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涛
课程改革的实施,意味着新的教育理念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师开展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指南。在现阶段,核心素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巧的质量放在最关键的位置,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学习态度,也很少抽时间对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等,使得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为此,在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主动从传统的教育经历中总结经验,并对传统教学进行变革,以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课堂这艘“帆船”。通常情况下,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基于目标上的要求,教师也会安排对应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对应活动后达到相应的状态。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有必要将目光聚焦在教学目标上,主动将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融入目标之中,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在指向性明确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意识、体育品德素养的发展。这样,当学生完成了学习活动后,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体育核心素养。
以排球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最大化释放教学目标的导向价值,助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首先,通过对排球运动相关教育大纲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是“排球运动的发展、起源”“排球运动中的基本动作技巧”等内容。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排球运动的发展、起源,强化对排球运动历史的了解;学习排球运动对身体素质的正向作用,提升体育健康意识;了解排球的一般动作技巧。(2)技能目标:掌握排球运动中发球、传接球等技巧。(3)情感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女排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等品质。最后,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设计排球运动教学方案,并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以便在践行教学目标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核心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训练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教师在践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理念的落地,促使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中,实现体育品格、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枯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学生也犹如提线木偶般机械地完成训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地体会到体育课堂的魅力,难以点燃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让学生从内心出发,激发其对训练活动的欲望,教师不妨利用游戏活动,调整体育运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在训练中提升能力,并在无意识中掌握运动技巧。
例如,在组织学生练习足球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活跃训练的氛围,让学生提升练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介绍足球运动基本的技巧,让学生拥有参与游戏活动的资本。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述“定点踢球”的具体玩法,并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练习传接球的动作技巧。具体规则如下:两名学生为一组,分别站在两个固定的圆圈内,且两个圆圈的距离不少于8米,当教师发出游戏开始的口令后,持球的学生将球踢向同伴,同伴接到球后再将球立即踢回,直到游戏结束。在游戏中,教师对每组传接球的次数进行统计,次数最多的一组获得游戏的胜利。此外,教师也要为学生阐述游戏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踢球时,应当始终在圆圈附近。
爱玩,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善于透过游戏完成学习活动,也乐于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学习行为。当教师将游戏活动与体育训练进行整合后,能够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顺利完成练习任务。
相较于其他的体育知识,体育品德是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很难单纯地利用口述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使学生主动地形成高尚的体育品德。而合作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意识到团队的价值,以及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体育练习中,养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合作品格。所以,为了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教师可以主动地发挥合作活动的优势,结合学生实际为其搭建合作的空间,助推学生合作精神的发展。
例如,对学生进行羽毛球这一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羽毛球运动的经验,并利用羽毛球来强身健体,这些学生往往掌握了一定的羽毛球运动技能,能够迅速理解教师讲述的羽毛球动作技巧,但也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羽毛球运动,对于教师刚刚讲解的羽毛球动作技巧也不能较快地领悟。对此,教师就可以按照互补的原则安排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中既有打过羽毛球的学生,也有没打过羽毛球的学生。在分完组后,学生在组内进行自由练习,并由有经验的学生指导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学习,以使学生在互助中,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逐步提高了羽毛球运动技能。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小组,能够让学生拥有相互辅助的空间,以便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中,能够亲身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强化合作精神,从而有效满足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对高尚品格的要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着重强调了“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内容,期望学生能够懂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掌握正确的运动行为,在运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做好防护措施,从而避免学生在实际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等情况。为此,在学生进行热身时,教师应当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健身的知识,以及运动伤病预防的常识等,并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后正确地参与体育训练,以便有效地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短跑运动教学前的热身运动中,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热身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热身运动的重视,以便学生在之后的热身活动中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然后,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一套科学的热身动作,帮助学生打开身体,活动手腕、脚腕关节。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短跑运动中的基本动作技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短跑运动练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介绍“在跑步时,身体的重心应当放在前臂和前腿上”“加速跑时应当调整好自己的步伐”等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在练习短跑运动时出现损伤。
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热身的时间,向学生示范正确的热身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健康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练习行为,以便学生在之后的训练中可以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真正践行体育核心素养对“健康知识与行为”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的培养,既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体育课堂的本质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把握体育学科的核心,注重系统训练活动的设计,从而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在设计系统的训练活动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达到最好的运动能力培养效果,教师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各项训练任务,并结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定专项练习项目。
例如,耐力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在耐力训练中,如果教师直接设定较难的训练方案,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耐力,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降低学生进行耐力训练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对耐力训练进行系统化、合理化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增强自己的耐力。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耐力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精准把握学生的耐力发展水平。然后,教师围绕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发展需求,设定“高难度”“一般难度”“低难度”三个层次。最后,教师可组织耐力素质较好的学生直接挑战“高难度”的训练任务,而耐力素质较差的学生则参与“低难度”的训练任务。当耐力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所提升后,教师再指导他们参与“一般难度”的训练,以便学生在依次完成训练任务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耐力。
案例中,教师先对学生的耐力素养进行判断,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其设定阶段性的耐力训练任务,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中强化自身的耐力,促进运动能力的有效发展。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时,会直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较少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人文知识、人体卫生常识等,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得不到均衡发展。而随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单纯地采用口述等方式,为学生介绍体育人文知识、卫生常识等,会形成相对抽象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效果。对此,教师有必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辅助教育活动的实施,弱化体育人文知识、生理卫生常识的抽象色彩,从而提升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实效。
例如,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教育活动,为学生渗透篮球运动理论知识和篮球运动明星的励志故事,以便做好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姚明参加国际篮球竞赛时的视频,让学生被赛场上的气氛所感染,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视频上。围绕视频内容,教师提问:“视频上的人是谁?你认识他吗?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对姚明的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姚明的励志故事,使学生从姚明身上感受到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等精神,并基于姚明获得的荣誉,萌生学习篮球基础理论知识的欲望。接着,教师应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从篮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感知其中蕴含的体育文化。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的一般动作技巧,以及练习篮球运动的意义等,引导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对人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显然,现代教育资源的介入,让体育文化的教学方式变得十分灵动。在案例中,教师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改良体育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并向学生呈现体育运动明星的励志故事等,能够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中,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总之,对学生进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等,从而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继续深入学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设计,以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步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