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秀美人生》:在大地上抒写青春之诗

2022-12-30 03:32:32王艳秋
视听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黄文秀贫困户人生

王艳秋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我国主旋律文艺创作有了新发展,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扎根现实的优秀作品。其中,关于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了新气象。无论是关于精准扶贫还是关于乡村振兴的作品,都紧贴政策宣传,弱化教化作用,相对真实地呈现了农村生活。例如,电影《十八洞村》(2017)、《我和我的家乡》(2020)、《一点就到家》(2020),电视剧《山海情》(2021)、《大山的女儿》(2022)、《幸福到万家》(2022),等等。相比以往,这些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加生动鲜活,用真情实感去展现农村脱贫致富的过程,展现农村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其中,2020年拍摄的《秀美人生》是一部典型的作品,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精准扶贫的故事。

《秀美人生》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和组织拍摄,中宣部和国家电影局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影片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为人物原型,真情讲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①影片没有刻意营造戏剧冲突和渲染苦难,而是以一种写实又温情的方式,呈现脱贫攻坚中乡村基层干部面对的各种困难。本文分析《秀美人生》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在审美风格上的创作特色,把握主旋律文艺创作的新发展。

一、题材选择:呈现生活的真实

导演苗月的前作《十八洞村》也是精准扶贫的优秀作品,以被扶贫的对象为核心,而《秀美人生》则聚焦于扶贫干部如何做扶贫工作。导演苗月说:“这两部电影是精准扶贫的‘一体两面’。”②《秀美人生》以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几户贫困户展开的扶贫工作为核心,展现了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的艰难、扶贫工作者的敬业和奉献。影片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自然地呈现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扶贫干部的坚持与信念。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创作者在脱贫攻坚战的影像呈现方式上,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表明胜利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程式化”的成功。在《秀美人生》中,百坭村脱贫攻坚工作艰难的现状一开始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未脱贫15户55人,本年攻坚计划6户18人。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艰难生活的故事。作为从城市来的外来者,新来的干部感叹,要不是扶贫,想不到有人能住这样的房子。而对村干部廖书记来说,生活条件差早已司空见惯,比这更艰难的是心死。廖书记受过教育,但没有离开家乡,他以微小之力应对着村里的麻烦事。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村民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他虽然恨其不争,但是始终不言放弃。一方面,廖书记连接了贫困户的生活。他了解村里的真实情况,例如老弱病残者没有谋生能力,更知道某些家庭不为人知的辛酸事,也见惯了村里的过往,不过分期待年轻人能回来建设家乡。另一方面,廖书记对黄文秀这样的干部,内心是矛盾且不够信任的。作为沟通者,廖书记配合他们的工作,也时刻担心年轻干部因吃不了苦而回城里去。廖书记的工作态度凸显了脱贫攻坚的阻力,也指明了方向,即做扶贫工作不会完全顺心如意,在实际的工作交往中,要以真情、真心走进贫困户的内心,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以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核心的干部群体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先脱贫再振兴,他们面对困难,没有任何怨言。

面对扶贫工作的巨大挑战,黄文秀想方设法攻克难题,她的形象通过一件件实事自然地凸显出来。正是以她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保持初心,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谋福利,才推动了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驻村干部去实地调研和考察,真正地深入基层,去了解并融入村民最真实的生活。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间小路上、小河旁,和普通村民一起耕耘,由衷地和他们同忧伤、同欢喜。黄文秀在奉献中真正实现了人生和事业朴素又崇高的精神追求。她充满画面感的驻村日记记录了扶贫工作和心路历程——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很快乐”。黄文秀的驻村日记是她化艰难为诗情的证明。她以“长征精神”为信念——“今天是驻村满一周年的日子,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刚好是两万五千里,这是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驻村干部群体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勇往直前的动力在于时代给予的必胜信念——“我的勇气,来自改变生活现状的一种期待,来自这个时代给予我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坚持。”正因为有这样的勇气,才有内心的充实、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也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无论是扶贫工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回归生活的本质,呈现生活中人们真实的喜怒哀乐,既不回避其中的艰难,又对未来充满向往。

二、人物塑造:形象鲜活,层次丰富

《秀美人生》不仅塑造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干部的典型形象,展现了更加鲜活和真实的驻村干部群像,而且其他的配角也都充满个性和闪光点。乡村干部、贫困户以及走出乡村的年轻人,以更具层次感的方式展现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影片通过黄文秀具体的扶贫工作,塑造了她坚定果敢的时代楷模形象。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她都竭尽全力,至情至性。家庭是黄文秀的牵挂,更是她坚持工作的内在动力,影片把黄文秀的家庭背景和扶贫工作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黄文秀家也是贫困户,正是小时候的苦日子磨练了她坚毅的性格。黄文秀直到小学六年级才知道包子是什么样的,上中学才知道牛奶是白色的,这种穷困的生活甚至让新来的干部觉得她是为了扶贫工作而编造的。为此,导演打破“第四堵墙”,不仅满足新同事的好奇心,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让黄文秀直接面向镜头讲述:“我身上也有一根绳子,前面的人连着我、拽着我,我也一定要连着、拽着身后的人。”这种方式让观众更好地和人物共情,走进她的内心。黄文秀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马,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家人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搬到了田阳种芒果。长大后,黄文秀上了大学。基于对家庭和家乡人民的感情,黄文秀想要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正因为她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在面对一些难以转变思想的贫困户时,能充满耐心、积极向上,坚持不放弃。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黄文秀在面对班银匠、桂平家、黄大贵的时候,真正做到了以一颗同理心去共情,用热情温暖他人,给他人带来希望。影片用很小的篇幅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工作的间隙,黄文秀也和普通人一样,想减肥、健身,似乎也有渴望脱单、想谈恋爱的想法。她同样也有少女梦,希望有人保护,也想在很累、很辛苦的时候,有一个有力的肩膀靠一靠。黄文秀也会抽空回家看望和照顾父母。这些内容呈现了无所不能的第一书记稍显心酸和脆弱的一面,让人物形象更加朴实动人,也让她不平凡的事迹显得更加真实。

驻村干部和村里人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又因其内在的原因形成叙事张力。即使有如此尽职尽责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廖书记依然感叹从百坭村出去读书的娃仔,一个都没有回来。因此,廖书记在桂平上学的问题上表现得有些消极,不想让桂平接受更高的教育,因为反正她接受了教育也不回家乡。廖书记也接受了教育但没有离开,因为他对家乡的感情最重。影片还塑造了其他几个贫困户。安土重迁的班银匠,在儿子、儿媳去世之后,他犹如自己的那匹老马,不仅体弱而且心如死灰,带着小孙子固执地住在山上封闭内心。桂平爸爸因为桂平是女孩,想让她辍学去打工,帮扶家里。黄大贵因为身心都受伤,一直逃避现实。周四哥想砍了只开花不结果的橘树,改种杉树。每家的问题都不同,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农村的贫困现状,使扶贫工作无法立竿见影。在影片中,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总有新问题出现。虽然处境如此艰难,但在黄文秀和干部们的耐心疏导下,他们还是慢慢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迈向了新生活。

驻村干部李贺和本村培养出的大学生阿布是影片的配角。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最初由于各自的原因对扶贫工作没有那么认真,但最后都被黄文秀感染。更重要的是,这两人代表的群体的思想转变和成长是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初来乍到的李贺代表了一大批年轻的驻村干部,影片完整地展现了一个青年干部的成长历程。他从一开始态度不够认真,到最后成长为沉稳可靠的优秀干部。他要面对真实的贫困生活,同时还有更加坚定、充满感召力的领导黄文秀。李贺背个双肩包就来扶贫,有爸妈做坚强的后盾,想轻松地打赢这场仗,但在真正走访贫困户之后,这种轻松感慢慢消失了,他最后全身心地投入脱贫攻坚战中。也是在他和黄文秀的搭档配合中,观众得以从同事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黄文秀。沟通贫困户和驻村干部两类人群的人物是阿布,他是一个从百坭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但却因为对家乡带有复杂感情,不想再回来。阿布更像是信念没那么坚定的另一个黄文秀,之所以内心会摇摆,是因为没有完全割舍对家乡和土地的感情。因此,当他看到黄文秀和他一样上完大学却坚定不移地回家乡扶贫时,他的态度慢慢转变,答应做橘园的专家,免费指导。无论是他们之间淡淡的情愫,还是因为使命相通的互相吸引,阿布被黄文秀的热情感染,对家乡的感情也逐渐浓烈。

三、审美风格:青山绿水中的诗意盎然

《秀美人生》在影像的审美风格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意盎然。在这片土地之上,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展现的质朴温厚也十分动人。《秀美人生》呈现了广西山村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俗民情。影片中展现的些许城市生活代表了便利和现代化,而自然风光则是作品中所有人的精神寄托。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上寄托深情,“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④中国人对土地、对大自然的情感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村的青山绿水、阳光雨露唤醒了黄文秀对土地的深情,也承载了她的故乡之情。在看到越发充满生机的橘园时,黄文秀情不自禁地感叹:“阳光要好,雨水要充沛,要天天在心里祈盼风调雨顺,丰收年。”“我与土地一起生长的生命基因渐渐恢复了,我对乡村有了新的态度。”

影片真实地展现了脱贫攻坚面对的艰难问题,但却以一种积极和期待的态度尝试去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只要进入百坭村,一幅幅自然风光画便出现在眼前。蓝天白云,金黄的油菜花,夜间的细雨,山间的风,橘树林的阳光,它们治愈了黄文秀和银幕前的观众。而红薯、清水鸭、南瓜这些带有回忆和情感的食物,更是激起乡情最质朴的体现。红薯,纯天然无污染,香甜可口,即使阿布不肯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红薯也依然是养活他的必需品。在城里工作的保安小哥,一直关注着驻村的黄文秀,看到清水鸭就想念家的味道。黄文秀让黄大贵走向新生活,黄妈妈以她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把收获的南瓜放在黄文秀的房间外,而到了晚上,黄文秀依然没有回来。这个南瓜在门外被狂风暴雨侵袭,此处的感慨和伤心被推向了极致。

影片用诗意的方式展现生于斯、长于斯之人的困境和突破,景语、情语相互交融。贫困户黄大贵出场的时候,群山之间散落着几个村落,整体色调稍微偏暗,光线不足,这也是他封闭内心的外化。黄大贵的老妈妈都能在田间坚持劳作,而他自己却丧失了生活的动力,整日待在房间黑暗的角落里自生自灭。而之后,最具诗意的场面是黄大贵知道桂芳没有死时,一个人走出逃避的角落蹒跚着上山。镜头缓缓地拉开,黄大贵变得越来越小,融入开阔的土地和青绿的山间。这如山水画般的一幕代表了他内心燃起的希望和对新生活的热情。

蝴蝶作为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美好的象征。无论是“庄周梦蝶”对存在的诗意思考,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而飞对自由的向往,蝴蝶都可谓是“尽善尽美”的象征。在《秀美人生》中,布柳河上聚集着蝴蝶,阿布的诗是朴实而升华的,诗句中的布柳河是他炽热感情的依托,鸟儿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阿布在从前的诗中写过,象征他向往自由和美好的鸟儿离开了布柳河,“鸟儿的一只脚一只翅膀没有回来”,但是现在,在与黄文秀相遇、相知之后,他的内心有了很大的动摇。在蝴蝶的带领下,他真正回到了布柳河。在成群蝴蝶的围绕下,阿布可能更加理解黄文秀的心声:“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因为有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黄文秀把青春和热情挥洒在大地上,这种“尽善尽美”的人生是她的起点,也感染着更多的人一起开启乡村的未来。在黄文秀去世之后,蝴蝶飞过橘园,飞过百坭村满山的三叶青,飞过新建的水泥桥,飞过百坭村的驻村办,飞到父母家,飞过充满香气的酒,飞到新加入的年轻干部身边,暗示年轻的力量是守护这片大地的希望。导演运用一种朴实的方式呈现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的困难,又以诗意的方式讲述先锋楷模的奉献和牺牲,在朴实和诗意之间凸显出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信念的崇高力量。

四、结语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永恒命题。《秀美人生》立足于时代,扎根于广西这片大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以扶贫干部群体为视角,真实地展现扶贫工作的困难和成功的不易,体现了黄文秀坚毅乐观、不忘初心、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也塑造了一群有担当、有理想的基层干部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深入浅出地将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跃然于银幕之上。除了回归生活的本质,影片还通过展现广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诗意盎然的境界,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富有诗意深情和质朴情怀的主旋律影片。《秀美人生》给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范式,即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塑造先锋模范,一方面要紧贴现实,另一方面要有诗情画意,弘扬正能量。

注释:

①周芳.对话导演苗月: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唤起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N].中国民族报,2020-09-18.

②李博.从《十八洞村》到《秀美人生》——专访电影导演苗月[EB/OL].中国文艺网,2020-05-20.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2005/t20200520_481137.html.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8.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0.

猜你喜欢
黄文秀贫困户人生
黄文秀:返乡扶贫 奉献青春
读写算(下)(2022年9期)2022-10-11 03:22:14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海外星云 (2021年16期)2021-12-07 07:44:10
缅怀“最美奋斗者”黄文秀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0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缅怀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4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