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笑天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阶段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学科理论知识,并在后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熟练运用。将分层教学法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分层设计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及时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进手段。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架、能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依据具体的分层策略和小组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在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会下意识地忽略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育教学改革无法得到深化。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根据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数学学科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思想方法,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求知欲[1]。
分层教学可以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因为学生的发展特点会呈现出差异化现象,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统筹好数学教学结构,能确保难度不超过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在加强质量监控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分层教学的保障下,让学生学有所长。依据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教师可以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课上的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难点上。同时,分层教学活动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以便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此可以得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措施具有针对性,从而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
分层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者哈里斯提出,从“教学活动分团制”中提取主要的核心发展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并为其布置难度不一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国相关的教育专家逐渐将其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根据社会的人才建设需求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学分层意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展开,小学数学学科面向全体学生的精准分层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也成为影响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把程度相当的学生放置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和“学”。但是,在现实层面上教师要加强监督力度,因为当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之后,行为习惯会产生化学反应,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因材施教中融入以强带弱的教育理念,围绕影响分层教学的主要因素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发挥分层教学的教育优势[2]。
小学高年级数学处于衔接阶段,教师要通过分层教育管理抓好抓细教育常规。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个性化辅导,可以使得他们在学习态度上变得更加端正,学习内驱力变得更足,整个班级呈现出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做好学生分层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隐蔽性、动态性。科学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程度以及呈现出来的差异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隐蔽性,对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切勿自负和骄傲;对掌握程度较弱的学生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实施下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价值,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所以在班级中会出现明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遵循动态性的发展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方法上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动态学习标准。
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化、资源均衡化,在各班级内教师无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和授课,只能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根据这种教育现状,为了打破义务教育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层。由于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层可以根据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在学习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的发展趋势,并据此为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需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使得分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进而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做好教学内容分层,第一步是教导学生理解常规方法,也就是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然后分别计算出圆柱底面积和侧面积的具体数值。第二步是为学生准备一个圆柱或者是一个圆锥形的实物图,让学生回忆相关的面积计算方式,独立自主思考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提问:“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曲面图形,我们可以把它与什么图形联系在一起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曲面图形是圆的一部分,可以借助角度计算出具体的面积数值。第三步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教学内容的分层策略。对于一些掌握程度较弱的学生,引导他们反复记忆圆柱和圆锥的面积计算方式;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图形,也就是不借助实物图来计算出相关的面积。教学内容的分层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
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真实反映物质变化的过程。鉴于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建构性和过程性三重特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基础上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一是努力提炼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维。二是在数学知识中聚焦数学思维。在此基调下,教师分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的构建。三是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或者思维导图等方式检验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顺着已知的题目信息建立完整的解题步骤;对思维能力较活跃的学生来说,可以着重从多个角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就是在固定解题模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采用逆向推理等解题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程度,着重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首先,在五分钟的导学时间内,教师为学生介绍列举法的相关要点。如“某小学要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四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教师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时间结束后要求两位同学上黑板用列举法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对于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思考。因为举办足球赛需要两两对决,学生将大致的情况列举出来。最后,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筛选出合适的组队方法。这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应用题中列举法的核心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在解题过程中做到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由此可以看出分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做好分层教学,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贯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就是在最终的评价系统中融入教学分层教育理念,以便加强衔接研究,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数学学习关键期。在回顾与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段目标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言语和行为上的激励,而不是以最终的测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将学生归为统一学习水平的评价方式,严重违背了科学教学分层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在评价环节中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积极采取以强带弱的教学方式。通过分层评价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参与度,在他们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并且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分享观点的时候,对于分层次评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创新式的评价系统对自己带来的客观性变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互动性。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5 和2 的倍数特征。在导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依次列出1 ~100,然后使用圆圈标记出2 的倍数,使用三角形标记出5 的倍数。然后自主思考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带领学生归纳5 的倍数的相关特征:从圈画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位数都是0或者5。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出2 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准确率。同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心思敏感的同学应采取激励的方式,对容易骄傲自负的同学要采用适当的“敲打”的方式。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分层评价系统可以完美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及国家制定的教育标准,同时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积极创新。依据教材要求和教学大纲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跟上教学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中,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