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当代文学家、诗人,浙江金华人。1932年,艾青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遍地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等诗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享有声誉。1985年,艾青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内容介绍
《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五十余首诗歌,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在这些诗歌中,艾青以激越深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指导
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多为分行排列,表达上含蓄、内敛、感情强烈,节奏鲜明,大多数诗歌读起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人情感。
2.通读整本诗集。可以先快速通读所有诗歌,大体了解全书。读不懂没关系,可以先跳过,读完后可能就会融会贯通。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通读可以了解诗集的整体结构及体系的大致脉络,是对诗集和诗人的初步认识。
3.细读,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细读诗歌时可以选择喜欢的篇目,细细品味诗歌语言,透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选取喉咙嘶哑的鸟、激怒的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写出了侵略者对中国的摧残,祖国的伤痕累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在品读诗歌的时候,还要善于比较,比如把艾青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作或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共性和特性。
4.体味诗歌情感。“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的掉的一定是情感。”每一首诗都寄寓了诗人浓浓的情感,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他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声。又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更像是分行书写的散文,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诗歌选读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赏读
此诗写于艾青从巴黎去马赛准备回国的途中,描绘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诗歌一开始,诗人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表示色彩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和谐的画面。在这些静态景物的基础上,诗人又写“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用“乳液”形容烟,将烟清新、流动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可谓神来之笔。诗人忍不住直抒胸臆地赞叹:“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表达了对黎明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的赞美。结尾“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灯光”象征衰落的力量,揭示了旧事物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新事物的脚步的道理。
给乌兰诺娃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赏读
《给乌兰诺娃》是艾青访问苏联之时,观看芭蕾舞艺术大师乌兰诺娃的精湛表演之后所作。
全诗分两部分,诗歌的第一节为第一部分,以柔云、轻风、明月、静夜等一系列景物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把舞姿描绘得轻柔、曼妙,把氛围烘托得静谧、甜美。“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这“游行”是柔软的、轻的,又是明亮的、宁静的。与云、风、月、夜等景物结合,人体外形的实有特征立刻变得虚幻起来,空灵起来。
第二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以仙女、女神比喻舞蹈艺术家,融入了诗人对艺术家高超技术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并启迪读者: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赏读
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咏物诗。诗人刻画了礁石坚强不屈、英勇乐观的精神,形象鲜明,富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海浪”在诗中象征着磨难、打击等一切恶势力,这两句诗写出了海浪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无休止地扑过来”,足见海浪之多,时间之长,它是决心把礁石冲击得粉身碎骨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礁石”则是坚强、正义的化身。面对海浪无休无止的打击,“礁石”奋力反击,“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诗人用“像刀砍过”来形容礁石遭受到的打击和折磨,但礁石却用“微笑”去面对海浪的打击。这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这种笑对苦难的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令人赞叹的。
全诗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并综合运用拟人、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先是将“浪”摆在主体位置,让它尽情表演;然后将“礁石”当作人来描摹,让它“笑”,让它“站”,让它浑身刀痕却将每一个敢于来犯的“浪”踩在脚下……读者正是在这种艺术形象的感召之下,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