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活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2022-12-30 04:13:15金铁梅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竖式两位数统计图

金铁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静物,而教师和学生则是鲜活地、不断地、有思想地存在着。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生动鲜活的。小学生拥有爱玩、好玩、好动的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会比较感兴趣,喜欢边玩边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游戏活动引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开展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开展答辩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对教师安排的课堂游戏情有独钟,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数学课堂常常是枯燥、呆板的,如果数学学习能像玩游戏一样,那就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了。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数学教学不再以盲目做题、练题为主,教师将重点转为如何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选取有趣且合乎教材的小游戏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边玩边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时,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技巧,却不太愿意用列竖式的方式做计算练习题。于是,教师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计算题设计成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竖式计算能力。首先,教师利用PPT展示多个杂乱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可以直接口算,哪些需要列竖式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配的,为什么这些算式可以用口算的方法。然后,教师将需要列竖式计算的题再次分类形成算式题组,放入金蛋,让小组派代表砸金蛋,砸中哪一个题组,小组成员就做哪一题组,完成一组题后可以继续砸下一个金蛋。教师利用互动课堂的计时器计时10分钟,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准。在倒计时的嘀嗒声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答题认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计算活动,乐此不疲,既练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又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案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不太乐于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技能,结合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设计了砸金蛋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砸金蛋来随机确定练习哪些题。学生很激动,乐于参与练习,并和别的小组进行比赛,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开展操作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几何图形的知识等。如果数学教师采用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只会更加一头雾水,听不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揉碎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中,教材设计了“动手做”的内容:把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最多能分成多少个?在格子图中画一画。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纸条,要求学生剪出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看看最多能剪多少个。同时,设计以下动手操作任务:(1)动手剪一剪。学生需要用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一画虚线,再沿着虚线剪开,会发现多了一条长是5厘米、宽是1厘米的长方形纸条,一共剪出了8个小正方形。(2)在作业纸的格子图上画一画。通过动手剪一剪,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让学生把刚刚剪的过程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回顾剪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剪纸问题。(3)写出算式,算一算。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剪一剪和画一画的具体形象的体验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算式表达。

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将教材习题进行改编,分解了剪纸问题中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增加了动手剪一剪的内容,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并使学生对剪纸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开展答辩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答辩活动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怀疑或者有不同意见时,教师就可以开展答辩活动,让学生互相提问,在答辩中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外联系,解剖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请判断这句话对还是错。全班有一半学生认为是对的,另外一半学生认为是错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两组,认为对的坐在左边,认为错的坐在右边,增加了讨论的仪式感。两组学生分别讨论,10分钟后,各派3个代表出战,其他学生作为亲友团观战,亦可举手帮助战友,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通过辩论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案例中,学生遇到有分歧的数学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谁对谁错,而是比较正式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自主交流,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这就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只是当时不知道这就是数学知识而已。故而教师在准备数学教学内容时可以尽量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资源,融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如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设计了以“蒜叶是怎么生长的?”为驱动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选择一些饱满的蒜瓣,分别种在三个盆里,其中一盆放水,两盆放土,并将两盆放土的蒜瓣,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房间阴凉处。三个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和记录蒜苗的生长过程。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也很感兴趣。每天下课学生都会围着自己的蒜苗盆观察,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们,上课也更认真了。一个小组的学生测量和记录下一个星期小蒜苗的根须生长情况,还将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其他两个小组学生从第6天开始,每两天一次,分别测量和记录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的两盆蒜瓣长出的最长叶片,记录数据并完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细心观察、用心记录,遇到问题还会主动查资料和询问教师,很有耐心。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用心、细心和耐心的品格。

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蒜叶,让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记录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时,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能够表示物体变化情况这一作用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无论是游戏活动,还是动手操作活动,亦或是有仪式感的答辩活动,以及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多点热爱、多点兴趣,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猜你喜欢
竖式两位数统计图
能拨出哪些两位数
巧解竖式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竖式填数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