁调元注明:“杜诗:寄谢悠悠世上儿 ”[1]108;在“冬至阳生春又回,年年为客杜陵悲”之句末,宁调元注明:“杜诗:年年至日长为客 ”[1]109;等等。
其四,用杜韵。宁调元喜爱杜诗,也常用杜诗的韵脚创作诗歌,既表现出对杜诗的推崇,也反映传承杜诗的意向。天宝十年(751),杜甫两次应试失败后,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希望能被皇上赏识,结果仅得了集贤院侍制候用的空名。次年(752),杜甫游西安东南曲江,作《曲江三章章五句》,独创每章五句的格式,抒发了仕途失意和抑郁情怀: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2]8。
对于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及其每章五句的格式,年少的宁调元很是喜欢,于是用其韵和格式作《山斋曲三首 ,用杜工部〈曲江曲〉韵》,以表达自己没找到出路的愁闷心情:
山斋夜静月轮高,鼾声隆隆作洪涛,梦游碧落入不毛。天公大骂且长笑,食粟食粟伤尔曹!//人心卑靡今非古,高尚之风委草莽,目击心伤事难数。日复月兮尽如斯,掌中翻覆云为雨。//居处儒林别一天,恶岁从不到砚田,长吟一曲乐无边。闲时烂煮黄梅酒,枕糟一醉一千年[1]18。
大历初年(766—767)年,时在夔州瀼水的杜甫创作了五言绝句《复愁十二首》,抒发对于当时国家战乱和自己颠沛流离无尽的苦愁之情。宁调元读此诗后极为感动,遂步其原韵作《复愁十二首用杜工部韵》:
晚日驼鸦背,微尘逐马蹄。吾行赋归去,凝望浣花溪。//久雨山斋静,苔深过客稀。垂杨青眼尽,空对泣牛衣。//霜信乡关急,枫林景若何?犊裈今便冷,双鬓客愁多。//浪游如梦里,高树鸟催归。闻道庭前竹,玲珑映竹扉。//买舟小如斗,烟波一钓竿。瑶琴焚不鼓,自觉赏音难。//蹂躏悲胡虏,烽烟起未休。何当抒片策,万里取封侯。//见说警严后,国维几不张。长缨何处请,壮志赴沙场。//大漠人烟外,阿谁赋出车!拊髀思定远,泪落感年华。//淡淡云迎阵,潇潇雨洗兵。妖氛何日靖,为筑受降城。//万卉经霜后,山河景物移。松阴余故垒,犹自叫黄鹂。//任意删诗草,消闲染墨花。迢迢鹏路远,愁思入秋赊。//梦稳情无限,吟成恨有余。休贻弹铗笑,独钓楚江鱼[1]7。
宁调元此诗,既像杜甫《复愁十二首》那样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也表明了自己赴沙场、平战乱的志向,因而在内容上有超越杜诗之处。
《前出塞九首》是杜甫的组诗作品,其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无尽的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政策。忧国忧民的宁调元对杜甫这组诗印象很深,1907年,他在长沙狱中步杜诗原韵作《前出塞歌九首,用草堂韵》:
烽烟连紫塞,胡马下热河。边月凉如水,漠丢秋似罗。时事方鞅掌,人材今几多。有怀卫社稷,胡不执干戈。//堂堂七尺躯,慷慨谁能欺。从军复从军,十五二十时。功名薄管敢,意气重袁丝。肩荷克房伯,手执先锋旗。//堂前椿复萱,堂下足与手。移此恩爱深,巩固河山久。一时生别离,别离亦何有。但祝铜山铜,铸我永难朽。//吾睎观世音,现大将军身。舍之向前去,毋为佛子嗔。刀山是道场,魔眷即天亲。行人重职守,闻者足酸辛。//我不习阴符,气勇冠三军。我不运奇谋,愿与人共闻。我持太阴弓,掀翻恶鸟群。区区平胡事,吾亦何功勋。//军威日以振,戎机日以长。吾睎丰太阁,入高丽为王。吾慕拿破仑,扩张旧土疆。一虎乳五儿,五儿庸何伤。//朝过兴安岭,暮驰乌拉山。长驱东胡雏,填平洋海间。一夫临前阵,万虏无生还。国威震寰宇,借问谁追攀。//茫茫海水飞,黯黯天日昏。俄法狐鼠窜,英日东西奔。夷平南北美,高筑凯旋城。苍天既已颓,黄祸何足论!//生沮东乡气,死空毛奇功。环球我领土,世界真大同。国仇澌灭尽,何论羌与戎。彼苍无时尽,皇汉无终穷[1]64。
从此诗的思想内容看,宁调元虽用杜甫《前出塞》韵脚,但创作出来的则是以新时代的词汇,宣传反对列强侵略和反清革命的适应时代主题的作品。
如前所述,1913 年9 月,在生命最后几天的时间里,宁调元仍“默诵杜少陵《秋兴》诗”,“因叠其韵和之”,一连吟成七言《秋兴》诗四组十六章,其中第四组云:
橙子初肥橘满林,武昌杨柳独森森。蓬蒿遍地横征骨,风雨漫天接晓阴。龙虎预知天子气,莼鲈忽起故园心。寒衣未到寒先到,凄绝城头一夜砧。//牍背题词字半斜,又凭弦柱问年华。忧时已愤同孤注,浮海何当借一槎。西晋风流余劫火,南人野哭怨寒笳。潘郎老去情丝减,谁与重栽一县花。//百战河山近夕晖,金陵王气亦湮微。千金今日求黥布,三字当年死岳飞。莽莽乾坤名士尽,潇潇风雨故人违。南冠相对无余事,饱食长眠转渐肥。//天气渐凉风打头,囚中经夏又经秋。云飞远岫原无意,蚁溃长堤自可愁。忧患那堪闻杜宇,网罗何况到沙鸥。楚江惊浪吴江雨,欲归不归何处舟(杜诗此韵为“州”,宁调元误记为“舟”)[1]146。
宁调元在这一组叠杜诗之韵而和之的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民主的愤怒,对“二次革命”失败的惋惜,对剥削民脂民膏军阀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命运、对民族前途的担忧。
宁调元步杜诗之韵作诗,不仅借以锻炼自己的诗笔,而且也是其崇杜、师杜的重要表现。
宁调元学习杜诗并不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或作文字逍遣,而是要通过师杜,吸取其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以为自己在诗坛“大建革命军之旗”服务。因此,在其诗歌创作中,除了利用集杜诗、用杜韵和化用杜诗句等方式运用杜诗之外,宁调元还注重继承和发扬杜诗的优良传统,从而形成了宁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鲜明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扬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杜甫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受杜诗影响,宁调元从小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民请命”[1]142。在其创办的革命刊物《洞庭波》《汉帜》上,宁调元先后发表《仇满横议》《三合会讨满清檄文》等一系列著名的反清革命檄文,历数清政府统治的暴政,阐述反清革命的理由,提出反清革命的主张,并驳斥改良派反对反清革命的谬论,号召全国民众拿起武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的言论,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其《感怀四首》就集中表达了其强烈的救国救民志向,其第二、三首曰:
国步艰难更百忧,年年夜起舞吴钩。东山丝竹娱功狗,南国衣冠笑沐猴。几个下民浑易虐,九重天子竟无愁。料知王气舂陵尽,到处狐鸣火一篝。//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复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剑奠金瓯。丈夫有志当如是,竖子诚难足与谋。愿播热潮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1]118。
前一首中,诗人面对国步艰难、下民易虐,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官僚贵族却依然丝竹买春、悠然无事的现实,感到忧心忡忡,恨不能亲操干戈、冒身锋刃去救国救民。他坚信遍地烽火即将燎原,卖国求荣、欺压人民的清政府必将被推翻。
后一首中,诗人指出,这10 年以来,在清朝的黑暗统治下,自己虽然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但并没有屈服和气馁,而是同其他革命者一样,紧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高唱自由和民主,组成革命团体,发誓要武装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解救苦难的神州大众。
由此可见,忧国忧民、救国救民是宁调元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使得其诗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点。
第二,继承和弘扬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杜诗以如实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而著称。在杜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下,生活在动乱频仍、灾难深重的清末的宁调元,在少年时代就写出了揭露社会现实的诗作《官吏行》。投身反清革命事业之后,他更是将继承和弘扬杜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揭露、抨击清末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大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在七绝二首《过金陵》中,他写道:
盗憎主人翻驻兵,鲸鲵枭獍满皇城。飘零一种王孙草,独向西风诉不平。战血殷红秋后磷,雨花台畔莫愁滨。两三千载兴亡梦,淮水干枯总有因[1]118-119。
诗中,宁调元揭露了曾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如今被满清统治者蹂躏的现实,感慨王朝的兴衰败亡的变迁就在转瞬之间;同时表明,反清革命已经开始,清朝的灭亡、金陵的重生已为期不远。
1910年3月,宁调元赴北京任《帝国日报》总编,其间为《议场谭屑》《我之言》《是是非非》等栏目撰写了大量议论时事政治的杂文。这些杂文,长短灵活,紧贴现实,笔锋犀利,幽默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犹如匕首和投枪,具有极强的战斗性、现实性和鼓动性,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因而“言论一时风靡”[3]646。
第三,继承和发扬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杜甫一生际遇坎坷、壮志难酬、生活艰辛,他的诗歌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表现出博大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从而形成了他自称的“沉郁顿挫”创作风格。所谓“沉郁”是指情感意蕴博大沉雄、深厚凝重,所谓“顿挫”则是指表达方式波澜起伏、低回反复。与杜甫一样,宁调元童年因父亲早逝而经历大起大落;投身革命后,历经磨难,又两度身陷牢狱。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追求,加之受“沉郁顿挫”的杜诗浸润,宁调元的诗歌创作也继承和发扬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907 年1 月,在长沙狱中的宁调元得知杨卓林被捕的消息,悲愤而作七律《狱中闻杨卓林被捕感赋》二首,其中第二首曰:
阴风瑟瑟逼人来,不合苍天降此材。故鬼漫疑新鬼大,前沤还续后沤来。八千子弟都星散,十万旌旗剩劫灰。失水蛟龙同一叹,驱胡何日重徘徊![1]40
该诗沉雄凝重、苍凉感慨,既为杨卓林与自己一样被捕而感慨悲痛,又为有朝一日与杨卓林再次并肩奋斗在反清革命的战场而热切期待。
1913 年7 月,在武昌狱中的宁调元回顾自己革命的历程,感慨万千,吟成《武昌狱中书感》四首,最后一首曰: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1]143。
全诗雄健苍凉、低回起伏、沉郁顿挫,深切感叹革命志士浴血奋战十数年,终于赶走了腐朽的清王朝这条“狼”,却又迎进了袁世凯这只“虎”,表达了对窃取胜利果实、扼杀民主共和的北洋军阀的愤慨,抒发了即使牺牲也要化作嫉恶如仇的厉鬼,继续与破坏民主共和的蟊贼作斗争的革命豪情;又借倚窗深情“凝睇”水光山色更加凄凉的祖国河山而自己却不能再为之奔走呼号的诉说,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眷恋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尽慨叹。宁诗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增强了其诗的感染力,令人沉醉感动、回味无穷。
还需要指出的是,杜甫人生坎坷困顿、穷困潦倒,因而常常涉笔秋的题材,借万物凋零的秋季来营造一种“悲秋”的环境,进而感叹人生之无常,感慨国事之艰难。其诗充满苍凉沉郁、悲壮激越的色彩,体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其《秋兴》《登高》就是这类题材中的名篇。受“悲秋”杜诗的影响,宁调元“以孟秋生,秉四方之金气,性最傲,志最刚,颜有秋色,心有秋气,言有秋声。一诗一词,必有秋意”而自称“秋士,亦号愁人”[3]383,因而也常常借“悲秋”来抒写忧国忧民、怀友思亲,充满悲凉激壮、凄怆缠绵的情感的诗歌,其诗题中有“秋”字的就有《秋怀》《秋夜》《秋感》《中秋》《秋怀四首》《秋夜次韵》《秋声》《秋怀用韵十首》《秋夜》《秋砧歌》《秋凉》《秋日闲咏》《秋日有感》《秋夜怀人诗三十什》《秋兴十章》《秋尽》《秋兴十什》《秋兴四叠》等29 题109 首,足见其对“秋”之意境的钟情和对“秋”之感情的深刻。“悲秋”的题材也正是形成杜诗和宁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来源和因素。
第四,继承和发扬杜诗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在师杜过程中,宁调元形成了自己诗作的艺术特色,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除了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在其爱情诗中师法杜诗“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4],他还继承、弘扬了杜诗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一是联章组诗表现方法。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杜诗常用联章组诗的方法,以克服单章诗歌尤其是律、绝句因体制短小难以铺叙史实和表达复杂情感之不足。其《羌村三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宁调元才华横溢、感情细腻,因而在诗歌创作上也常常运用杜诗的联章组诗方法,一题数首,甚至数十首,使自己情感的表达一泄千里、痛快淋漓。如《前出塞歌九首,用草堂韵》《秋兴十什》《吊秋竞雄女侠十首》《哭禹之谟烈士二十首》《哭杨卓林武士二十首》《秋夜怀人三十什》《愿诗四十什》《至日诗七十什》等,都是如此。据粗略统计,单篇宁诗仅133 首,仅占其诗篇总数的43%;而其联章组诗则占57%。联章组诗表现方法的运用,使宁调元绵绵复杂的激情表现得更为曲折丰满、淋漓尽致、真切动人。可以说,联章组诗是宁诗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二是诗题表现手法。杜甫善制长诗题,以增强诗题的叙事性。其《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正文仅40 字,而其题则长达68 字,详细交代了其作此诗之由来。类似的还有《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等。受杜诗的影响,宁调元也喜欢写长诗题,如《经诒书塾留别王氏柏樵、纡青、萧韩、小衡诸兄并序》《丙午冬日出亡,作于洞庭舟次》《江城子•端阳日,牧稀、荩生、约真、钝子携酒肴聚饮于此,赋此志影》《某君承见赠二诗,时将有远行也,因即次其韵以送之》《质仁赠菊花二本,得四绝句,即柬质仁,以为纪念》《郑君圭平见余畜阉鸡一,戏题五绝,次韵答之》《哀蝉见赠七绝四章索和,即次韵奉答》《前出塞歌九首,用草堂韵》《仲庄抄示〈春愁〉一章,遽触余痒,至为之叠和七次》《题〈神州日报〉周年纪念,次哀蝉韵》《文渠既为余次定〈朗吟诗卷〉,复惠题词,奉酬五章,即题〈纫秋兰集〉》《王君衍约作北郭昌华之游,同黄晦闻、李茗柯、蔡哲夫、潘致中即席次韵答哲夫》《摸鱼儿•送别牧稀,并柬荩生、钝子,用稼轩韵》等等。这些诗题,或介绍作诗的缘由,或点明作诗的时间和地点,或交代相关人物,或提示诗的用韵等,起到了增强诗题叙事功能的作用。它既有利于交代作诗的由来和背景,也有助于读者准确完整地解读诗歌内容。
三是诗序表现手法。为了增强诗作的叙事功能,杜诗常借诗序融入相关内容,如《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课伐木并序》《园官送菜并序》《种莴苣并序》等,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受杜诗的影响,宁调元在诗歌创作中也常用诗序的手法。据粗略统计,在宁调元的诗歌中有诗序的约34 篇,其中在标题中用“并序”或“有序”标出的明序5 篇、在标题中未标出的暗序29 篇,占310 余篇宁诗的10%以上,由此可见其对诗序的爱好和重视。例如,《唐守楩蹈江死,诗以哭之》的诗序曰:
丁未年七月十八日,实我同乡唐震礎投江之期也。唐君者醴陵人,从东瀛束装返国,历上海至南京,睹一切政治、实业之腐败如故也,学士、大夫之酣歌游嬉犹昔也,侦探、警察之骚扰不堪也,轮船、民舟之稽查备至也,喟然曰:不自由,毋宁死!黑雾屯天,荆榛塞地,可怜哉,亡国奴!水远山长,何处是托足地?英人之治印度,法国之待越南,岂若此其甚乎?吾其去此。买舟经黄石港,遂跃身出船舱投水死。越十有二日,噩耗达湖南,予闻而悼之:嗟乎!余比年来,一幅血涕向江流洒尽矣!兔死狐悲,常饮切肤之痛;卧薪尝胆,宁忘句践之仇?自失身陷□□罗网中,马角不生,乌头未白,匪特不能为人雪耻,而又穽之日暮途穷,人间何世,以此思哀哀可知矣。曹孟德之诗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江文通之赋曰: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余何不辰,偏逢此酷。爰感慨而赋之[5]。
此诗正文部分仅56 字,而诗序却长达297 字。诗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唐守楩的生平、蹈江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唐守楩蹈江一事的感触,为读者认识唐守楩、深刻理解此诗提供了充分的背景资料。此外,其《武昌狱中书感并序》的诗序,更是长达419 字。诗序简述了民国创建一年多来,由于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朝无百年长治之谋,在野存旦夕苟延之想”,以致出现“商不安业,农不归耕”的社会局面。他回顾了自己在“为民请命”道路上的坎坷曲折,表达了“生死何常,凭诸天命”、革命到底的决心。序与诗相互响应、相得益彰。
宁调元诗歌中的诗序,扩充了诗歌的内容,强化了诗歌的叙事和纪实功能,为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奋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宁调元是一位善于学习前人而又追求创新的革命诗人,他将杜诗的优良传统与反清革命、反袁革命的时代主题有机结合,有效地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宣传力,这也许就是宁诗的魅力经久不衰的奥秘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