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章
近年来,“讲故事”的手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纪录片创作中,“讲故事”逐渐成为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的共识。纪录片的特点之一是非虚构性,这就决定了纪录片要通过故事来还原真相。对于一个精彩的故事来说,时间、地点、人物、叙事链条等元素必不可少。但对于纪录片来说,每个元素都不可肆意捏造,否则就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就是因为创作者力求一种“主观的真实”,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山里山外》是贵州广播电视台节目创作中心制作的一部关于脱贫攻坚背景下贵州易地搬迁的纪录片,片中对比了群众在易地搬迁前和易地搬迁后的生活。贵州省在3年的时间里共迁出了188万人,也因此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来看,易地搬迁可谓是难得一遇的好题材,要想将其生动地呈现出来,就要把故事讲好。《山里山外》充分运用故事化策略,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电影眼睛派”开创者吉加·维尔托夫认为,电影工作者要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那么,如何从生活中筛选出好的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故事生硬地融入影片中,影片要么会产生诸多“流水账”,要么会显得臃肿且无趣,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困倦感。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可从新闻报道、节点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寻找故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在电视、报纸、手机上都可以看到新闻。新闻可以作为一个好故事的引子,创作者顺着这个引子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可以发掘更为深入的故事。在实际操作中,一部纪录片的撰稿往往是先根据新闻报道形成初稿,然后由调研员去事发地考察,以衡量这个故事是否适合融入影片中。在《山里山外》第二集中,干部张荣的故事就是这样诞生的。作为贵州省凯里市扶贫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张荣在易地搬迁中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服务群众,耐心劝说搬迁户潘义芝搬出大山,走进幸福。在拿到易地搬迁这个题材时,该片的撰稿起初没有头绪,后来偶然在手机中看到了当代先锋网的一篇文章《张荣:做好搬迁线上的服务员》,文章中提到张荣劝说一位叫潘义芝的老人搬迁。于是,撰稿就将这个事情写进了解说词的初稿里。之后,相关编导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对张荣劝说搬迁的一波三折进行了解、拍摄。在大家的努力下,最终扶贫干部张荣劝说搬迁户潘义芝老人搬迁的故事就生动地呈现在了纪录片中。
节点性事件指的是在节庆、纪念日、颁奖典礼等节点发生的事件。这些节点性事件常常伴随着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参与者往往会表现出和平时生活不一样的状态。纪录片创作者往往更容易在这种状态中发现值得拍摄的故事。在纪录片《山里山外》第二集中,搬迁户吴妹风的故事就是这样被发掘的。在易地搬迁的过程中,有不少节点性事件发生,比如召开搬迁动员大会、统一组织搬迁户看房子、搬迁子女开学典礼等。吴妹风的故事就发掘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某一批搬迁仪式上。编导到该县进行调研的时候,从当地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当地第二天要举行一个搬迁仪式,并且有集中领钥匙的环节。编导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节点性事件,并且集中领钥匙的过程非常有画面感,易于影像表达,于是决定对搬迁仪式进行调研、拍摄。在搬迁仪式上,一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老人在领钥匙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编导在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了访谈。访谈中,编导了解到这位老人居住的地方非常偏远,老房子位于半山腰,并且是木头盖成的房子。编导跟随吴妹风到她家中,对她的故事进行深入了解。后来,吴妹风搬迁出大山的故事被呈现在纪录片中。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学说“人物原型理论”中提出,人物原型能够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的情绪。典型人物是人物原型的一种。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而纪录片创作中同样需要发现性格分明的典型人物。在纪录片《山里山外》第二集里,退休干部杨胜国就是典型人物。杨胜国是望谟县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出来工作的人。如今,他的家乡整乡要进行搬迁,于是杨胜国回家乡进行“亲情动员”,最终使家乡父老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像杨胜国这样采用“亲情动员”的方式促成百姓搬迁的干部有很多,究竟用谁就成了编导的纠结之处。经过了解,杨胜国是参与“亲情动员”的干部中最有趣也最有特点的一个。首先,杨胜国会唱山歌,非常有趣;其次,他退休了还坚持做搬迁工作,老当益壮;再者,他是少数民族人士,具有代表性。基于这几点,编导就找到杨胜国,详细了解了他劝说父老乡亲搬迁的过程,最终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展现了出来。
罗伯特·麦基在其叙事学著作《故事》中这样定义叙事链:所谓“叙事链”,就是故事叙事的链条,它可以支撑起整部影片。①在纪录片中运用叙事链,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叙事链思维则可以很好地指引创作者进行创作。②在纪录片讲故事时,创作者需要带领观众一起在时间线中推进故事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纪录片要让观众对创作者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持续产生猎奇感。纪录片创作不是对于生活的复刻,而是要有表达倾向并体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引发观众思考。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时,观众常常会主观认为片中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比例完全还原的,然而在纪录片创作中常常进行时间重构,以优化叙事链。在纪录片《山里山外》的创作中就使用了不少时间重构的手法来优化叙事链。例如,第二集中讲吴妹风搬迁的故事时,先交代她拿到了新房子的钥匙,再交代她拿钥匙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时间的重构。这种方式的使用优化了叙事链,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期待着她拿钥匙时会有怎样的反应。由此可见,巧妙运用时间序列,可以使纪录片逻辑更加清晰,让观众自觉观看,使纪录片具有持续的吸引力。③
“故事弧”指的是故事中的人物在经历某些事件后观念发生变化的历程。在纪录片中讲故事的时候,其人物与结构的常见运作方式其实和虚构文学史中的运作方式是相似的,只不过纪录片中的故事要力求还原真实。在纪录片《山里山外》中,在讲述陆学飞搬迁的故事时就使用了这种运作方式,最终呈现出一个故事弧。第一步,用故事铺陈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在这个故事中,一开始就交代了杜应发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的一位易地搬迁指挥长,陆学飞是一位居住于深山的农民,杜应发的任务就是要劝说陆学飞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第二步,尽快将人物引入观众内心。故事中,县里给杜应发下发了催办单,杜应发表示一定会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应发内心中的坚持。第三步,这一深层本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冲突,即使不完全矛盾,也要形成相互对照。故事中,杜应发出发去劝说陆学飞,一路跋山涉水,甚至有一路同行的搬迁干部说道:“路很难走,易地搬迁也很难。”因为遇到了艰险的山路,搬迁干部产生了疲惫感。这个时候,继续走还是返回就成了一道选择题。第四步,在揭示人物内在的本性之后,故事便开始给人物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让其做出艰难的选择。故事中,搬迁干部好不容易抵达陆学飞家,但陆学飞起初不愿搬迁,后来即便愿意搬迁也以东西多为由想请搬迁干部派人帮他搬家。第五步,待故事高潮来临时,这些选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观念。最终杜应发给陆学飞派了人手帮他搬家,而陆学飞也认识到搬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愿意搬家。经过搬迁这个过程,杜应发认识到了只要坚持就能劝说群众搬迁,而陆学飞认识到了搬迁出去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就是通过人物与结构的运作来塑造一个故事弧的全过程,这样形成的故事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曾说:“没有我的环境,便没有人物。”由此可见,场景是影视叙事中的重要元素。场景指的是电影、戏剧中的场面和情景。场景是展开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是具体的、物质的单元场景,每一个单元场景都是构成故事环境的基本单元。场景设计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转折点、伏笔和分晓、情感转变和选择。场景设计中的细节体现,使纪录片的表达更生动、有深度。④运用这些方式,可以使故事更有看点。当这些技巧被运用到纪录片中时,有一点值得纪录片创作者注意,那就是切不可为了故事的可看性而在场景设计时捏造情节,无中生有。这一点事关纪录片的创作伦理,纪录片创作者一定要审慎对待。
纪录片《山里山外》的场景设计方式可圈可点。一是合理安排转折点。在讲述杨胜国的故事时,搬迁干部杨胜国劝说搬迁户搬迁受阻,易地搬迁工作队一筹莫展。这个时候,杨胜国找到寨老,寨老召集群众一起开会。在开会过程中,易地搬迁工作组的干部有机会对群众进行进一步的劝说,因此寨老召集大家开会就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是杨胜国劝说群众搬迁时由不好做工作到好做工作的转折。二是伏笔和分晓的设计。纪录片《山里山外》第二集中,在讲述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时就多次铺垫像陈红珍、王箭这样的搬迁干部努力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事迹,在第二集最后的“七一”表彰大会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宣布:“三宝彝族乡干部带领全乡群众啃下了整乡搬迁硬骨头,全乡1200多户5800多人搬出大山,走进幸福。”三是情感转变和选择的设计。有经验的纪录片创作者往往会通过表现必要而精确的体验,使观众在心中产生一种情感,然后带领观众经受那种体验。对于观众来说,由此得到的情感是深刻且感同身受的。寻找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对于调动观众情感至关重要。例如,在《山里山外》的调研过程中就曾调研到这样的故事:一个搬迁干部正在一户村民家里做搬迁工作,马上就要做通工作了,这时他接到电话,其妻子马上要分娩。是继续做工作还是立刻去医院陪妻子,对于他来讲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此时,观众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想要知晓搬迁干部作何选择。
故事的闭环也即我们常说的“故事的完整性”。对于讲一个故事来说,即使有情节、有爆点、有内涵、有情感、有场景,如果故事不具备完整性,这个故事也难以成为一个好故事。在纪录片《山里山外》的创作中,尽管有一些现实原因没能将故事的完整性做到极致,但创作者也尽一切可能形成故事闭环。在第二集的最后部分,分别对前面几个故事中搬迁户的结局给出统一的交代。虽然在剪辑潘义芝和陆学飞故事的结局时存在缺少镜头的硬伤,但创作者也尽可能地利用补拍和移植镜头的方式进行了抢救性剪辑,形成了故事闭环。
美国电影人希拉·科伦·伯纳德在其著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提出,纪录片市场中,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故事是所有人争抢的目标。纪录片《山里山外》的创作者深刻地意识到讲故事对于制作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贵州3年易地搬迁188万人的历史性事件,记录了这188万人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在选择故事时,创作者从新闻报道、节点性事件、有趣的人物事迹中寻找故事;在具体讲故事时,创作者合理地构建故事链,营造故事弧,进行全方位的场景设计,最终形成故事闭环。这样的叙事策略使得《山里山外》真实而生动,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为今后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带来启示。
注释:
①代辉.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J].戏剧之家,2018(10):70-74.
②潘非.在纪录片创作中应用叙事链思维的探索[J].数字化用户,2018(10):222.
③郭镌.纪录片创作中叙事链思维的应用[J].电视指南,2018(10):167.
④凌亚涛.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场景设计与运用[J].视听界,2020(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