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安排了一系列的复述能力的训练,复述的教学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能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级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从课程目标中我们知道,复述是小学语文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训练点,使学生在读中悟,由读到讲,由读到说,将所读到的内容,在大脑中经过加工,整理后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符合新课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统编版语文教材低年级课后有很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些文本都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复述教学,在解读这类文本的时候,应将复述课文纳入到教学目标,并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是很陌生的概念,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那么就可以借助图片、示意图和关键词等方法来练习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复述教学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背诵这种单一的方法来指导复述,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复述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达到在理解记忆文本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能力、锻炼思维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只流于表面,要有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上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有深层次的鉴赏和思考。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材中有借助插图讲故事和借助插图分角色讲故事的教学要求,如课文《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教材借助关键词、关键句及借助表格和插图讲故事,如《狐假虎威》《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等文章。三年级的训练上升到详细复述,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是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内化课文语言,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四年级要求学生在复述注意顺序和详略,五年级训练的是创造性复述,学生在复述时可以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统编版教材中是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符合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特点。
第一学段训练简要复述。复述的训练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无论是一段话、一个小故事,还是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都可以对学生引导复述。在教学时,可以在以句式训练为依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图画等进行简要复述训练,以达到积累文字语言、运用文字语言的目的。在教学完《乌鸦喝水》这一课后,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上的几个词“口渴、水不多瓶口小、喝不着、放石子、喝着水”来简要复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述了课文的大意,还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配上恰当的表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学段训练详细复述,详细复述要求能围绕文章中心,不改变原意,有详有略进行生动具体的复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复述的要点,一方面复述要突出重点,情节发展要与原文一致,另一方面要有条理地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复述时语言要力求准确。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一课为例,可以结合课后练题里的表格,表格里的时间在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出,是需要学生进行梳理才得以知道的。这篇课文很长,在复述时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为有序复述做准备,在长长的故事中梳理出来一条主脉络,引导学生发现其情节上一波三折的妙趣。在与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充分体会裁缝与顾客的性格特点,将故事内化于心,体验角色,激发兴趣。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借助表格等支架,按照时间,完整地有序地把故事复述下来。
第三学段训练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就更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的重复,而是在对课文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进一步充实,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饱满充实。[3]以《田忌赛马》一课为例,课文中第一次赛马和齐威王的表情神态都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赛马就写得比较简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参照第一次赛马,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基础上来进行创造性讲述第二次赛马的过程以及齐威王的情感的急剧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学生不仅能把故事讲得“自圆其说”,也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样的模仿和创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强调“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4]可见,课程评价需注重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和多元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方式和主体都是很单一的,大部分也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基本上没有,教学评价出现了单一性和缺乏民主性。另外,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很模糊的,不具体、不全面的情况较多。很多时候都是一味地评价“你说得真好”“故事讲得真具体”,这样的评价学生听了也是似有若无。因此,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复述内容进行具体的评价,教师可以从以下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复述时表达是否语言通顺,条理清晰;在复述时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和关键情节;复述时候的语气是否符合原文情境;复述的内容是否全面,逻辑是否符合原文。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机会给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以避免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在学生互评和自评之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性引导,供学生进行参考。学生之间的这种互评和自评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复述学习的过程,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师应设计多样性的评价方式。除了口头评价,还可以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如设计评价反馈表、评价记录册等方式来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师一元化评价模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复述兴趣。
恰当的赞美,学生才能更好的进步。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是学生将语言进行处理、加工、输出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的阶段,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表达上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敢于说、积极主动地去说,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复述进行评价和反馈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及时,还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可以适时地用言语鼓励或其他方式适当地赞扬学生的表达得好的地方,而对于不尽人意的部分也要以鼓励的方式进行点评。
可以把复述延伸到家庭,家校共同为学生复述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在统编版教材中有部分课文的复述是要通过对话和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完成的,家长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家校的合作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复述习惯。
无论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亦或是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学习,优化复述教学势在必行。复述方法设计、活动组织、复述评价等都是为扎根语文课堂的复述教学提供支持,确保学生复述能力、语文素养的顺利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