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汉学发展述略

2022-12-31 06:24罗志春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汉学家汉学罗兰

罗志春,李 昂

(1.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2.罗兰大学 人文学院,布达佩斯 1008)

一、前言

匈牙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与奥地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接壤,地理位置重要。自东欧剧变后,匈牙利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东欧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政府“一带一路”的实施,匈牙利谋势而生“向东方开放”的策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交流不断扩展和深化。匈牙利的汉学萌芽于19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匈建交,匈牙利汉学进入一个新时期,涌现了一批在文学、语言、宗教、政治、经济、艺术、民族、历史等领域颇有建树的汉学家。汉学家队伍的建设,刊物的设立,机构或协会的成立都体现出匈牙利的汉学研究一直都在积极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以预期,“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会为匈牙利汉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并有望成为欧洲新的汉学研究重镇。

二、匈牙利汉学初步确立

1923年成立的罗兰大学东亚学院是匈牙利汉学家成长的摇篮,汇集和培养了Ligeti Lajos(李盖蒂)、Csongor Barnabás(陈国)、Galla Endre(高恩德)、Tökei Ferenc(杜克义)、Pál Miklós(米白)等大量杰出汉学家,这些专家都是匈牙利汉语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

李盖蒂(1902-1987),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是罗兰大学东亚学院的第一个汉学家,时任远东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他不仅精通汉学,对蒙学和满学也有造诣,致力于阿尔泰语、蒙古语、突厥语、满一通古斯语言、八思巴文研究,曾于1928-1931年在蒙古国和北满蒙古地区开展研究和调查工作。1947年,他创建了《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并且从创刊起至1976年一直担任该刊物的主编。另外他还创办了《匈牙利东方文库》,曾先后编辑出版了《乔玛小文库》丛书等。

在藏学方面,李盖蒂继承和发展了乔玛开创的匈牙利藏学研究事业,至今依然影响着后人的研究。他致力于整理、翻译和研究古代蒙古文文献,先后出版了《蒙古文〈甘珠尔〉译本目录》《〈萨迦格言〉中古蒙古文译本研究》《〈蒙古秘史〉匈牙利文译注本》《〈蒙古秘史〉拉丁字转写本》和主持出版了《中古蒙古语文献丛书》等。在古代史方面,包括吐蕃时期的历史,于阗历史,以及公元9世纪中叶河西走廊的历史等,李盖蒂同乌瑞、东方学家卡洛利·泽格革迪(Károly Czeglédy,1914-1996)、伊朗学家雅诺斯·哈尔玛塔(János Harmatta,1917-2004)等人一道,对敦煌、吐鲁番、楼兰古城等地出土的藏文文献作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不少著述[1]。

李盖蒂以卓越的领导能力栽培了一个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包括主攻藏学与蒙古学的András Róna-Tas(罗纳塔斯,1931-)、藏学权威乌瑞(Uray Géza,1921-1991)、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中原和蛮族关系的Ildikó Ecsedy(艾塞迪,1938-2004)等,在20世纪的西方内亚研究中一直占据着显要的地位。他们的成果主要发表在李盖蒂领衔创办的学术刊物《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Acta Orientalia)上,这些研究均充分显示出这支研究队伍深厚的语言学和文献学知识,并在以后的学术发展中建立起各自的研究重心,同时又能以李盖蒂的研究为出发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这个学术团体成为欧洲东方学领域的一股中坚力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匈牙利汉学的繁荣发展

1949年中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末五位匈牙利留学生抵达北京,成为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学员,其中便有曾为毛主席、周总理、贺龙等老一代领导人当过匈语翻译的Józsa Sándor(尤山度,1927-)。他专修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罗兰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近现代诗歌和现代汉语等课程,执教30余年,1988-199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匈牙利语。他在博士论文《中国和奥匈帝国》中深入研究了奥匈帝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视角独特,即便在国内也非常少见。而他与同事Galla Ender(高恩德)合作编写的四册《汉语课本》长期作为罗兰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使用,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盖蒂担任罗兰大学东亚系主任后,第一位真正学习中文专业的汉学家便是陈国(1923-2018),1947年获中国语文学博士学位,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汉语研究与教学专家。他翻译的《西游记》《西游记补》《水浒传》两部中国古典名著曾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匈牙利读者。他还将白居易、李白、杜甫的大量诗作译成匈文,如《白居易诗选》(1952),《李白诗选》(1962),《中国古典诗歌选》(与杜克义合著,1967)等。在汉语言研究方面,陈国广受好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阿尔泰和汉藏语系的语言是如何反映中古汉语的音韵情况方面,如他在《敦煌藏文译写的若干汉语文本》中对一些敦煌藏文译本进行了极其细致的研究,提出应从《切韵》的语音系统出发分析《千字文》《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汉藏对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罗常培的唐五代方言系统分析提出了一些修订意见[2]。他分析了来自敦煌的各种婆罗米文和藏文文本中的含有中古汉语否定词的写本,以推测这些词在中古汉语白话中的准确发音形式[3]。他还利用婆罗米字母转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本探讨晚唐西北汉语方言中已经存在的轻音,认为晚唐某些西北方言轻音字的元音在一些情况下比起有完整语调的元音要读得短一些,低一些,或者松一些[4]。

李盖蒂的另一位高足Tökei Ferenc(杜克义,1930-2000),1949年就读于罗兰大学哲学院,同时学习藏语和汉语课程。在李盖蒂教授的指导下,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史和哲学研究,并以《秦朝土地所有制关系》为题取得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罗兰大学,东亚艺术博物馆,欧洲出版局,匈牙利科学院。杜克义在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论方面,如撰写了《中国文学史简编》(与米白合著),《中国文学概略》,《中国3-4世纪的文学理论———刘勰的诗歌理论研究》等。在古代文论方面,杜克义通过《中国悲歌的起源———屈原及其时代》一书,对悲歌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创造性地提出《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悲歌作品,介于史诗和抒情诗之间,标志着一种新诗体的诞生。

作为匈牙利影响最为深远的翻译家,杜克义绝大部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翻译都收录在《中国古代哲学———一部原始资料集》中。此书是匈牙利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杜克义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匈牙利翻译者,他的儒释道译作都一版再版,在匈牙利流传甚广。除此之外,还翻译了《窦娥冤》《聊斋志异》《西厢记》,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等名著。

高恩德(1928-2008)1950年在华学习汉语,1955年北大毕业后在匈牙利驻北京大使馆工作,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罗兰大学东亚系任教。高恩德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一生著述颇丰,翻译出版了《中国新小说选》《现代中国诗选》《鲁迅杂文选》《鲁迅短篇小说选》《鲁迅杂文集》《鲁迅文学批评集》等,撰写和出版了《鲁迅传》《现代中国诗歌》《鲁迅:文学、革命、社会》《鲁迅与东欧新文学》《匈牙利文学在中国》等著作。他深入探讨了裴多菲在中国的接受史,同时积极地向匈牙利人民介绍匈牙利研究鲁迅著作的权威。可以说,高恩德是匈牙利从事鲁迅作品研究和推广的第一人。

匈牙利唯一研究中国戏曲的汉学家、翻译家Kalmár éva(姑兰,1938-),1956-1963年间在北大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姑兰最感兴趣的是戏曲,1978年翻译出版了《元杂剧三篇》,积极介绍中国戏剧。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匈牙利的欧洲出版社担任东方文学编辑室主编,其间推出最多的就是中国作品,编辑出版了《道德经》《西游记》《孽海花》《老残游记》等古典作品,及老舍、鲁迅、林语堂等作家的现当代作品,是中国作品在匈牙利推广的重要幕后推手。姑兰也参与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中国戏剧与匈牙利舞台》《中国古代科考制度》等;参与翻译了《20世纪中国小说选》《山东汉画像石汇编》《中国孤本年画集萃》等;独自翻译了《西游记》《道德经》《酒国》《京剧百部名剧故事》等作品。由于为中国图书在匈牙利的翻译和出版做出了特殊贡献,姑兰于2018年获得第12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从出版社退休后,姑兰在罗兰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戏曲与元杂剧》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姑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不少青年学生对中国的研究兴趣,宗博莉·克拉拉便是其中一位。

Klára Zombory(宗博莉·克拉拉)师从姑兰,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学。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当代文学翻译上。她将莫言、苏童、余华等多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匈牙利语,是第一位将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翻译并引入匈牙利的翻译家。2015年,由于在中匈文学翻译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克拉拉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2016年,克拉拉当选为匈中友好协会主席,在她的推动下,首届中东欧国家———中国文学论坛成功举办,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学交流的盛事。

Huba Bartos(包甫博),语言学家、汉学家,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罗兰大学(英文与中文专业);2000年取得罗兰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汉语句法和语义学、语法理论、匈牙利语词法、句法及语义问题;2003年至2006年任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副主任,2013年至2015年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目前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的编辑委员之一。包甫博教授从2011年开始关注中东欧的汉语研究及其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贡献,并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通过考察20世纪末以前中东欧地区,包括德国、俄罗斯、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对汉语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位现代语言学家,他指出中东欧汉语的研究不仅对汉语言本体研究有独特的贡献,而且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除了自身投入大量时间在汉学研究上,包甫博教授近二十年来还指导中匈学生完成汉语研究的博士论文,培养了大批汉学青年人才。

Hamar Imre(郝清新)是匈牙利汉传佛教领域的权威,1992年获罗兰大学藏语和汉语硕士学位,1997年获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罗兰大学东亚系(即现在的中文系)系主任,并担任远东学院院长、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兰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罗兰大学副校长。其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及其古代注释方法,著有《中国佛教史》《佛出现在世界上》《澄观的生涯及思想》《唐代的宗教领袖澄观》等,主编《反思之镜———华严宗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在郝清新领导下,历时5年的《汉匈词典》和《匈汉词典》亦已完成。该项目受到了匈牙利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了政府1.5亿福林的资助。《汉匈词典》收词规模在匈牙利,乃至中东欧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词典出版后,匈牙利总理Orbán Viktor(欧尔班·维克托)将之作为“国礼”赠送给李克强总理,获赠这份“礼物”后,李克强总理评价说,中国———中东欧交流最关键的基础在民意,民意的基础在于沟通,而沟通的桥梁就是语言[5]。

郝清新教授在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一经建成,2007年便率先在中学布点开设汉语课,任课老师均由孔子学院派送。经过10年的发展,2016年汉语在匈牙利由可选的二外提升为一外。在部分高中学校,汉语可作为毕业考试科目参加匈牙利教育部认可的官方汉语考试。在郝清新教授领衔的团队的努力下,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蓬勃发展,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五度获得优秀孔子学院,郝清新教授个人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匈牙利青年汉学家群体

从18世纪以来,匈牙利汉学家人才辈出,如今青年一代汉学家不再囿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是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活动,且汉学研究的领域有继承,亦有发展,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语言、宗教、法制、医学、跨文化交际等,可谓百花齐放。

Salát Gergely(绍莱特)博士现任帕兹玛尼·彼得天主教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学与政治学院的院长,当代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匈牙利外事学院的研究者和罗兰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至1996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学习,1996年至2001年在罗兰大学文学院东亚系汉语专业获得本科文凭,2006年以《古代中国秦朝刑法》为题的论文获得最佳博士论文。绍莱特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政治和对外关系,同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主编了11本相关书籍,发表了40多篇学术性文章,撰写了50多个书评,60多篇弘扬中国文化的文章。

Gábor Kósa(康高博)博士2006年获得罗兰大学博士学位。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的道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的文本和教义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 《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相遇和交流》(2019),《纯粹和非纯粹的宗教概念》(2019),《中国古代的哲学家》(2014)等,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的宗教、哲学相关典籍。

在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叶秋月的博士论文《汉语匈牙利语音系对比和汉语语音教学》可以说是匈牙利汉学史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第一次对汉语和匈牙利语音系做了全面深入的对比[6]。叶秋月博士的中国背景和中西合璧的学术渊源,使她成为罗兰大学与中国交流合作的使者,也因此担任罗兰大学中国事务主任,负责大学与中国的各种交换合作互访工作。在叶秋月博士的领衔下,匈牙利汉语教学研究队伍加入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从而使其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欧洲乃至世界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除此以外,匈牙利汉学家新群体还有在汉传佛教领域颇有建树的Pap Melinda(梅琳达)博士,2011年以天台宗湛然大师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罗兰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对天台宗的教义、文本、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等持续展开了研究;就职于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P. Szábo Sándor(贝山)教授,翻译了《孝经》《二十四孝》《三字经》等多部古代典籍;Kádár Zoltán Dániel(唐佐力)教授将西方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礼貌语研究是汉学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这些青年汉学家积极阐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理解,在中匈两国之间的政治、文化、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匈牙利汉学发展的特征

(一)汉学起步紧密联系文化寻根活动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匈牙利一部分学者持有匈牙利人来自东方的观点,于是兴起一股前往亚洲寻根的热潮,形成了东方学研究的一股强盛的内驱力。在东方探索队伍中,最为著名的学者便是Sándor krösi Csoma(乔玛,1784-1842),从19世纪中叶起一直在努力寻找匈牙利文化的根源,这一寻根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牙利汉学的发展。进入20世纪,乌瑞、李盖蒂等汉学家作为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先后进入中国开始寻根之旅,并带回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献资料和文物,这些开创性的学术探索既巩固了前人的研究,又为后来匈牙利汉学研究群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两国建交后,匈牙利的汉学不仅仅停留在自身文化溯源上,也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加之20世纪50年代间两国互换的留学生,如杜克义、陈国、尤山度、高恩德、米白、艾之迪和姑兰等人,学成回国。这批青年学生精通两国语言和文化,开始大量翻译和研究中国作品,进一步促进了汉学在匈牙利的发展。

(二)汉学发展有赖于开放包容的心态

因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来自亚洲,匈牙利民族有着深厚的东方情结,在这种民族心理的驱动下,匈牙利汉学发展历程总体上都体现出了匈牙利对世界的开放包容,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兴趣和主动接受。无论是在东亚探险考察,还是对民俗民情、民族心理的阐释,都体现了匈牙利在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对优秀的中国文化采取的开放、包容、主动汲取的积极姿态。

随着匈牙利汉学家队伍的逐步形成,匈牙利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活动也得到明显拓展,选题更加广泛。汉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典籍、中国哲学、现当代作品等,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接受方式、渠道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近年来,匈牙利对汉学的研究普遍升温,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青年研究群体的国际交流、互动日益活跃,语言、社会、文学、历史等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多元。而自2006年以来开办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到2019年建成的第5个孔子学院,政府主导互设的国家文化中心,以及高校建设的研究中心等都为匈牙利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搭建了信息平台,体现了匈牙利政府与人民对中国文化接受的主动性和多元化特征。

(三)汉学影响辐射到周边国家的范围

由于几代匈牙利汉学家的不懈努力,从汉语基础教学的建设,到教学管理、教师培养、教材编写,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匈牙利的汉语教学和研究正在成为中东欧的中心,并以此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2013年,国家汉办和罗兰大学签署《孔子学院总部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关于合作设立中东欧汉语教师培训中心的协议》,通过开展汉语教师的培训支持并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2014年,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了“中东欧汉语教师培训中心”,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培训本土汉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区域性机构,服务范围辐射了中东欧16个国家,每年举办2-3次汉语教师培训,每次为期一周,已为16国培训本土汉语教师超过300人次。2015年,佩奇大学开设了中医孔子学院,为匈牙利人辐射了一个重要的学习中医的阵地[7]。2017年,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和欧洲汉语教学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欧洲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对推动欧洲汉语教育意义重大,促进了欧洲各国在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匈牙利政府将大力支持汉语教育在匈牙利的发展,也希望成为在欧洲推广汉语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的需要。

(四)汉学繁荣促进各类平台的建设

目前匈牙利的汉学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形势,已形成以高校汉学系、汉语专业、研究机构为主,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匈中双语学校为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传播阵地的立体格局。2006年罗兰大学成立孔子学院,随后中匈合作建成塞格德大学、米什科尔茨大学、佩奇大学、德不布勒森大学共5所孔院,从而形成以首都布达佩斯为中心,辐射北部、东部、南部的战略布局。2009年,匈牙利第一个汉学家协会在罗兰大学东亚学院成立,大会草拟了相关的章程和工作任务,选举了一名名誉主席和四名执行主席,拟定每年定期举办名为“孔子学院汉学家研讨会”的学术会议,并将会议成果集结出版。2016年,在郝清新教授的倡议下,海外首个专门研究“一带一路”的机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罗兰大学成立。该中心的研究涉及中文系、阿拉伯语系、土耳其语系和蒙古语系,与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密切相关,积极响应了中国政府的号召,为匈牙利汉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围广、水平高的平台。

六、对匈牙利汉学发展的展望

对匈牙利汉学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是为了认识当下,开拓未来。2015年,中匈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2017年,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愿意继续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2019年,中匈主持召开“一带一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一致提出双方将继续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两国政府间的这些举措为双边合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这种双边关系的新趋势与新格局,为我们回溯匈牙利汉学发展史,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匈牙利的汉学发展,中匈双方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视野,让这一国际传统事业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使得匈牙利引领中东欧的汉学发展。

猜你喜欢
汉学家汉学罗兰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汉学家访问蒲松龄纪念馆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致罗曼·罗兰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海外汉学家影廊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