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恒
(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科学研究的重大创新,常在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和相互融合中实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单一学科独立解决重大现实难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通过跨学科研究来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和繁荣学术,已成为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跨学科科研合作是新时代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重要方法,是推进高校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等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实验设施设备完善,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越来越被学界所关注,亟待高校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科研创新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营造坚实厚重的合作创新文化,本研究基于文化协同视角,对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创新进行了探析。
“跨学科”的概念于192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首次提出,它是“两个或更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取得整合性综合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核心内在驱动是知识创新和突破。从研究开展的角度,跨学科研究强调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以达成学科间密切合作和共赢的目的。有学者对诺贝尔获奖进行学科统计分析,发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获奖成果,普遍存在着跨一级学科的交叉合作;国内外诸多著名的大型科研计划,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开展的“曼哈顿计划”(即美国陆军部研制原子弹计划)就集中了几乎全部领域的专家,特别是评估投弹后的破坏影响更属于综合性课题。现有的高校跨学科科研合作可以归纳为个人自发形成的合作、科研项目组成的团队合作、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的合作三种主要模式,形成“个体—项目团队—实体组织”的团队层次,前两种跨学科科研合作模式在具体科研项目开展中较为常见,主要是为了适应集成攻关的要求,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各高校院系中设置相近学科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也较为常见。
高校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运行模式各单位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国内外诸多知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都设置了学校层面的跨学科研究院[1],组织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攻关团队。国内高校成立校级层面的科学研究院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侧重于“校级学术平台”,旨在搭建超越院系界限的校级科研平台,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推进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形成一个独特的科研特区,一般设有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行政机构等组织机构;第二类为“校级研究机构”,在校级学术平台功能的基础上,设置专职科研编制,依托优势研究方向,作为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校级研究与教学机构。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管理已有多种创新协作形式,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困难,总体上研究水平还不高,在合作思维、协同机制、组织机构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各学科具有各自的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不同学科学者可能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拥有不同的符号语言系统和知识体系,所以跨学科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学科文化冲突[2],从而影响跨学科组织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在跨学科研究团队中,不同学科的学者受到不同学科文化的约束,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熟悉的学科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导致来自不同文化的学者有时很难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这与强调开放和整合的跨学科研究文化相矛盾。一般来说,学科文化差异越大,学者之间的矛盾就越激烈,跨学科研究就越困难,最后导致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组织目标被疏远。
一是虽然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各方对跨学科研究存在畏难情绪,并缺乏组织经验,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跨学科科研组织机制;二是多学科结合度较为欠缺,即使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多只使用两种学科的知识简单交叉协同,很少涉及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阐释某个问题,跨学科交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复杂的问题研究,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才能全面阐释清楚,比如国际经济问题研究就需要对国家政治研究有深入了解,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又可能不太关心国内问题,所以需跳出学科限制,特别是对策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三是对新兴学科的关注和涉猎较少,跨学科研究对于解决前沿性问题的支撑还有待加强,跨学科研究的视野还不够宽阔。
一是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力度不够,更多还是停留在校内队伍,且以兼职队伍为主,缺乏凝聚力,与原有院系的人事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3],跨学科团队人事制度有待优化;二是科研资源和成果共享水平低,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的投入、产出、考评等机制需要明确[4],并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组织的长期目标规划,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很容易出现跨学科学术组织目标的短期功利化倾向;三是,跨学科学术组织存在较强的行政导向,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中,由于其组织成员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以及学科地位的不同,学科话语权存在学科文化冲突,会出现强势学科、学术寡头、行政领导控制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困境,从而阻碍跨学科科研协同的深入开展。
跨学科研究实体一般是高校为打破院系、学科等内部二级单位界限,根据科学研究和社会实际需求,而独立成立的跨学科学术实体,是团队建设的重要载体,并将跨学科协作实体化和制度化运行。“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教育工作,一批具有前沿视野、融合多学科领域的高校科学研究院相继成立,为跨学科科研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高校推动科研组织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机构。但由于高校科研实体有其特殊性,其发展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功能定位仍有待进一步清晰,实体机构的成立,在学校整体发展中,要发挥其不同于已有二级单位的独特作用,应创新和整合学校发展中有待加强的相关科研业务,明确职能业务范围,真正体现其设立的意义;二是实体机构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跨学科研究实体在管理体制、人员管理、奖惩机制等方面都有待加强;三是在科研合作中的组织协同仍有待加强,各团队间、科研人员间的整体凝聚力还不够,单位的文化建设有待强化;四是缺乏中长期规划,以往高校在校内科研实体机构设置方面已做过较多探索,很多机构难以通过时间的考验,运行几年后难以发挥作用就被撤销[5],特别是某些科研实体发展还存在诸如在经费上主要依托高校拨款,可创收的经济来源较少等问题,这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体机构的长久发展,所以需要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推进跨学科研究,高校亟待建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科研组织体系,以科学研究为主导,通过文化协同、机制协同、制度建设、绩效考评,共享成果反馈结果,基于文化协同视角从文化建设、人才团队、基地平台、投入保障、评价机制等维度进一步提升跨学科科研组织效果,高校跨学科组织基本模式框架图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跨学科组织基本模式框架图
人才团队建设是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关键,应加强高校跨学科团队的文化观念共建,探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多维度的文化协同,进一步建立或升级为知识协同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共同体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建成共享、包容、协同的跨学科科研团队。一是以依托科研项目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分工机制、分配机制,以物质文化建设推进科学研究的开展;二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依靠人才,强化团队精神,强调团队领导及成员间互信,建设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科研组织制度文化;三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深入交流,完善跨学科科研组织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跨学科文化融合;四是培养和提倡创新精神,增强团队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科研团队学术氛围与学术生态。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应立足于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面向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组织跨学科研究力量,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生长点发展,将“跨学科研究”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应充分发挥本校一流学科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重点聚焦与一流学科相关联的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逐渐实现研究方向新的突破,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更多与学校优势特色相关联的新研究方向,并选择若干领域加强研究,重视决策咨询类成果的培育与产出,争取产出重大原创性学术成果。
高校跨学科研究实体应立足综合优势,进一步发挥跨学科机构平台的特区作用,一是发挥超越现有院系等科研组织的作用,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破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组建科学研究团队、科研中心、专项攻关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二是要加强与政府、校外等科研机构科研团体的对外沟通交流,探索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构建开放的校内外跨学科科研平台;三是作为人才特区,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驻院研究员”等不同层次的研究席位,加大对业界名家、知名学者的引进和聘任力度,凝聚多方学术人才,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培育复合型交叉人才;四是探索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科研实体运行机制,深化科研评价改革,不断解决跨学科学术组织资源冲突、学术组织人员整合难等现实问题,努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和新驱动;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上一些知名高校建立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举行各种主题国际学术会议,联合攻关,激发科研新思路,逐渐形成全国性及国际性的论坛品牌。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科学评价,是跨学科科研创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学术成果评价和跨学科研究团队评价两部分。一是应根据跨学科创新的特点,系统研究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指标,得出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适用于跨学科科研创新的评价体系,考量是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创新;二是在评价专家选择上,要采用同行专家评价、跨学科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科研成果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三是应兼顾各学科不同特点,以包容的精神评价跨学科成果及跨学科团队,并将协同创新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进而实现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的良性发展。
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的经费投入,设立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培育专项,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跨学科研究开展前期培育,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组建科研团队进行专项攻关,促进科研团队的成熟与学术队伍的成长。通过项目引导、成果资助、开放交融、搭建平台等措施,深入推进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方向明晰、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鼓励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跨学科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学科壁垒是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主要困难,要顺利推进跨学科研究,可通过加强跨学科团队文化协同、文化融合来破除学科壁垒障碍。同时以优势重点学科、校级跨学科研究实体平台为依托,通过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本校相关学科群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可使本校自然科学学科领域的优势与人文社科科学领域的优势相互延伸。同时,还需建设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科研组织制度,为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