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然然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是伴随着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而出现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一系列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如《走进乡村看小康》《宝藏般的乡村》《乡约》等。2020年1月,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紧紧围绕着“农业、农村、农民”的振兴故事展开,讲述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个个带头人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并走向振兴的故事。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的重点记录对象是人物,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行为、事件进行记录,描绘出国家政策助力下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变化。相较于以往乡村振兴题材的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有了很大突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以身作则推进乡村振兴的农村干部、返乡创业带头致富的奋进新青年、抓住机遇主动谋求发展的新农民、兼顾农村产业与家庭平衡的农村妇女,等等。节目一改观众印象中的普通农民形象,对人物进行创新性展示,且各群体之间相互帮扶,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中尽显新型农民形象之美与宝贵品质之美。
《三农群英汇》中运用了大量艺术化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凸显乡村振兴题材之下电视节目的叙事美学特征,同时致力于改变受众心目中固化的旧农民形象,塑造时代背景下具备创新意识和产业思维的新农民形象,强化农民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新农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现代化,这个特征可以说是农村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①节目中,创作者注重从多维度、多方面展示乡村振兴难度,运用多样化的镜头语言服务于乡村振兴主题及农民形象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彰显出农民对于家乡产业的坚守及在逆境中寻找新出路的精神面貌。在2022年2月14日《吴老师卖年货》一期节目中,当介绍到吴国珍为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在退休后学习直播带货时,节目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及手持镜头,通过近景及特写展示出互联网时代下以吴国珍为代表的新农人的创新思维及产业意识。在“品唐山年货好礼线上展销活动启动仪式”上,创作者运用大量跟镜头,凸显出吴国珍为家乡栗子代言的热切期待。该行为不仅有效利用了名人资源,也展示出新农人跳脱出传统销售思维,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加快传播,借助新兴手段助力乡村振兴,进而推动产业进阶发展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节目在听觉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具巧思。在2022年3月18日《田埂上的“闪电侠”》一期节目中,何晓东冒着生命危险抢修老化电路,拯救由于停电导致供氧暂停而面临生存挑战的螃蟹产业。此时,节目运用了节奏非常紧凑的音乐,不仅营造出极其紧张的氛围,增强节目的感染力与观众的代入感,还展示出电路年久失修、电器固化老化对螃蟹养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威胁。节目借此展示出电路维修者对于家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群众自身对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2022年2月14日《吴老师卖年货》一期节目中,当吴国珍得知村民要将结果极少的老栗树砍掉时,节目运用了激烈紧张的音乐,表现出吴国珍与村民之间有关老树板栗作为品牌与产量极少之间矛盾的不同看法,突出了吴国珍对于家乡产业品牌的重视。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视听语言下塑造的具有创新意识和产业思维的人物形象,敢于尝试新兴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获取产业最新动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扩充销路。这有助于改变观众对农民形象的固化认知,展示出新农人的特点与魅力,彰显出他们对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与内在价值。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难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展开创作,让艺术性的视听语言、平视化的叙事视角、戏剧化的叙事情节设置等服务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充分展示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鲜明的人物特征及宝贵的精神品质。
《三农群英汇》的创作者并不刻意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农民勤劳、朴实、善良等鲜明的人物特征,而是通过故事化情节、戏剧性事件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在2022年1月18日《“梨书记”闯关记》一期节目中,为解决村民南果梨无处存放难题,辽宁省海城市马风镇祝家村党支部书记姚吉利不顾妻子反对,扶危济困贡献自家冷库,探索线上销售方式,为村民谋出路。在2022年1月19日《茶园的重生》一期节目中,由于害虫、农药问题导致茶叶滞销,村支书姚顺武以身作则带领村民用粘黄板解决害虫问题,不辞劳苦寻找销售商。在2022年2月21日《蝶变的兰花》一期节目中,因看好农场花卉的市场前景,宋彩凤毅然辞去老年大学职务,进入农场学习培育技术。即便在遭受排挤和两地分居的情形下,她也坚持不懈,开办新公司,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道路上凝聚着群众力量,展现着人民坚毅的意志力和信念感。主动求索新方法、谋求新道路的新农人为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也展示着乡土人文之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应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和农民集体进行创作,从实践中展示人民群众为推进乡村振兴而付出的坚实努力,以及获得的乡村振兴劳动成果,从而表现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三农’发展就会事半功倍。”在乡村振兴这项艰巨任务的进程中,《三农群英汇》将视线聚焦到鲜活个体之上,扎实走进农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聚焦乡村振兴志愿者,采用平视化的视角进行创作。学者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指出:“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事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②在划分视角类型时,《叙事学》引入了热奈特的“聚焦”这一概念,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视角是位于事件外并了解故事全貌的人对事件进行交代,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内聚焦型视角是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知对事件进行呈现;外聚焦型视角所知甚少,是叙述者从外部对故事进行呈现。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以人民群众为核心,运用平视化的叙事视角对故事进行表达,将主人公的内聚焦视角与用于故事串联的非聚焦视角结合起来,一同为主题服务。在2022年1月22日《桐岭镇的带头人》一期节目中,高中学历的何开峦返乡创业开办“养猪合作社”,却遭遇猪价“过山车”式下降,使得给村民分红成为重大难题。此外,他还面临着“建大棚资金短缺”和“核心员工欲辞职”的双重困境。镜头紧紧围绕何开峦的状态进行展现,此处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能够让观众直接感知人物的情绪波动与内心波澜。通过画面,节目将人物从借钱失败的沮丧,到政策扶持下成功抵押贷款的欣喜展露无遗。内聚焦型叙事视角能够直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从而凸显出振兴路上何开峦面临的重重困境。节目通过主人公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展示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成果是由人民群众靠行动争取来的,带领村民从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靠双手打拼出来的。
为了深化主题、推进叙事,电视节目有时需要借用非聚焦视角进行串联,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对人物的理解。非聚焦是一种全知视角类型,又被称为“上帝视角”。在2022年1月17日《又见花灯高高挂》一期节目中,传承人牛俊启一直坚持着非遗事业。为了使花灯得以传承,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儿子牛夺无奈跟父亲学习如何制作花灯。在办花灯展的过程中,内聚焦的叙事视角表现出父子二人之间的摩擦,但没有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为了推进叙事,节目融入了非聚焦型视角的讲述,向观众展示出父亲与儿子之间有关守正与创新的激烈争夺,也将新旧思想的碰撞之下,父亲的良苦用心与儿子的孝心充分展示给观众。非聚焦型叙事视角在电视节目整体叙事中起到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在叙事需要时能够及时补充事件的关键信息,帮助观众理解,增强故事的完整性。
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紧紧围绕着乡村振兴故事进行叙事,摆脱了以往客观观察并讲述的形式。创作者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生活,切实拉近创作者与被摄人物之间的距离。创作者与人民群众保持近距离相处,有助于群众在镜头面前放下防备,展示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情绪情感,从而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动。
任何事物都有众多观察角度。胡亚敏在《叙事学》中引用了热奈特的划分方法,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划分叙述者类型。热奈特提出“同叙述者”和“异叙述者”的概念。“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相对于同叙述者而言,异叙述者并不在故事中出现。③在电视节目《扶贫周记》中,记者和摄像师虽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也不是自己的故事,但是出现在镜头视野中,直接参与叙事,打破了节目本身的客观性。而《三农群英汇》虽然从未出现摄制人员的身影,但是创作者扎实走近农民集体,与村民同吃、同住,早已融入农民生活之中。在2022年1月20日《退捕渔民的“金饭碗”》一期节目中,由于水域生态严重失衡,禁捕、退捕的规定导致渔民集体失业。在创作者与失业渔民长期相处下记录的镜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渔民失业的苦楚及其对未来就业的迷茫。走近人民群众、扎根农村生活的创作位置,体现了创作者平视化的创作视角,从中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渔民从失业到再就业的内心波动与情感变化,也能够展示出带头人为广大人民谋生计、谋幸福的良苦用心,同时充分体现着创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充斥着戏剧性与矛盾冲突,这对于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很多电视节目不局限于客观陈述事实,而是更加注重在真实情况下对矛盾性与戏剧性的塑造和把握。增强故事的可看性与吸引力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创作者追求的重点。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着重记录政府和人民如何面对困境、处理矛盾并谋求发展,最终推动乡村走向振兴的故事。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中还上演着人物自救与干部他救的史诗故事,如村民及带头人面临发展困境,主动谋求发展;干部以身作则寻求产业发展新道路,坚定村民对产业的发展信心,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在2022年1月18日《“梨书记”闯关记》一期节目中,姚吉利不忍乡村产业就此没落,为解决村民南果梨存放难题,不顾妻子的反对,贡献自家冷库,多次与欲外出打工的村民沟通,想方设法谋出路。在2021年10月18日《奔跑吧“兵哥哥”》一期节目中,90后退伍军人杨帆返乡创业,受天气影响,其木耳、香菇产业遭受巨大亏损。维持产业的大量资金投入与维持家庭生活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在“他救”之中,杨帆坚定产业发展信心,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产业发展之道。节目通过冲突性的叙事情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同时也表现出带头人物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展示出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中,创作者并不刻意通过镜头展示村民困难的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困境,以博取观众同情,而是着重描绘杨帆、姚吉利、张军等人在“自救”与“他救”之中随机应变的学习能力与不愿放弃的精神品质。节目不偏不倚地表现人物的困难与挣扎,透过镜头展现出为乡村振兴付诸实践的伟大,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乡村振兴路上洋溢着奋斗者的坚定感与使命感。
《三农群英汇》通常跟随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展开叙事,记录重要事件或相关人物,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属于典型的线性化叙事结构。而历时性是线性化叙事结构中的常用形式之一。“历时性是对一个系统的发展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整个动态变化过程的线性描述。”④历时性注重对故事的线性规划,常常按照时间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去安排。历时性的叙事形式能够把故事讲述得更加完整、清晰,能使观众更好地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农群英汇》从小事件、小人物切入,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讲述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情况。乡村干部、返乡创业者等有志之士在政策助力之下,带领村民摆脱困境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成为贯穿该节目的主要脉络。在2022年1月20日《退捕渔民的“金饭碗”》一期节目中,禁捕、退捕的规定造成大量渔民失业甚至居无定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洪祥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为村民谋出路而不懈努力。从带领村民零基础养螃蟹,到发现养殖难题,进而请专家传授新的养蟹技术,故事在时间上具有线性发展特征。创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进行串联,使得故事整体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线性化的叙事结构从主要人物切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通过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真实地记录乡村带头人是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带领村民走向乡村振兴的。节目同时也记录了国家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帮助和支持,深刻地描绘出村民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渴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脱贫攻坚之后推动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目标,国家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村民返乡创业,投入家乡建设之中,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原生动力。电视节目《三农群英汇》从人物、视角、结构三方面进行叙事美学创新,通过带头人在产业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所展现出的强大信念,彰显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念感与使命感。节目中带领农村发展的案例具有时代价值与借鉴意义,对于实现国家整体乡村振兴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注释:
①马梅,蔡仔慧.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农人的现代化素质及其构建——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农群英汇》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2021(09):60-63.
②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32,36-42.
③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32,36-42.
④田龙过,姜梦洁.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的叙事创新和价值呈现[J].当代电视,2021(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