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医著《仙传外科集验方》辨治耳鼻喉疾病探析

2022-12-31 02:49傅韩瑶杨淑荣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诸药赵氏栀子

★ 傅韩瑶 杨淑荣 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仙传外科集验方》为元代杨清叟撰,元末明初旴江医家赵宜真所集。赵宜真(?—1382年),字原阳,号原阳子,江西安福县人,曾在南昌修道行医[1]。赵宜真博览群书,采纳各家所长,将平日所集前人之方汇聚成帙。他汲取了《太平圣惠方》《疮疡经验全书》和《外科精要》等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收集了民间痈疽疮疡、内科、妇科、五官科等的单方和验方,涉及范围较广泛,内容丰富,博采众长,不少方剂和治法为后世外科沿用[2]。其中关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独具特色,用药精炼,注重“廉、简、便”,内外并治,效验甚佳。以下仅对书中耳鼻咽喉疾病的特色辨治略作探析。

1 耳病辨治

赵氏善用外治法治疗耳部疾病,书中未涉及耳病的内治法,其典型的外治法分为吹药法和塞药法两类。

1.1 吹药法治疗耳内流脓、血出

赵氏辨治耳中出脓或出黄水常湿润者,药选:黄丹3 g(炒),赤芍7 g,凌霄花7 g,研成细末,吹药入耳中,若脓水未见消退,再加白矾3 g、胭脂1 g、五倍子7 g(焙),研磨均匀吹入耳中,急干[3]。并认为耳出黄脓多责于肝胆,因风湿热邪传化入里,引动肝火,或湿热内蕴,壅滞肝胆,上蒸耳窍,进而蚀腐鼓膜,成脓化腐,热盛则脓稠黄。故取赤芍、凌霄花、白矾,皆入于肝经,性寒,善清肝胆之火。且赤芍、凌霄花性散,可破瘀通络止痛;五倍子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可收涩敛疮。三药同用,使收涩而不留瘀恋邪。黄丹外用拔毒生肌,全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处方用药精简,随症加减,疗效明显。治耳中血出者,取龙骨为末或白矾、麝香为末吹之。龙骨吹耳,能干结血道免衄;白矾吹耳,性走窜截血。赵氏选用的吹药法有清热除湿、解毒消肿、祛腐生肌之功,体现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操作简便,见效迅速。

1.2 塞药法治疗耳聋

对耳聋不闻声时久者,赵氏选用磁石一豆大(约1.5 g)、麝香一字(约0.3 g)、驼鹤油,药物裹于新绵中塞于患耳中,口中衔少生铁,自觉耳内闻风雨声即可,须反复作三五次[3]。此方用药三味,包含了升清降浊理论。磁石,平肝潜阳,聪耳明目,有重镇之性,收敛痰浊湿气,具降浊之效。且肾开窍于耳,磁石归心、肝、肾经,色黑而法水,能入肾养肾。《神农本草经》云:“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配伍麝香,开窍醒神、活血痛经,取其走窜之性,以达升清之功。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互为因果。又两者均为芳香走窜之品,可引气上达,导气通闭,将其包裹在纱布之中制成栓剂,塞于耳中,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药效缓慢释放,作用时间持久。

2 鼻病辨治

此书中记载了鼻衄的不同治法,而其他鼻类疾病未涉及。赵氏治疗鼻衄辨治精准,遣方得法,灵活多变。

2.1 善以经络辨治鼻衄

赵氏重视经络辨治疾病,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布散至全身,滋养形体、脏腑、官窍、筋骨、皮肤等。《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4]

赵氏治疗太阳经之鼻衄者,用方:“栀子不拘多少,烧存性为末,搐入鼻中立安”[3]。栀子味苦气寒,可凉血解毒、清热泻火,泻一切有余之火,主以清心肺之火,肺气清而降,气降则血降,以止太阳热盛之血衄。热伤阳络则衄血,阳络之血,伤于太阳者,由背上循经脉,至鼻为衄。鼻上接太阳经脉,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为肺之窍[5]。故治太阳经之衄,主以治肺,法宜清肺泻火,疏利肺气。赵氏取栀子苦寒泻肺,降气降血,以平太阳之热,药简而效显。

治疗阳明经之鼻衄者,萝卜取汁半盏(约100 mL),酒半盏,和匀,温汤服之,效尤。莱菔可清热生津,故而平逆热气,润养经络,化阳明之燥;可凉血止血,与酒同煮,治大衄不止效佳。阳明,主阖秋冬阴气,其性收敛,如有温燥之火损伤脉络,热气浮越而上,遂迫血上行,循经脉而出于鼻,治宜平定燥气[5]。后世唐宗海较为认同赵氏治鼻衄之法,亦认为鼻出血者多为血扰肝经、热伤阳络,即太阳阳明之络脉。

治疗肝经之鼻衄者,则用郁金末、白茅花煎汤调服。郁金与白茅花均入肝经,可活血止血定痛,郁金尤宜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两药相辅相成,达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之目的。白茅花质轻而柔软,有清轻上扬之力,可携药效于清窍之上。亦可用此方,“取妇人发烧灰,与香附子末和匀,同点汤服”[3]。方中取血余炭收敛止血,辅之以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中,直达经络,截血止衄,固摄精微。

2.2 引血下行法治疗经行鼻衄

赵氏治妇人产后或经绝,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鼻衄、吐血、舌衄,常用洪宝丹(天花粉三两,姜黄一两,白芷一两,赤芍药二两,上诸药研末),用井花水(清晨初汲的水)调敷颈上,生艾汁调亦妙,其血立止。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以致逆经。天花粉清泻心火,生津止渴;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上三药味皆苦,苦味可泄降气逆,进而引逆上之血下行,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所言:“以苦泄之,以苦下之”。配伍白芷辛香散结,以助血行而不滞。诸药相合,既可清热解毒,又可降逆行血,使血行循经而鼻衄自止。

3 咽喉病辨治

3.1 从痰浊论治咽喉

赵氏在治疗咽喉疾病时,惯用清除痰浊以利咽喉的方式。若胸膈有热毒蕴积,引动生风,壅滞久不散,后发而为咽喉疾病。咽喉内生疮疡,形似肉腐,为肿为痛,窒塞不通,甚则重舌。推其所因,究其所原。宜先去风痰,而通利咽膈,然后可解其热毒。

其在此书籍中记载的相关方药,将咽喉疾病当从痰浊论治的辨病思想展现得尤为突出。治气缠喉风急发,渐入咽塞,水谷不得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者。择之如圣散:雄黄、藜芦(生)、白矾、牙皂(去皮、炙黄)、蝎梢,上述诸药研为细末,每用一字(约0.3 g),吹入鼻中,吐出顽痰即愈[3]。方中雄黄燥湿祛痰,白矾祛风除痰,皂荚豁痰开窍,蝎梢息风化痰,加之藜芦涌吐风痰。此方共用药五味,共达化痰利咽之功。治咽喉中生疮、肿痛,缠喉风闭,单蛾双蛾结喉,急喉风,飞缘入喉,重舌、木舌等证。则用胆矾、脑子、碧雪、白僵蚕、苦丁香、灯草,上诸药研为细末,单次少许吹于喉中;如痰多急解,用生艾、尾叶、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3]。胆矾可吐风痰,苦丁香催吐热痰,白僵蚕化痰散结,谨守病机,多药并治,以还咽喉之清空。

3.2 从脏窍相关论治乳蛾

赵氏基于对丹道及医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在医学领域施行注重内外结合、心身兼顾的辨证方法,从官窍与脏腑相互关联的角度论治疾病[6]。在书中曾提及“学者当通变妙用,表里相应则病在掌握之中”。在咽喉疾病辨治上,其认为咽喉为一身之要,与胃相通,咽喉的病因病机多为肺胃积热。

化毒托里散(玄参、木通、生大黄、淡竹叶、山栀子、生地黄、灯草)水煎温服,治疗风热急攻咽喉,腮颊肿痛,双蛾单蛾结喉,重舌木舌。中药7味多以苦寒为性,玄参泻火解毒,清肺胃热盛;大黄清泻火热,解毒利湿,解脾胃湿热。木通、生地黄、灯草、栀子皆可清心火,利尿通淋,胃之大络与阳明经别皆与心相通,心气调和则经行畅达,进而胃气化健运不息[7]。生地黄味甘,清热养阴生津,以防苦寒化燥伤阴。在表,咽喉热急为肿为痛;在里,五脏六腑功能不调运化失司。诸药并用,表里共治,审症求因,辨证求本。

4 小结

《仙传外科集验方》辨治耳鼻咽喉疾病颇具特色,辨证凝练,治法独到。书中记载了较多切实可用、简便易行的治法和方药,善于运用外治法,力倡吹药、塞药、涂搽法局部用药,直达病灶,疗效明显,并注重从脏腑、经络辨治疾病,遣方得法,标本兼治。赵氏临床经验丰富,用药务实,不尚空谈,不仅对耳鼻咽喉科疾病有独到的见解,还精通痈疽、疮疡、外伤等疾病的治疗,又集民间之方药、各家之所长编著书籍。对后世旴江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亦对中医耳鼻咽喉疾病的辨证用药有着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深究。

猜你喜欢
诸药赵氏栀子
两个泡脚方降血压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应县河疃村赵氏家族4年对49位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牌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听俗语 聊养生
赵氏孤儿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
治麦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