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曹津源
丝瓜“转型”随想
阿 果
春日里点下几粒丝瓜籽,也就一把草木灰的交情,七八天后,丝瓜就冒出了小板斧似的子叶。不几天,嫩叶也出来了,丝瓜柔嫩的藤蔓就从篱笆脚跟布局,一步一韵,往上,爬。既有平铺直叙,又纵横开阖,还不时咏叹几朵耀目的黄花。花谢了结瓜。到夏天,绿的藤,黄的花,已是满当当一架。然而仍有变化,某天它刺溜一下,从柳梢上,晃荡下几条肥嘟嘟的丝瓜,起伏跌宕,它还是一篇未定稿。
丝瓜,就这么在院子前,洋洋洒洒,谋成立体生动的背景,眼前的三间瓦房,倒成了它的陪衬。不过,我父母对这一架漂亮的丝瓜颇不以为然,他们觉得,丝瓜种来就是为了吃,这可是夏天的恩赐。
一家人都爱吃丝瓜。将丝瓜刨皮切片,少许油盐清炒,吃起来糯软清美,还有股幽净的甘甜。有时候早饭,我母亲就做丝瓜泡饭。丝瓜煸炒后,多放点水,往锅里拨些隔夜的冷饭,滚一滚盛起就能吃。一碗丝瓜泡饭呼噜扒下,齿颊久久噙香。
还能怎么吃?丝瓜炒蛋、炒虾皮、炒笋干,爽嫩清火,都是可亲的家常小菜。瓜瓞绵绵,从夏吃到秋,唾手可得的好滋味。
痴痴的,想起小时候吃的小鱼煮丝瓜。江南夏天,雨季绵长,村口的小溪水猛涨。歇工在家的爷爷没事做,会拿个网去逮鱼。肉莫郎,参条,土步,鲫鱼,有时候还能逮到些青虾。回家再摘几条丝瓜,就可以做小鱼煮丝瓜了。这些小鱼小虾,都是顶尖鲜的物什,清洗干净,油里略微煎一下,再下切成滚刀块的丝瓜,水放宽宽的,滚上两分钟后,丢一把葱花盛起。一大汤碗的小鱼煮丝瓜,双鲜合璧,滋浓甘美,我们总会吃个底朝天。
小鱼煮丝瓜,堪称是当季的农家美食。齐白石就曾画过四条还带着瓜花和藤蔓的丝瓜,和几条活泼蹦跳的小鱼,以浓墨画篮子,用淡墨勾远景的鱼碟,碟子中跃起的三条小鱼将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笔简意深。而所题“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更是一语点睛。
前几天朋友请客,在一家酒店,也点了丝瓜,但它“转型”“升档”了——火腿、笋尖、鸡脯肉和香菇切细,用调料拌和成馅,嵌入切成寸段的丝瓜中,先蒸,后勾薄芡。大大的白瓷盘盛来,优雅富态。新奇地夹了一筷尝尝,哪知丝瓜的清灵尽失,味蕾在诸多浓稠的滋味中,彻底迷失了方向。遂觉得,新富乍贵、矫揉造作的出场未必是好事,有时,保持朴素清纯的面貌,来得更加亲和怡人。人和食物莫不相同。
(选自《扬子晚报》)
赏 析
一、议论点亮“豹尾”。古代文论中的“豹尾”比喻文章结尾坚劲有力,意蕴隽永,升华文旨。文章结尾由物到人发议论:“新富乍贵、矫揉造作的出场未必是好事。”接着从反面说,“有时,保持朴素清纯的面貌,来得更加亲和怡人”;然后从正面劝导人们面对“转型”“提升”之类改变命运的机会,要保持朴素清纯之本色,切莫矫揉造作,大肆包装,雕琢过度,乃至“彻底迷失了方向”,走向歧路。如此“舌尖哲理”,启发人们走好人生的“转型”道、“提升”路。
二、铺垫充实“猪肚”。议论点亮“豹尾”之前,必须层层铺垫,充实“猪肚”。文章记叙部分进行了四次铺垫:第一第二段盛赞丝瓜活泼旺盛的生命力;三四两段略述几种丝瓜吃法,其特点是制作简单随意,使人“齿颊久久噙香”;五六两段,详写“小鱼煮丝瓜”,赞其“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第七段叙述酒店里丝瓜“优雅富态”的时新吃法,但得到的味觉却是“清灵尽失”。这些叙写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正是这些娓娓道来的层层铺垫充实了“猪肚”,使“豹尾”的议论水到渠成,令人深思。
游夫子庙四叹
张宸睿
南京夫子庙者,孔夫子纪念地也。
大门朝南,雄厚宽阔气势磅礴,矗立在秦淮河边。门楣上雕刻有花纹,古色古香。入门,便见一屏风,屏上皆是文言雅句,皆为各方名士所题。
前庭,孔子十二弟子像肃穆相对,有礼有节。细观之,有子路、颜回、曾皙……或蹙眉或微笑或严肃,神态各异,惟妙惟肖。遥想千年之前,孔子坐于堂上,传道讲学,众弟子侍坐于前,聆听教诲,如沐春风……好一幅尊师重教的美好画面。然而,游客步履匆匆,似乎不愿驻足,即使有停下脚步的,也是“咔嚓”一下打卡而已。我喟叹:他们为何而来呢?
进入前殿,头顶上红条垂挂,上面写满“家和万事兴”“马到功成”“学有所成”之类的祝福语。殿中央挤着一堆人,急切地喊着什么,隐隐约约听见“师傅,88元,写一条……”哦,原来是花钱请愿,我眉头微皱,走向不怎么拥挤的墙壁前。四面墙壁上,刻满文字,叙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一位老爷爷,抬着眼镜框,读得津津有味,我不禁凑近,跟着他细读起来。
继续前行,来到中庭。哇!人头涌动,争先恐后,人声鼎沸。“敲鼎在这边,一次50元!”“放莲花灯,一只30元!”“点烛,一支20元”……我喟叹:这是充满先贤文化的孔子庙,还是熙熙攘攘的商贸城?
来到后殿,巨大的圣贤像映入眼帘——夫子站立,双手抱拳,目色柔和,笑意盈盈。我看不见游客的尊崇模样,看到的只是抢得与圣贤“同框”的各种“时髦”姿势。一阵“咔嚓”后,喧闹声散去,只剩我凝神注目,肃然致礼。
行至最后,见一个口吐清水的兔子石雕。人们蜂拥而上,洗手洗脸,高声大叫着“圣水——”“仙气——”“财源——”……求安祈福本可理解,但如此疯狂的争抢之态和喧闹声浪,令人摇头喟叹。
走出大门,街道上竟然比庙内安静几分。回望庙门,我心生惆怅,一声喟叹:朝圣之所,已是私利泛滥物欲膨胀的“俗地”。清净心根吧,还圣人以圣洁之境!
点 评
作者移步换景,叙写游客在前庭、前殿、中庭、后殿直至兔子石雕处对先贤的不敬,并以此为铺垫,亮出“惆怅”“喟叹”之“豹尾”,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