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12-30 06:26李虎峰赖启福苏慧娟黄杰龙张慧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培育人才农村

李虎峰,赖启福,2※,苏慧娟,黄杰龙,张慧琳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2.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3.福建工程学院互联网经贸学院,福州 350011)

0 引言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体现为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状况等。美国经济学家Theodore Schultz和Gary Becker首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其可再生的特点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可以与资本投资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1]。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数亿计的农村人口,也同时面临着十分尖锐的农村人力资本问题。21世纪初,稳定农村社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两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等限制性因素放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威胁粮食安全,催生出“空心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3],农村精英人士大量流失,治理农村所必需的人才开始匮乏、后继无人[4],农村人力资本培养积累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在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层面做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等要求[5]。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吸引城市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等方面的具体指示[6],“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障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的目标[7]。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5个具体路径中,人才振兴占据重要地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地区通过有效的培育来积累人力资本,不仅仅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的重要保障。

2000年以来,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突显,研究成果开始显现并不断丰富,专家学者相继在教育、医疗、产业、人力引进、人才培育等方面给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针对性建议并得到实践。但是农村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人力资本培育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式支援的现状尚未得到有效改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阻碍。为此,文章运用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工具,从时间序列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等角度对农村人力本研究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演进归纳梳理,结合文献比较分析2000年以来不同时期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主题与方向的差异,把握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问题的关键,对相关研究趋势的可能性做出预判分析,提出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文献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继而把握学科结构关系、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的一种方法。但在目前科研数据总量庞大多样、增长快速、信息含量低的背景下,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已经难以应对,因此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辅助性数据分析。CiteSpace主要基于“共现聚类”思想,对文献中的关键词、学科领域、作者机构等信息单元进行提取,按单元间的联系类型和信息强度进行重构,形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等不同意义的结构,以此追踪研究领域热点和发展趋势,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演进关键路径。

1.2 数据来源

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农村∕乡村人才培育”“农村∕乡村人才积累”“农村∕乡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乡村人力资源”“农村∕乡村人才”“人才振兴”等为篇关摘进行模糊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文献检索日),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为保证检索结果的有效性,剔除不相干的卷首语、会议征稿、书评、选题指南、人物传记等条目,最终得到2 214篇文献,作为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的基础数据。

1.3 数量趋势

学科领域论文发表数量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演进态势、整体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衡量这个领域的深度和热度变化情况。对相关文献刊发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图1),发文数量表明,2000年开始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相关论文数量稳步上升,到2008年进入第一个“活跃”期,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年文献发表量100篇左右;2008—2016年期间论文数量平稳波动,到2016年进入第二个“活跃”期,数量不断增加,到2021年7月文献发表量已接近250篇。

图1 2000—2021年论文发表的数量

2 计量可视化分析

2.1 关键词聚类分析

使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功能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成15个不规则区域(图2),聚类模块值为0.688 3,大于0.3,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895 9,大于0.7,聚类结果显著。不同类团之间均存在交叉情况,相互联系紧密。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关键词聚类情况,统计15个聚类的成员数量、剪影度和平均年份(表1)。每个聚类由多个联系紧密的关键词组成,顺序从#0~#14排列,数字越小,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聚类分别反映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本、收入差距、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生计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村经济发展15个主题。绝大多数聚类类团诞生于2008—2012年和2016年之后,对应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两个“活跃期”,在此期间研究范畴逐渐聚集,研究成果开始丰富。从聚类类团的内容来看,关于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表1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关键词聚类

图2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关注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背后的产生原因。如户籍制度的放开为农村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城乡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扩大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8],后发地区“未富先老”与先发地区“累积集聚”的双向极化现象加剧[9],农村人力资本累积状况不容乐观。聚类主要包括#6收入差距、#9经济增长、#13劳动力流动、#14农村经济发展等主题。

(2)给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问题的针对性建议。在人力资本培育各项投入中,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研究发现接受更多教育的个体反而更容易通过升学和就业等途径从农村流失,传统的教育投入并不一定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10]。因此,需要针对性地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育“职业农民”。同时,也需要引导农村人力资本农内转移[11],外部人力资本(大学生、教师、乡贤、技术人才等)流入[12],发展农村产业,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条件支持。聚类主要包括#1人力资本、#2农村劳动力、#3人力资本投资、#5农村人力资本、#8人力资本积累、#10农村教育、#12生计资本等主题。

(3)与对应的国家政策背景相结合,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国家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要求和实践。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挖掘乡村人力资本培育的内在潜能[13],通过建立农村乡土人才激励体系、成立乡村人才管理机构、建立地方“乡土人才”信息库、探索建立乡土人才管理体系[14]等方式,拓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创造农村发展新动能。该部分聚类主要包括#0乡村振兴、#4城镇化、#7新农村建设、#11高质量发展等主题。

2.2 时间线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生成后,将聚类名称和编号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就可以布局得到聚类网络时间线图谱(图3)。在时间线图谱中可以展现各个不同聚类发展演变的时间跨度和研究进程,为我们了解各个研究主题的演进路径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将不同时期面临主要问题、培育积累建议、国家政策实践相结合,可以发现:在21世纪初,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人力资本缺乏投资,利用困难。如何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更好地开发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成为研究重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处于人口流出地位的农村无法吸引外部人口流入,优质人力资本不断流失,使农村被边缘化、老龄化和凋敝化,阻滞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到2008年时,研究进入第一个活跃期。如何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农村人力资本内部转移,吸引外部人才,尽可能增加或留存农村现有人力资本成为研究重点。乡村精英大量流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新乡贤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重视。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背景下,“输血”式的支持方式作用有限,乡村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积累有效的人力资本,2016年开始研究进入到第二个活跃期,如何引导外部人才返乡创业、如何激励农村现有人才参与农村建设,如何通过产业聚集、乡村企业发展等方式培育并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成为重点。基于以上分析,大致将国内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划分为4个演进阶段:农村人力资本低效配置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阶段、农村人力资本引导性回流阶段和乡土人力资本开发阶段。

图3 2000—2021年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2.1 农村人力资本低效配置阶段(2000—2008年)

这一时期研究主要是围绕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就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三农问题、农村贫困、劳动力流动、农村教育、合作医疗站等关键词展开的。

(1)面临主要问题:农村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低效配置。中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了城市农村公共教育、医疗卫生间的巨大差距,农业农村难以得到在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15]。到21世纪初,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大量企业开始进行技术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各类产品的加工程度开始加深,社会消费中落入初级农产品生产者中的部分越来越少[16]。从事农业收入过低,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收入差距过大[17],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对于人口迁移和就业的种种限制,使得居民在城市农村间流动困难;基本政治权利缺失、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间相互作用[18],使农村居民很容易受到来自就业选择、报酬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市农村的低效配置,数量众多、生产效率低下的农民对于农村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环境人口过度超载引起农业的“内卷化”[19]。相当部分人口难以通过经济发展提高收入,经济增长对农村脱贫的作用减弱[20]。

(2)培育积累建议:增加各项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人口流动。应当对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提供相应的财政拨款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分配作为保障[21],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的同时提升农民抓住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主要方式,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强调[19,22],但也有学者发现,农村居民通过提升文化水平带来的个人收入上升幅度并不均匀,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回报率并不高,建议农村高中教育转向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发展职业教育[23]。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尽管是必不可少的,但基础设施投资还与农户人力资本情况(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经历、是否从事非农就业)相关,如果缺少人力资本投入,固定资产的投入贡献将会被削弱[24]。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壁垒,鼓励农民进城转化为市民,以此减少农民数量,缓解农村环境压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保障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6]。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阶段就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危害,城市可以凭借二元制结构产生的各项优势,轻易地将农村有限资源条件开发形成的人力资本,通过升学、务工等方式剥夺,大量农村优质人力资本外溢到城市将在未来加剧城乡发展差别[22]。

(3)国家政策实践:改革户籍制度,减轻农民教育医疗负担。针对农村缺乏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手段,居民流动困难,大量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等问题,国家在财政、教育、医疗、人口流动和农村建设等层面制定了相应政策:户籍制度上,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小城镇为突破口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赋予外来人员更多的权利和平等的待遇。医疗上,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5]。教育上,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并对寄宿制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财政上,“十五”之初,中国就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到2006年,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26]。在“十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农村地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27]。这些措施在缓解农业内卷化、农村劳动力低效配置、就业不充分等问题的同时,也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2.2.2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阶段(2008—2012年)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在这一阶段进入到第一个“活跃”期,年文献发表量保持在100篇左右。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路径、乡村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发展、和谐社会、西部地区、中部崛起、留守儿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回流等关键词展开。

(1)面临主要问题: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衍生系列问题。过往研究在Lewis和Ranis-Fei等模型的理论指导下,过分强调通过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农村压力,而忽视因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而导致的劳动短缺,以及可能造成在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上的潜在风险[3]。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8],这就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放开,城市较好的人力资本发挥条件吸引着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永久性流出。农村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明显失衡,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缺乏技能[29],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本相差甚远[30]。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产生阻滞作用,削弱现代农业要素的推广力度,减慢新农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普及速度[31],威胁到粮食安全、产生“空心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2)培育积累建议:培育当地人才产业,增加留存农村人力资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关注教育医疗领域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产业,为农村居民本地就业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失。对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够改善其对所拥有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使用效率。但研究同时也发现,义务教育不一定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接受更多教育的个体反而更容易通过升学和就业等途径从农村流失[10]。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农民工在岗培训、新农民、新农人的培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农村偏向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留守老人增多的问题,就需要加大城镇反哺力度,逐步建立起公平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32]。此外,专家学者也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城镇反哺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3];为农民增收开发新的市场,重点支持出口产品及非食用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34];吸引外部人力资本流入,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农民就地务工[31],有条件的家庭进入城镇,通过“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等方式,尽可能增加或留存农村现有人力资本。

(3)国家政策实践:培训输送实用人才,推动产业聚集。针对人力资本流出导致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原有政策现阶段对农村人力资本增量影响不显著、农村技术性人才匮乏、农村老龄化等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28]。人社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35]。2008年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提出“向农村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推动城乡人才的逆向流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36]。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务工,本地就业创造条件。

2.2.3 农村人力资本引导性回流阶段(2012—2016年)

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主要有乡贤、新乡贤、产业培育、新职业农民、新农人、职业教育、世代交叠模型、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二元社会结构等。

(1)面临主要问题:乡村精英流失,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所占比例达到51.27%。在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过程中,除开政治经济因素外,文化心理的作用也开始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在传统认知中,农村被视为发展程度不高、生活方式落后的区域[37],而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需要摆脱的身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刺激了内部人才的流失,阻碍了外部人才的回流[38]。治理乡村所必需的人才,出现匮乏、后继无人的现象[4]。乡村精英逐渐远离农村,使得农村经济增长乏力,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阻碍了国家政策在农村的顺利传达[39],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0]。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目前乡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如何对现有各种下乡的资源和乡村原有沉睡资源进行分配再分配,提供何种公共服务方式进行制度匹配成为了乡村治理的难点[12],也对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培育积累建议:转变教育制度理念,吸纳优秀人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转变农村地区教育理念以培育适于农村发展的人才;重新整合农村地区各种零碎的资源,吸引外部以新乡贤为代表的各类人才流入,从内部外部两个渠道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将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于农村内部[41],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托中等、高等教育平台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农业专业人才[42],强化对新型全职务农的“职业农民”培养[43]。将更多教育资源投入到经济环境较差的地区,使得当地农村能够保有足够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44];职称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老师生活待遇,从多种渠道引进优秀人才补充农村教师队伍,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45]。稳步提高新农合的补偿水平和受益水平,保持农村居民新农合的高覆盖率,减轻参合居民医疗经济负担。在强化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加大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激励[46],完善国内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改善目前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细碎的状况。以便发挥土地等资源禀赋的积极影响,有针对性地鼓励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充沛的农户家庭农内转移,引导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内流动[11],留存乡村本土人才。最后,注重发挥新乡贤连接城市农村的桥梁作用[12],将农村零碎社会力量组织起来,带动农民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在增加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47]。

(3)国家政策实践:鼓励内部转移,吸引外部人才。国家层面主要从培育高素质新职业农民,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推动教育对口农村支援、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乡贤作用等角度给予政策引导。“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48]。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强化教育对口支援,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吸引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49]。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依托村民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将新乡贤定位为社会治理参与者作用到农村社会建设领域。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50]。通过本土乡民与外部新乡贤等力量的有机结合,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传承乡村地区优秀文化。

2.2.4 乡土人力资本开发阶段(2016—2021年)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研究进入第二个“活跃”期,年文献发表量在200篇左右。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农业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产业振兴、后扶贫时代、产业扶贫、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数字乡村、高素质农民、一带一路、5G网络、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展开的。

(1)面临主要问题:外部人才作用有限,农村产业发展缺少动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要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后发地区“未富先老”与先发地区“累积集聚”的双向极化现象加剧,人口、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非均衡流动,阻滞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如期实现[9]。外部引进、留任的人才不能真正服务于农村发展建设,在综合考虑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后仍会向城市转移[51]。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企业规模、资本有限,所提供的薪资待遇不具备吸引力,能招聘和使用的人才非常有限,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输血”式的支持方式,忽视了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性价值与地位,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乡村持续发展[13]。

(2)培育积累建议:注重培育乡土人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促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交通、通讯、网络等方面的投入,注重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51],把农村打造成青年发挥才能的平台。挖掘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内在潜能,加强宣传引导,塑造农民新型职业形象,融通“产业”与“教育”场域[14],让农民切实感受产业融合的实惠,培养一批了解农业、热爱农村农民、农村产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52]。推进乡村返乡创业企业空间集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53],发展智慧农业、提升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1]。促进城乡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盘活农村土地资源[54],以激发有条件农民的返乡创业意愿,畅通能人回流的“绿色通道”[55],“少数带动多数”。建立农村乡土人才激励体系,成立乡村人才管理机构、建立地方“乡土人才”信息库[14]。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类型的农村,开展“特色产业拉动”模式[56],给予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投资[57],带动周边农户以共生互补的方式参与相关产业的开发管理过程[58]。农村企业通过建立弹性劳动分工,采用轮岗制度,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59],提升岗位复杂程度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养员工多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向现代化转型,改善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60]。

(3)国家政策实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国家层面主要从外部人才吸引、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拟定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负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组织培育高素质农民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6]。“十四五”规划中继续强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县域内教师医生交流轮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7]。农业农村部等多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形成创业创新孵化高地,吸引更多返乡下乡人员到园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健全乡村人才制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2.3 突现关键词探索

“突现关键词”是指某一时期内使用频次骤然增加的关键词,反映某个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内受到的重视程度,通过突现关键词来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两个“活跃期”中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研究问题,探究背后产生的原因,反映活跃或前沿的研究节点,辅助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在使用Burstness进行突现关键词刺探时,γ值设置为0.5,参数Minimum Duration设置为2,得到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前25位关键词(表2)。蓝色区块表示单位年度时间切片,红色区块表示突现时间段。

表2 2000—2021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关键词突现图谱

根据古典经济学和Lewis模型中的理论假设,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会流向非农产业就业,带来人力资本的增进,使各要素报酬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考虑到更高的预期收益,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有更多机会的非剩余劳动力会有更高的流动倾向,农村最终出现“结构性的非剩余劳动力转移”[10]现象,21世纪初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17.66)、新农村(4.53)、人力资源开发(3.94)、农村劳动力转移(3.89)、劳动力流动(4.86)等关键词相继爆发,其中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的突现强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另外,农村流出的人力资本在综合考虑收益和发展空间后,多会以永久转移的形式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力资本很难对农村外溢,这种单向流动拉大了城乡差距。此类问题催生了后续的影响因素(4.9)、城乡差距(4.44)、城乡收入差距(5.23)、社会资本(8.86)、城镇化(5.31)等关键词的爆发。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48],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式选派的村干部,大都将“村两委”服务工作作为过渡,最终并未留在基层[12]。外部流入农村的人力资本在实际水平和能力上能否适应农村发展很难判别,带来的文化和农村当地文化可能会产生冲突而受到当地居民抵制,对于农村发展起到的作用有限。与外部引入的其他人力资本不同,新乡贤熟悉乡村事务和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可以实现城市农村之间的有机连接。2016年开始,乡村治理(14.56)、乡贤文化(4.87)、新乡贤(20.27)等关键词开始突现,且这一时期关键词突现强度明显高于前期。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需要让农民成为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受益的权利。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动了精准扶贫(10)、乡村振兴(69.04)、乡村振兴战略(13.85)、脱贫攻坚(4.34)、人才振兴(5.12)等关键词的突现。

3 结论与展望

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时间分布、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分析和关键词突现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研究重点、研究进程和研究趋势(图5),结合上文,做出如下结论与展望。

图5 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演进及趋势

3.1 结论

(1)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聚焦于国家政策背景、培育积累建议和面临主要问题三方面。农村“结构性的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单向流动等现实问题催生了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第一个“活跃”期的产生,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国家政策的实践;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输血”式的外部人才引进方式忽视了农村居民的主体价值与地位,乡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第二个“活跃”期的产生。3个研究重点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形成了“农村人力资本低效配置-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农村人力资本引导性回流—乡土人力资本开发”的演进脉络。

(2)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较为宽泛,多集中于宏观角度。在开放动态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市场力量一般趋向于强化而非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进而导致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持续流出,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东部地区农村市场活跃,经济更为发达,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大量农村居民得以在非农行业就业,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也同时吸引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流入,产生了经济层面较大的分化。而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异巨大,工商业相对不够发达,就业机会稀缺,人口和资源大量流出,但农村居民经济分化尚不明显。不同地区所处的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阶段有所不同,面临的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问题存在差异。

(3)在不同时期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外部人才引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式,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在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文化生活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家庭财产、隐性权利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衡还未得到转变。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学龄人口持续向城市集中、农村病患越级就诊,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的基层教育医疗资源被闲置,农村未能形成人力资本培育的“造血”能力。城乡二者缺乏整体规划,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农村的发展机会,城市农村在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等隐性权利方面仍面临较大差距,城乡差距代际传递甚至固化,农村优质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有效积累。

3.2 展望

(1)应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实际,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中观层面上,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还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问题因地区而异。微观层面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会存在职业、经济、权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分化,由一致性向异质性转变,产生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不同的阶层、群体之间往往会有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偏好,人力资本培育积累问题因个体或家庭而异。

(2)从城乡整体探讨建议,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积累。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已经基本解决了城乡劳动力间的就业平等问题,但是公共产品平等和各种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配置公平的问题尚待完善,就需要进一步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均等,促进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多元化,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偏向于迁移,迁移偏向于城市的问题。

(3)继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探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过程中,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新要求;考虑制定符合农村基层的人才管理办法,制定适用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人才支撑作用;通过人力资本培育积累,实现农村地区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更好地统筹城乡,实现区域城乡间的共同富裕。建立从战略到政策再到具体措施的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发展路径,为进一步的政策落实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培育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