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与傻瓜化

2022-12-29 00:00:00夏康达
今日文摘 2022年8期

现在的手机都有照相功能,所以小学生都会照相。可是半个世纪前,照相也算得是“技术活”——当然只是照相,并非艺术摄影。我高三那年,突然对照相有了兴趣,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架127照相机,给校园里的枫树拍了一张照,算是学会了光圈、速度、距离的照相技术“ABC”。进入大学以后直至毕业,我是班里唯一的“摄影师”。

照相技术被大多数人掌握,不是因为摄影知识的普及,而是上世纪70年代末“傻瓜照相机”的诞生和普及。再后来,智能手机几乎把相机、胶卷都取代了。

从傻瓜机到智能手机,老式普通相机在日常生活中被取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乃至换代,其设计、制造日趋深奥、复杂,但产品使用者的操作则更加便捷。

进入老龄以后,越发觉得日常生活的科技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切身感受最深的变化是“换笔”。我大半辈子用笔墨书写,六十岁退休以后才学习使用电脑。一位学生把一台电脑搬到我家,手把手教我使用。我说不好普通话,也不懂汉语拼音,更难以学会“五笔”输入法,她指导我用智能输入法打出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慢慢寻找需要的字。用“傻瓜”式的“一指禅”指法来敲键盘,当然速度极慢。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一封一句话的邮件,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是得益于这种“傻瓜化”的输入法,我才能从一句话的邮件起步,至今已敲出了几十万字。十年前,我曾患脑梗,基本康复后,用我的家乡话来说,感觉“脑子呒没坏脱,手脚却勿灵光了,走路要撑棒头,写的字像蟹爬”,陷于难以握笔的困境,幸亏依靠“一指禅”输入法以敲代写,才得以继续码字生涯。感谢电脑的“傻瓜”操作法使我不致沦为真正的傻瓜。

时代继续发展,后来遇到的是手机支付问题。有了手机支付软件,出门不用带钱,购物无需找零,好处是明摆着的。我有手机、银行卡,但不知怎么在支付软件上绑定、开通。于是虚心向孙子请教。他为我在程序中绑定银行卡,我只需学会每次付款如何操作。后来到商店拿出手机结账,售货员夸我“新潮”。

然而,我的很多同龄朋友,“与时俱进”仅止步于使用微信,尚不能驾驭手机支付软件。我也仅多走了一步,至于其他APP,仍然一无所知。近来听说了许多令人感叹的事,例如有的老人不会使用微信“二维码”而遭遇诸多不便,有的不会上网购物、买票和挂号看病,甚至还发生过老人不知“健康码”为何物而不能乘坐公交车,如此等等。作为一个耄耋老人,对这些事我能仅仅做一个旁观者吗?我不免设想,自己一旦遇上这些事该怎么办?倘是挂号、购票之类,只有让子女代劳。面对这些本来尚可自理的日常生活问题,现今如果身边没有年轻人帮忙,在这先进便捷的现代化社会,我大概也会时常见傻,不知所措的。难怪曾有老年人感叹,我们真的要被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的时代所抛弃吗?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悲观,政府已经要求各有关部门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关怀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我们当然不会容忍未来出现这样的现象:老人们眼看无人驾驶汽车满街跑而自己拿着手机却不会约车。我期望,用语音等极简便的方法便可操控更先进也更“傻瓜”的手机的时代很快到来。

随着岁月流逝,人不免衰老乃至逐渐低能、失能,在我看来,这也可以说是人生衰老的“傻瓜化”过程。科技的智能化设施是修补人的“傻瓜化”的有效手段,而这种“智能化”必须实现操作“傻瓜化”。

“智能化”的高智能,应该体现于高度的“傻瓜化”。

(田蕾荐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