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来说,手机是集通信、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设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小学生也可能拥有自己的手机,或使用家长手机连接网络观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其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管控小学生的实际使用,避免手机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手机应用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手机持有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40%。学生通常以需要和家人取得联系为理由获得自己的手机,还有可能因为从众心理或满足个人虚荣心要求家长购买。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手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娱乐优势明显,手机应用商店中种类繁多的游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合理管控手机使用时间及频率,监管学生使用软件种类,使其能够科学运用手机,避免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二)小学生使用手机功能分析
首先,在娱乐方面。小学生通常用手机进行社交,QQ和微信是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同时,听音乐、看电影、刷短视频、玩游戏也是学生最常使用的功能,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沉迷虚拟世界,影响学生成绩。
其次,在学习方面。学生可能会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或者运用各类解题软件。手机上的解题软件改变了学生的解题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需要经过合理利用,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观看历史课、文学课等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熏陶情怀的视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分析
在家庭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应低于一个小时,若使用手机学习、阅读电子书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在节假日期间,学生的使用时间及频率均会增加,部分学生仍然能够有节制地使用手机,对于沉迷手机游戏、视频的学生要进行严格教育,或带学生外出游玩,增加阅历的同时避免沉迷游戏。家长需要做好对孩子的引导工作,避免其出现使用时间过长,对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针对手机管控的对策分析
(一)改变手机使用方式,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在教师监督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简单粗暴的行为,与学生平等交谈,运用劝说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为首要任务,主动遵循手机使用规则。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如手机消费情况、手机使用时间及频率等。当学生出现依赖手机的症状时,可能会出现心情不好或者孤独无聊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转换思想角度,关注其实际心理需求,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身的看法与见解,了解其情绪变化,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改善学生的不良使用习惯,营造出健康的家庭氛围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手机人性化程度不断提高,画面色彩丰富多样,操作流程简单,需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手机依赖,真正改善孩子的使用现状,呈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
(三)引导家长做好亲子交流工作,提高情感交流效率
孩子需要在父母关注的环境中成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十分渴望父母的陪伴。在手机出现之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需要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获取其信任,使其从手机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迅速脱离出来。
综上所述,手机的人性化程度日益提高,小学生多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娱乐、查资料等,若不经过有效引导,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大影响。为此,需要创建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爱的环境中长大,避免沉溺于虚拟的手机世界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晨.“具身性媒介”与“童年的消逝”:手机游戏的低龄化传播:基于豫东一小学“王者荣耀”玩家的个案研究[J].视听,2021(2):135-136.
[2]黎藜,赵美荻.游戏“幽灵”为何如影随形?: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质性研究[J].新闻记者,2020(7):46-58.
[3]徐玲英.小智能,大世界:浅谈运用智能手机优化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探索[J].赤子(中旬),2014(4):298-299.