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卫华
学生为什么习作?其实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与人分享”。2022 年版课标第二学段习作目标指出,“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第三学段习作目标再次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样的目标定位,明确了习作的“分享”属性。
纵观教材,为分享而习作,在单元习作编写中,也已经充分体现并被格外强调。“分享”,已然成为教材单元习作编排的重要理念和鲜明特点。习作教学,应当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改变传统习作教学的模式,重构基于“分享”的习作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定位准确、恰当。然而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却是常有的事情。以四年级上册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例,学生习作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把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成了一篇个人游记。写游记,当然以“我”为中心;而推荐一个好地方,却应以“你”为中心。
这个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这样的:
1.能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介绍时,能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具体,并且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愿意分享自己的习作,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这样的目标表述并无不妥,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可操作性不强。基于“分享”,可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
1.能够明确推荐对象,用第二人称分享自己喜欢的地方。
2.能够按一定顺序把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介绍清楚,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看看是否能吸引他,并请他提出修改意见。
显然,这样的目标要求指向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能更好地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记一次游戏”。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比较深刻的游戏体验,老师在习作之前和学生玩了一个纸杯糖果的“魔法”游戏:随便你把糖果藏在哪个纸杯下面,老师都能用“魔法”手指准确无误地找出来。这个游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对老师的“魔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又百思不得其解。
有了这样的游戏体验之后,基于“分享”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习作呢?
1.这个游戏你打算分享给谁?——明确读者对象。
学生习作时,往往不清楚自己写的这篇习作的读者是谁。这么好玩的游戏,你难道不想分享给你的爸爸妈妈吗?难道不想分享给其他班的同学吗?难道不想分享给虽然没见过面却可能喜欢你欣赏你的读者吗?当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谁而写的时候,认识到写这篇习作原来这么有意义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感到自豪,并愿意为此而努力。
2.这个游戏的读者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为读者而习作。
记一次游戏,可写的内容有很多,关于这次游戏写什么内容读者会更感兴趣,这就是应该着重写好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从作者的身份转换成读者的身份,揣摩一下读者对于这次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最后梳理出一张“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清单”:
(1)你们玩的这个游戏,叫什么?
(2)这个游戏怎么玩?能介绍一下吗?
(3)为了识破老师的“魔法”,你们是怎么做的?
(4)玩游戏时的心情怎样?
通过读者问题清单的梳理,学生对这次习作应该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明确以下习作要求:
游戏前:简要交代,介绍玩法,吸引读者。
游戏中:把游戏步骤交代清楚,重点描写当时的活动场面,把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观众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自己的心情写清楚。
游戏后:总结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怎样使你的习作与众不同呢?——吸引读者有技巧。
怎样避免习作千篇一律?教给学生一些习作技巧是必要的。本单元课文《陀螺》,作者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心情变化的,怎样通过对陀螺的侧面描写烘托心情的,怎样适度夸张把小事写大,使语言幽默风趣,都是很好的习作技巧,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积极运用。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怎样使你的“眼睛”更加吸引读者?在学生写好习作草稿之后,来一场拟题的头脑风暴,各种有趣的题目纷纷出现在黑板上:这个游戏真刺激、“魔法”手指变变变、老师真的有魔法吗、百思不得其解、我要学魔法……
当然,习作技巧远不止这些,但不管何种技巧的指导运用,都应为“更好地分享”服务。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有时排斥写论文写总结,可是发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推文却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因为体验感不同。微信朋友圈一发,立即获得众多圈友点赞;公众号推文一发,阅读量蹭蹭上涨。这就是分享之后的愉悦感、成就感。
同理,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习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表或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获得很多点赞,甚至收获一批自己的“粉丝”,这种分享的快感,又怎能不令学生怦然心动呢?因此,改变传统习作评价方式,基于“分享”重构习作评价,为学生的习作赋能,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1.基于“分享”,让学生习作被看见。
基于“分享”的习作评价,重构一个更加开放的评价平台,从教师扩展到学生,然后进一步扩展到家长微信群、教师朋友圈、班级公众号。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渠道的评价平台,让学生的习作拥有了更多的阅读者,收获更多的即时评价与正向反馈,必然会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为学生习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学生在以这样的方式用心完成一篇习作时,他还会觉得习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吗?
2.基于“分享”,让习作评价有温度。
基于“分享”的习作评价,教师是学生习作最重要的读者,也应该是最忠实的“粉丝”。教师批改习作时,应该降低身姿,以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平等的对话来评价学生的习作,即便是指出习作中的不足,也应以商量的语气、建议的口吻。下面摘录的是笔者批改习作《我和___过一天》的评价语。当学生打开习作本,读到这样有温度的评语,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以这种方式进入想象的故事,好巧妙哦,你真会想!
哇,好真实的场景。读着你的习作,我好像也身临其境了!
哈哈,你也成神了!明天上学你是不是也踩着一朵筋斗云来学校呢?
你这想象真是天马行空啊,点一个大大的赞!
你想象的情节很神奇,就感觉有点不太像女娲,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除了写评语,还可以创新评价方式。比如,模仿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互动方式,用“点赞”“转发”“收藏”“打赏”来代替传统的等级评价,评价者也不仅限于教师,同伴、家长,乃至陌生读者,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多元化评价,更加有温度,学生更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