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微不足道的想念,在心里蔓延

2022-12-29 00:00:00辰暖
今日文摘 2022年8期

整理物品时,翻出一些日记本,我随手翻看一段文字:“我后来的朋友总是一茬一茬的,阶段性的或地域性的。想要长久,却充满障碍。可能是城市太大的缘故,也可能是迁徙太过频繁,人与人之间很容易走散。一旦离开那个地方,或过了那段时间,我们便会失去联系。”

记不清是哪一年,隔壁的邻居总是来了又走。人来人往,不到半年时间换了三拨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年轻的小情侣,有衣着光鲜的白领。虽互为邻居,但彼此并不熟悉。他们日升而出,日落而归,和我几乎打不上照面。即便是偶遇过几次,有过些许印象,但我还是记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是隐约记得他们被生活透支的疲惫模样。

很快,北京的冬天到了。隔壁住进一个年轻女孩,和我年龄相仿。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一个人来北京,但她看起来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也许这就是北京的魔力,即便它粗犷、拥挤,但还是会有人为之前赴后继。

她时常一个人吃饭,偶尔会来我家聊上几句,有时顺便一起吃饭。时间久了,我们便逐渐熟络起来。在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朋友,没有社交,生活圈里只有她。我一度以为只有自己是这样,后来发现其他人也如此。也许,这就是大城市,可以轻而易举遇见很多人,但若想与一个人有长久的交集、产生深厚的感情,并不容易。

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逛了“798”艺术中心。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地方。那时的“798”还很清静,从胡同的一头到另一头,没多少人。我们买上些吉事果,拿着拍照,像大学生那样。

秋天时,她失恋了。她说她在这座城市感到孤单,希望我能陪她说说话。我坐在床边,听她聊起从前,聊那个从未看望过她的男朋友。我问她,他喜欢你吗?她说,喜欢。她说“喜欢”二字时,看起来十分肯定。可我不信。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人,怎么会连看望的时间都没有。但我不忍心戳破她心中残存的美好,所以,我选择三缄其口,并予以适当的安慰。

半个月后,她告诉我她又恋爱了,和公司的一位同事。她看起来恢复得不错,至少看不出太多前一阵失恋的痕迹。我问她是认真的吗,她说是的。

那时的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可以轻易从一段感情里抽身出来。在我看来,所有的感情都需要深思熟虑,不可以随便开始。但她不,她对待感情总是洒脱很多。多年后,我只身一人来到上海,终于明白了那时的她。这是大城市赠予每个年轻人的孤独。这孤独容易使人对感情产生一种依恋,也容易使人对一个人产生好感。

又一个冬天,她搬去了别处。我们一起吃了顿饭,便分开了。之后,很少见面,也很少联系,起初,我们会在网络上聊几句,后来便没了音信。我们像两条平行线,消失在各自的世界,像不曾遇见过。

这便是大城市的感情,不容易建立,却容易走散。起初使人伤感,渐渐便习以为常,人对情感的免疫力也因此得到锻炼。再后来,年纪渐长,对五彩纷呈的交际不再沸腾。也可能是愈发挑剔,对不能带来精神愉悦的关系失去耐心。很多人,其实还不错,但总是过目即忘。

花开了一茬又一茬。阳光明媚,映着桃红柳绿。一些事,昨天还历历在目,今日就遥远得像发生在上个世纪。这微不足道的想念,像成片的绿,蔓延在心里,伸出窗外,成就了春天。牛奶配着面包的早晨,带一点儿黄油的软糯,是心安的味道。

(孙毅然荐自《时代青年·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