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得了解将要生长的这片土地,才能扎根下去。
跟别处的人打交道,一来二去熟悉后,人表示亲近,会询问家在什么地方,每每听到回答是在西安灞桥时,对方往往都会欣然地接过话去:噫,知道知道,灞柳风雪,关中八景么,好地方,好地方!
一边言语还都会一边出神,显然是想象这灞柳风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景致。
柳树不是什么稀罕的树,水乡大漠,都能看到这种植物;风雪也不是多难见的现象,秦岭南北,都能见到这般气候;这样两件人人都见过的普通事物,到底为什么一组合,就成为关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样风景名胜?
灞柳风雪,不是真的雪。
是春天里,随风而起,漫天飘扬的柳絮。轻轻柔柔,白白绒绒,不是雪胜是雪。
清明后,春光大好的时节,万物竞发,生机勃勃;再及时来上一两场雨,原本光秃秃的枝丫,大片大片的绿色就涌出来;一开始只是稀稀落落的几点星火般的花苞,转眼间,就像大火燎原,到处都燃烧起一堆堆色彩各异的鲜艳花来,到后来,甚至燃烧已经不足以形容,完全可以说是爆炸,整个失控了,这里是一炬如火的桃花,一丝的绿意都不带,那里是一匹似锦的杏花,白里透着粉让人移不开眼。
到处都在争奇斗艳,到处都是浓墨重彩,到处都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氛围。
在所有的这一切都正如火如荼时,这场每年只会落一次的雪就来了。
灞河两岸,每一条柔柔拂动的柳树枝头生出柳絮,一团团的,纷纷飞飞的,飘扬起来。
这些风雪飘过半坡,落进六千多年前的彩陶人面鱼纹盆,落到陶甑蒸腾起的热气上,被一下激起,荡过米家崖的酿酒陶罐,裹着五千多年的酒香,打一个回旋,停在河岸边的一只陶埙上。
裹兽皮披麻衣,刚熬过严冬的人,对于风雪是恐惧和害怕的。
风雪,带来的不仅仅是入骨的寒冷,还有万物萧瑟的饥饿。
风雪,是不祥和苦难的征兆。
乍暖还寒时候,整个世界已从肃杀的白色中挣脱出来,被阳光的热意蒸出五颜六色,冰封的河面打开,一棍子猛砸下去,捞得一条条翻浮起来的肥鱼,从河边无花树上,扯一条柔柔软软的长枝,直接就可以当成绳索,往鱼嘴里一串,肩上一扛,这就是最美好的一天,眼前什么东西却飘飘忽忽地纷落下来,是雪。
惊慌失措地逃回去,部落的人早已经吓得都躲到大房里,族巫安抚着,把最厚的兽皮都裹上,走出去,就看到暖和的阳光里,雪已经纷纷扬扬地飘起来,伸手接下来一团,却并不冷,也不融化,就那么绒绒的在掌间。
这雪,是有暖意的。
族巫脱下已经捂出汗的兽皮,领着所有人,一直走到河边,那里的暖雪已经飘得密密匝匝,迷迷蒙蒙。
来路的黑暗已经化为身后的影,前路虽还看不清但已亮出光明。
族巫于是吹响陶埙,那落在陶埙上的雪飞出去,飘进那一片雪幕里。
篝火燃起,经过一冬酿得的酒搬出来。
这风雪,是颠覆不祥和苦难的吉兆。
于是本来惊恐不安的人们,载歌载舞,就在这场暖雪里,感恩天地河川的赐予。
白鹿原上的一个声音,回应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创造。
河流潺潺,带走不知道多少次落到水面并不融化的暖雪。
团团絮絮地飘过行进的秦军,落过黑色战旗,在兵士背负的厚实锅盔馍上一滚,掉到泥泞包裹的军履前端,随着整体划一迈步时,被踢起在空中翻腾,再被停驻的健壮黑色骏马鼻息一冲,落在秦穆公从马上伸出的一柄利剑剑尖。
春秋时期,秦穆公并十二国,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命名灞桥。
为什么会这样命名,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说的是,秦穆公因为得到由余这个大才,所以完成称霸西戎的功绩。
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后,秦穆公在这条河上修桥,希望天下有才之人可以通过这桥,畅通无阻地进入秦国,成就不世霸业。
这个说法于个人而言,是很愿意相信的;秦穆公爱才,有依据,除了命名原因里提到的由余,还用五张羊皮换回另一个大才百里奚,让秦国大治,实力提升,从一个边僻封国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
感慨人生际遇时常提到的伯乐,曾经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找千里马,一段时间后,回来复命,说在沙丘找到一匹黄色的母马,非常不错。
秦穆公让人去取来,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就觉得这个九方皋不靠谱,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不清,又怎么能辨别出千里马。
伯乐知道后,感叹不已,九方皋辨别千里马的本事,真是比自己高明千倍万倍,已到完全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直接洞察本质的地步。
秦穆公于是让人试马,果然是举世罕见的千里马。
这样愿意接受自己认知以外说法的待人态度,是很难得的。
在另一个和马相关的事里,秦穆公一匹非常好的骏马丢失,他亲自寻找,在岐山下找到,但马已经被三百多个百姓分吃了,官吏们准备问罪这些人,秦穆公没有同意,而是和这些吃马的百姓讲,光吃马肉不喝酒,对身体不好。然后不仅不追究,还赐酒给这些百姓喝。
之后,秦穆公和敌国大战,不敌被困,这三百多个人为报当初的吃马喝酒之恩,不惧生死前来相救,反败为胜。
秦穆公挥动利剑,那落在剑尖的一团雪飞出去,一条斩落的柳枝落到他手中,当做马鞭朝身下骑着的马抽打,可以听到马骨隐隐有声,是铮铮铜音,的确良驹。
骏马沿着灞河一路奔驰,周天子赐的金鼓敲响,行进的秦军吼着“岂曰无衣”的烈腔,震得漫天纷扬的柳絮,如暴风雪般,狂乱地飞舞。
弯月如钩,倒映进灞河铺满絮雪的河面,尖锐的弧边镶嵌上绒绒的一圈。
整条河面平平整整,如一匹上好的丝绸铺开,上编绒月,上织星光,编织出黄沙大漠万里疆。
张骞站在沙丘上,眺望已经离开十数年的汉乡,弯下身,从历经艰险找到的这一处绿洲水泊中,掬起一捧,上面覆满一层细絮,吹开后,想要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却看到其中倒映的绒边弯月,熟悉,是灞柳风雪时的长安月。
这才看到水边那一株柳,风乍起,吹得柳枝拂动,吹得烟絮纷纷,相隔千万里,一月共风雪。
就那么站着,任凭密密匝匝的风雪落满身,落停在旄毛已经掉光的节杖顶端,聚成小小的一堆。
张骞凿空西域,建不世之功。他从那时候尚属于异域的地方,带回来很多东西,以一己之力贯通东西,直接促成了物种的交流。
关中面食,挂在嘴边的有这样一句话:咥面不咥蒜,滋味少一半。话里提到必不可少的蒜,就是张骞带回来的。
炎炎夏日,拌上一份凉皮子,其中清脆爽口的黄瓜丝、胡萝卜丝;暑气浓时,凉水沁后,一整串往嘴边送的葡萄;还有那破开外皮,轻轻一掰,就直接爆开,溅出红色甜汁,颗颗如宝石滚出的石榴;加椒盐滚炒,咯嘣捏开,酥香味好的核桃,都是。
其中棉花这一样得单拎出来,从上面大致一列可以看出,张骞带回来的大多数东西是可以吃的,唯有这一件不能入口。
棉花最初是作为一种名贵观赏花卉,种在园林之中。花开在七八月里,一蓬蓬的白,也是枝头绽雪。
炎热的夏日,在当风的亭中,围上一圈三九取得的寒冰,喝一杯冰镇酸梅汤,从里到外的清凉氛围里,欣赏满园随风轻晃的洁白棉花,在酷热里,由身到心都仿佛回到冰天雪地中,实在是极好的享受。
和灞柳风雪异曲同工,都是错位季节里自然呈现的奇观。
暴雨时节,裹着暖和的毯子,玩弄着蓬蓬松毛的猫,听着窗外的雨声;凛冬来临,围着一炉火,煎一壶茶亦可,烫一坛酒也不错,这些都没有,那就煮一锅白水,把窗边冰凌掰下一盘,一根根放到里面煮化,也能让人一下感到生活的美好。
这些对颠倒季节违逆冷暖的追求,是人抗争大自然后写进基因里的胜利记忆,是最入心的。
张骞在第一次见到满地棉花开放,决定将这一样东西带回故乡时,心中应该曾想起那个来时的地方,在每年暖意春风吹起时,都会下起的一场风雪。
喝下手中的一捧水,取过身侧的节杖,聚在节杖顶端的那一小堆柳絮,顿时飞散空中,勾月下,一团团地飘开,环绕,在沙丘之上行走的张骞,璀璨繁星闪耀在他身侧。
最是春光好的时候,柳絮飘得纷纷扬扬,灞桥送别的人,就站在几次三番前行,终于留步的地方,看着所珍视的身影,逐渐消逝在蒙蒙一片里,经久之后黯然回首,发现送别宴桌上,已经覆盖一层柳絮。
一条青鳞的鱼,受不得簌簌飘落的诱惑,张合着嘴,从水下一跃而起,想要吞吃还在枝叶间的一团,鱼须子一翘,却将那到嘴边的柔软绒物弹飞出去。
飞过通化门,飞过朝阳门,到未央宫一转,往西飞去,飞过玉门关,飞过黄沙漫漫,一直飞到地中海,融进一场万里外飘扬的柳絮里。
柳是由东往西都存在的树种,用途很多,希腊的古医,发现咀嚼柳叶可止痛,柳树皮可用于退烧,在医药方面的影响,延伸至今,国际权威的医学刊物叫《柳叶刀》。
柳枝在各地民族中,还有一个最常见的用途,那就是作为牙刷。
取一段柳枝,把前端一截剥皮后细细捶打,再放进热水中一泡煮,就得到一支上好的牙刷,蘸上草木灰或盐,就可以非常好地清理牙齿。
古今中外,描述美人,都会用到银牙玉齿的形容,柳枝就是潜在这些形容幕后的大功臣。
这样想来,折柳送别,除了其中包含的留人谐意,也多出些实用的价值。
送远行的人一截柳枝,叶止心疼,枝用做牙刷,每晨一用到就会想起未分开时的情谊。
和不愿分开的人离别,无论是什么季节,都是冬天。
灞桥,是应该种柳树,还可以种棉花,种芦苇;那样的话,春飘柳絮雪,夏铺棉花雪,秋飞芦花雪,冬扬鹅毛雪,一年四季,都是雪纷纷,贴切告别情、契合离人意。
吹开送别宴桌上那一层柳絮,发现残酒已干,回想着酒尚温时说的话,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
对于将要远行的人,也没有什么很好的礼物,就送一段结合《潇湘录》得来的灞柳风雪与白鹿的事。
一个道德隐士在灞河边结庐而居,潜心修行,一个少年几次三番拜师,终于得入其门。
少年全心刻苦修行,天赋也是极好,对于大道的领悟比隐士还深,每每和隐士论道,隐士往往无可应对。
隐士自叹不如,认为少年是圣贤再世。
逢春光和暖,万物勃勃,灞柳拂动翠玉,飘扬絮雪。少年看到这样情形,恍然如大梦方醒。于是奔走其中,且歌且啸,任凭柳絮落得满身,遇到一群鹿正往原上行,少年跑进去,化为一头白鹿,跳跃着跟随鹿群离开,消失在一片蒙蒙中。
年年月月,月月年年,灞柳风雪是这样的一个景致,漫天飞扬的每一团柳絮包裹的种子里,都含着一段往事;这些种子,找到适合的土地扎根下去,就会又长出无数新的来。
趁春光正好,就都飘在暖风中,任人捡拾,总有一段,会触动心中的那根弦,让人想起那年那月的那人那物那事,在此刻此时。
责任编辑:赵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