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2022-12-30 00:37:21蒋树开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整本书新课程探究

◎蒋树开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外导读,鼓励他们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接触更多作品,增长知识、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在初中语文整本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程背景,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感悟,传承传统文化,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趣字当头,点燃整本书阅读的动力

(一)基于好奇心理,制造悬念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知识,而要用激趣法,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求知欲望也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让他们产生想要探究下去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中。

学习《智取生辰纲》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智取生辰纲》入手,提出具有悬疑性的问题:“在智取生辰纲的行动中,出现了杨志、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白胜等人物,那么,他们后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们是否加入了水泊梁山呢?”“如果我告诉你们,杨志虽然在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和吴用等人形成了矛盾,但是,他后来却和他们成为了同上梁山的兄弟,你们觉得这是否可能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两股不同的力量组合在一起了呢?”这些问题都具有悬疑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学生参与到了自主阅读中,找出和杨志、吴用等人有关的故事,寻找他们的交互点,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归纳总结其性格特点。

在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给他们诵读一些片段,并在情节发展到达高潮的地方,停下来,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他们能在后续自主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中。

(二)撷取影视片段,比较探究

不少经典的小说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影视剧中的精华片段整理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对挖掘情节、探索人物的兴趣,他们可以对比分析,提升赏读效果。

《西游记》有不少改编的版本,教师节选了86 版《西游记》和《大话西游》等影视剧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看看它们在作品内容,展现形式,人物特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有学生认为:“从表面上看,《大话西游》是《西游记》的前传,写的是孙悟空在陪伴唐僧西天取经之前的经历,但是,如果对比《西游记》中取经前的孙悟空,还是能看到不少区别。《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追求自由的生活,不喜欢被世俗所困扰,同时,他也显得十分单纯,如他被骗,当弼马温,就能证明这一点。但是《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却是被世俗情感所困扰的人,和原文中的孙悟空相比,他更符合真实世界的人。”在对比探究中,学生对原著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了他人性的本质。

教师不可将影视剧的全部内容都播放出来,可以选择具有悬念的地方,又或者选择一些影视剧和原著内容不同的部分,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有所激发,他们也能提升对比分析方面的思维能力。

(三)评选书香家庭,营造氛围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还要构筑良好的课后自主阅读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亲子阅读,并用写读后感、编演话剧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展现阅读收获,将成果上传到网络上,众人评选出“书香家庭”。这样有助于构筑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范进中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为了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组织了“书香家庭”主题阅读比赛。教学者首先联系学生家长,让他们明确此次阅读比赛的目的,再给他们介绍《儒林外史》的阅读要点和指导方法。最后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演绎作品,看看有什么具有创意的方法能更好地展现作品。如有的家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演绎了出来。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讨论了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给每一类都找了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讨论了好的读书治学的态度是什么,并且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讨论了真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范进”这样的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了演讲稿。最后各个家庭整合了作品,评选出了“书香家庭”。

教师要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阅读场地,利用微信联系学生家长,指导其如何和孩子互动沟通,交流阅读感受,怎样将实际生活和整本书阅读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潜心研究,传输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一)着眼主要人物,梳理情节

新课程认为教师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不能坐视不理,而要积极观察他们的阅读过程,挖掘课程生成资源,引导其交流讨论,指导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学者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探究其心理感受,并借此方式梳理作品的情节。

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浒好汉有108 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不可能详细地介绍每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那么,作者着重寻找了哪些人物来写呢?他们的人生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如何将不同的人物串联在一起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关注作品的主要人物。如围绕“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归纳了他的人生经历,并且发现作者在叙述林冲生平的时候,也将其他的英雄链接了进来,如鲁智深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发现一开始的时候,鲁智深对林冲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是林冲主动要和其结拜,由此可见,林冲对英雄豪杰向来有仰慕之情,而鲁智深则性格中更多豪气,不拘泥于凡俗的礼节。在整理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情节发展也有了一定认识。

在学生初读作品后,常常对某些重要人物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围绕主要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抓取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探究,探究该人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全面理解该人物。

(二)着眼精妙语句,揣摩赏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精妙的词句,此时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批注法,标注出这些精妙的句子,然后揣摩赏析,品味文本生动优美的地方,感受遣词造句别有意味的地方,体会人物情感流露展现之处。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咀嚼词句,提高阅读质量。

在《西游记》中有不少好词好句,尤其是一些景物描写,更是独具特色,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西游名景摘抄”主题活动中:“在《西游记》中,唐三藏师徒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遍历西域各国,那么,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否一样呢?作者是否写出了不同地方的特点呢?同学们可以找一下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揣摩分析,看看它们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物,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找到了孙悟空在山中游荡的词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认为这一段描写了无拘无束的山野生活场景,暗示在这种地方成长的孙悟空,也具有一种野性美。此外,学生又搜索了展现盘丝洞等其他景物的词句,分析其特点。

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要围绕其中的重点词句,对其进行指点和点拨,然后让他们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自主阅读作品的其他部分。这样就能提升学生模仿学习的能力,也能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三)着眼文本主题,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种提升阅读效率的好方法,学生可以整合文本的主题思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及时写下来,然后互动交流,看看彼此的理解是否一致。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也能用文字的形式更好地拉近和文本的句子,表达切身感受。

《儒林外史》一文的特点是具有讽刺的特点,教师围绕这一点,设计了“古典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这个创作主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学者让学生从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角度入手,找出文章中具有讽刺性的词句,鉴赏其写作手法,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到读后感中。此外,学生还可以总结各种讽刺手法,并在自主创作中加以运用,试着以生活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讽刺的方法加以批评,说说他们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能结合作品的典型特点,深入探究赏析,并在创作中迁移运用。如有学生认为夸张某人物的行为举动,凸显出该人物在人性上的弱点,这种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讽刺效用,便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和对文字应用的理解,写一下独特的想法。此外,学生还可以在文章中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自己分析。

三、匠心独运,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活动

(一)设计主问题,发展逻辑思维

新课程强调引导,也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各种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如可以通过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探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教师设计主问题,引导其探究该作品中隐藏的主题思想,看看其写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作品的认知不够深刻,所以他们只能体会到作品中的“忠义”精神,此时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更多问题,引导其思考。“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小说展现了‘官逼民反’的思想,那么为何宋江最后还要诏安朝廷呢?他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呢?”“水浒英雄真的都是农民起义的英雄吗?他们中间有哪些人的身份不一般呢?为何他们也会加入到起义的行列中呢?你认为他们的加入是会优化水浒英雄的组织结构,还是反而会造成起义的不彻底呢?”“宋江起义最后失败了,那么你觉得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他们能运用辩证思考的方法,逐步深入地探究。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产生困惑是必然的,教师要适当预测学生可能会生出怎样的困惑,并结合比较重要的问题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在相互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

(二)择选深度话题,进行专题探究

话题研讨会也是整本书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彼此都感兴趣、且有一定深度的话题,指导其进行专题探讨。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对阅读书目的理解更明确,阅读更有针对性,阅读指向更清晰。

在阅读《西游记》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等各种角度,设置了若干探究话题,并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如在“佛道之争”的主题探究中,学生可以寻找一下书本中有哪些内容分别写了佛教和道教,为何很多妖魔都是信奉道教的,这是否说明作者笃信佛教,故意贬低道教。他们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巧收心猿”这个主题进行探究,围绕主人公孙悟空分析,看看他原本的性格是怎样的,后续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他如何从“泼猴”,逐步皈依佛门。“《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也是一个学生关注的重点,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可以探究作者如何将虚幻的故事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出来,如何在玄幻主题的故事中展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设置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议题,供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可以结合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究,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让学习变得更具有个性化,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交流精彩批注,以写促读

进行圈点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读写方法,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批注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符号形式,并结合批注的结果创作读后感、小论文等,并和同伴交流。在互动探讨了阅读经验后,他们再阅读书本,看看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起到了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整本书阅读的形式。

《儒林外史》是一部耐人寻味,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批注法辅助阅读,并交流讨论阅读收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设计各种符号,如用波浪线表示好词好句,用横线和问号表示有疑问的地方,用双横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句子等。除了设置符号以外,学生还将阅读感受标注了出来,如有学生对比了作品中不同的文人,认为在当时既有负面的人物形象,但是也有正面的文人,但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问题,导致很多人受到了影响。在后续的创作活动中,该学生主动探究分析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迫害。

圈点并不是随意的勾画,需要圈点的内容必然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两遍,然后写下体现独特见解的词句。对于批注的内容,学生要拓展思考,除了结合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批注以外,还可以围绕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其他的角度入手批注。

新课程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强调教师角色,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避免直接灌输语文知识,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提升他们的阅读自主性。教师要结合阅读完整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个性化的意义建构,促进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能在此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整本书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语》整本书阅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