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瓦窑堡,不仅是硝烟浸染的红都,还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更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此地后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而享誉华夏。据史载,瓦窑堡,元初建,依山为堡。其历经数百年,屡屡扩建,遂成商业重镇,自古有“天下名堡”之美称。
早在1924年,就有共产党人在瓦窑堡活动。1931年至1935年,在谢子长的领导下,先后有9支红军游击队在这一带与敌对势力周旋。1935年10月2日瓦窑堡解放,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中共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于10月3日由延川永坪移驻于此,瓦窑堡遂成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为中央红军长征后把革命大本营放在瓦窑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11月7日,农历10月12日,雪后的瓦窑堡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约在中午,张闻天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瓦窑堡。瓦窑堡人民箪食壶浆、抬着猪羊,热烈欢迎中央红军。民间唢呐手头包白羊肚手巾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头,两位胡须花白的老汉鼓着腮帮吹上手,闪亮的唢呐铜碗一会儿高高扬起,一会儿直直的朝着前方。一群吹下手的年轻后生更是生龙活虎,吹奏得十分卖力。一曲接着一曲,在唢呐的木杆中流淌,在唢呐的铜碗里迸发,在山峦间回响,在人群中激荡。进瓦窑堡南门时,唢呐手们迈着缓慢的脚步,反复吹奏《将军令》《拜鼓令》《催鼓令》和《得胜回营》的曲牌,令人荡气回肠。唢呐手后边,是少共中央一群十五六岁的娃娃队伍。他们在儿童团书记赖大超、秘书长胡耀邦的带领下,唱着歌,迈着整齐的步伐。跟在后面的是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在内的干部团,张闻天、博古、刘少奇、邓发、李维汉走在队伍的中间,张闻天总书记不时向欢迎的群众招手致意;张云逸副参谋长走在军委机关队伍的前头。他们面容憔悴,衣衫不整,赤脚片子打着裹缠,穿袜子的很少,一些战士的长裤变成了短裤,腿上和前后背裹着麻袋片或羊皮,露在外面的肉冻得发黑。伤病员拄着棍子,挎着绷带行走,几十副担架上不坐一个人。骡子、马、毛驴都驮着箱子之类的东西,有的女红军还背着竹篓子……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在寒冷的冰天雪地里精神抖擞,士气高昂,歌声、号子声在白雪皑皑的旷野上回荡。到了晚上,在这一轮明月下,瓦窑堡人民连夜碾米磨面,杀猪宰羊,赶做棉衣,依稀可见彩旗到处迎风招展,“欢迎党中央!”、“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从中山街一直贴到十里外的牙坪村的道路两旁。山上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白光。
1935年12月13日,农历11月18日,毛泽东风尘仆仆地首次来到了瓦窑堡。深夜,在中山街中盛店毛泽东住的窑洞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院子里。窑洞内,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向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这一夜,毛泽东住的窑洞里的灯火彻夜通明。谁能想到,就在这孔陈设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写出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不朽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诗词。
如今,在这孔窑洞前立着高大的毛泽东铜像,还有许多松柏。随风而至的,是一缕缕松脂的馨香;随风而去的,是夜莺缠绵的心曲……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实力壮。
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千里的雷声万里地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这歌声从天空隐隐地传来,如梦。
走在瓦窑堡的街巷,条条街巷就像厚厚的书页一样依次翻过,情节无限,古意盎然。岁月的风无遮无拦地向我吹来,呜呜咽咽,如泣如诉,让人感受着地老天荒与古今沧桑。秀延河河畔有条二道街,这条街上有包括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张闻天旧居和瓦窑堡会议旧址在内的许多革命旧址。二道街的路面铺的是青灰色的砖,加上街道两边青灰色的窑洞和围墙,显得古色古香。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史称“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和国家民族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会议,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篇章,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瓦窑堡,这个不知名的小镇,曾经一度成为中共中央的大本营。在这里,艰苦卓绝的长征宣告结束,在这里,中央对今后的革命斗争方向作出重大调整,决定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在这里,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的称谓由此诞生;在这里,有六名中共重要领导人夫妻在此结婚。
人民共和国一代开国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曾在瓦窑堡叱咤风云,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同时,在这里先后走出了以民族英雄谢子长为代表的10位将军和一批革命英杰。是创造这些故事的英雄让瓦窑堡悲壮和伟大了起来,是他们让瓦窑堡充满了魅力。
在位于瓦窑堡的子长烈士陵园里,那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四周镌刻着的一千多位烈士的英名,让人沉痛不已。要知道,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大多才20岁左右。革命英烈永远激励着瓦窑堡人民向前。
瓦窑堡以前叫望瑶堡,意思是说站在堡子上就能眺望西天的瑶池,“天下的堡,望瑶堡”这一说法流传古今。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小伙大山仰望瑶池,盼着与仙女七姐夫妻团圆的神话故事。清朝同治年间重修这座古城堡,在城墙门洞上方镌刻了“望瑶堡”三个大字,可惜早已拆毁。后来,因当地烧砖瓦的窑子很多,瓦房砖窑也很多,人们以讹传讹,也就把望瑶堡叫成瓦窑堡。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大人就带着我们去15公里的石宫寺逛庙会。石宫寺又叫钟山石窟﹑万佛岩,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距今已达1600余年,其石雕艺术堪与敦煌石窟媲美,有“敦煌第二”之美誉。
从瓦窑堡出发,沿秀延河在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坡上一路西行。临近安定古镇时,只见一座状如倒扣铜钟的大山与古镇隔河相望。山腰上,古塔耸立;山脚下,牌坊肃然。显然,那就是令人期待的石宫寺了!
步入古牌坊,穿过仅存遗址的殿堂平台,来到山脚石壁前,只见5个洞窟一列排开。其中,规模最大的3号窟门楣上,篆书“万佛岩”三字十分醒目。迈入窟门,环顾四周,东西宽16.4米、南北深9.5米、高5.5米的石窟内,万佛森列。8根一米见方的石柱在石窟中立地接顶排成两列,将窟中坛基分为3个空间,每个空间均立有高达3.54米的佛祖及弟子、菩萨石雕造像,表示佛祖及其弟子一生所经历的“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过去世的佛祖,容貌清秀,双脚踩在莲花上,寓意出门修行;现在世的佛祖,雍容大度,端坐于尚未盛开的莲花座上;到未来世,佛祖已修成正果,宝座莲花盛开。3个空间里的大弟子迦叶,神态也各有特色,由最初的刚烈向老成持重转化。二弟子阿难则双手合十,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温顺文静。
究竟是谁,凭借怎样的信念与力量,在这遥远的西北边陲开凿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殿堂?
立于黄土高原,将目光由钟山石窟延伸至更辽阔的西北,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一座座著名佛教石窟,均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沿丝绸之路由我国源源不断运往西域时,诞生于印度的佛教也沿着这条古商道进入我国,对沿途民众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佛教石窟,是丝绸之路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探访钟山石窟的佛教界人士中,对唐宋年间丝绸之路走向颇有研究的海云继梦法师特别提到萦绕于心的一条“北部丝路”:北宋年间,由于战争频繁,由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经典路线——河西走廊是阻塞不通的。锲而不舍的取经者与客商为此绕道北部另辟蹊径,继续自己西行的旅程。
在海云继梦法师眼里,钟山石窟不仅以精湛的技艺把佛家禅修的最高境界雕刻在石壁上给后人看,其遗存的禅师塔、法师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也在告知后人:此地曾经是北宋年间重要的宗教文化基地。海云继梦法师感慨:自己在钟山石窟触摸到了那条北部丝路的脉搏。
与钟山石窟仅一河之隔的安定镇,是曾为县治所在地的古镇,明清年间的四合院窑洞更是随处可见。极具代表性的史家楼院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兴建,占地宽达1500平方米。院主史大宽来自遥远的浙江绍兴,扎根安定后,以转运粮食、茶叶为业。在安定老街另一头,郭家后人依然守护着祖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骡马客店,一座气派的四合院和三孔砖窑。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喜欢在郭家大院落脚。
由安定继续西行20余公里,抵达秀延河边一个叫枣树坪的村落。陕甘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谢子长的故居,就坐落在村口一片黄土坡上。谢子长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
据记载,原本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谢家,到谢子长父亲谢彪鹏这一代抓住商机,利用家门口这条由安定通往鄂尔多斯草原的商道开设柴草客店,逐渐过上小康生活。深受儒、佛教教义影响的谢彪鹏,请来私塾先生教导儿子“格物、正心、修身”的为人处世原则,期待儿子能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长大成人的谢子长果然沿着这条古商道走出家门,闯出的是一片让陕北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火红天地!
站在高高的黄土高坡上举目遥望,由“天下的堡,瓦窑堡”到“秦关咽喉”……一条曾经喧闹繁华的古商道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正是那条丝绸之路北部路线。
两千一百多年前,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用双脚踩出一条贯通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今天,在建设“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古老神奇的瓦窑堡,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每当人们漫步在秀延河畔风景秀丽的文化休闲长廊,欣赏着文化景墙上潇洒的毛泽东诗词和大理石栏杆上的革命历史介绍、陕北民歌歌词、古今诗篇、名言警句,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富有现代气派的高楼,都不禁要为之叹服。瓦窑堡街头门面一律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而一个个首饰店、时装店、化妆品店又极富现代感。晚上,古老的瓦窑堡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美不胜收;宝塔、高楼和大桥上的灯光似彩练环绕,争奇斗艳,令人犹如置身蓬莱仙境。
如今,瓦窑堡坚定不移实施“高端能化支撑、特色产业引领、文化旅游推动、公共服务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将兴办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2件民生实事,全力打造延安经济、文化、创新创业副中心,奋力建设新时代富裕、宜居、幸福的瓦窑堡。
责任编辑:李畑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